无锡灵山精舍过堂视频,无锡灵山过堂饭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6-05 03:23:19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66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佛教对人的饮食与修行等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目前百姓对佛教餐饮有需求,而当前市场上这样的产品很少,而且体量不大,这就是佛教餐饮市场化的良机。本文就以灵山“过堂”为例来探析如何对佛教饮食进行市场化开发。

关键词:无锡灵山;佛教;饮食;开发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作为一个哲学体系,对人的饮食与修行等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从饮食来说,佛陀为沙弥说十数法,第一句就是“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靠食而得生存。世人大多以为佛教不讲究饮食,甚至排斥饮食,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佛教非但不排斥饮食,甚至非常重视饮食,而且还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佛教将“食”分为“世间食”和“非世间食”,而“世间食”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四种:  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因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等的不同,因而叫段食。  2、触食,众生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六根)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由于根境识结合而生起欲乐、适意的感觉,就是触食。  3、思食,即意志作用。各种思虑、思考、意欲,使意识活动得以进行,就是思食。  4、识食,指精神主体,依前三食的力量,产生思想、语言、行为三业,凡是造业(作用)必有果报(反作用),形成死后转世轮回的力量,维持身命的连续流转。  这四种食一个比一个细,而且除了“段食”是物质食品以外,后三种食基本属于精神领域范畴,是与精神层面相关的精神食品。佛教通过这种划分,把“食”的概念从物质领域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佛教对食的划分虽然是出于修行的需要,但客观上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实际上也是十分科学的。  同时,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传教度人,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佛教制定了许多饮食仪轨和戒律,并将悟道融入了平常生活之中。悟道的过程离不开生活。而吃饭,并不是浪费光阴,也不能够敷衍了事,而是修行的大事,文化韵味浓厚。佛教关于进食方面的戒规拓展丰富了我国饮食行为方面的功能作用,即除了通常的充饥、求营养、求滋味、养生之外,还被赋予了祭祀、修心养性及教化的功能。  理学大师程颢憧憬一种约束身心、进退有序而生机盎然的“礼乐”生活,而当他到禅堂参观僧人的“过堂”(即就餐)等仪式后,竟由衷地称赞说:“三代礼乐,尽在其中”,理学家们悲叹“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尽归佛门”。

shunde.net

由此可见佛教饮食文化的影响。  佛门中的“吃饭”,就叫“过堂”。佛教徒们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在寺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堂时自方丈到沙弥,全体都要到五观堂用餐。五观堂,也就是寺庙里的食堂。佛门把吃饭与佛法修行结合在一起,在吃饭的时候要观想五件事,即:  1、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2、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3、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所受的食物,好吃的不起贪念,一般的不起痴心,不好吃的不起瞋心;  4、要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5、要藉吃饭彻悟真修,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因此,佛门中斋堂又称五观堂。用斋前,僧人须齐唱“供养偈”,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对食物时,僧人再度提醒自己,不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追随先圣先贤,目的是培养恭敬心,并为众生祈福。过堂时讲究安静,不得讲话,添加饭菜都是以手势示意,不得浪费,要以感恩的心用膳。在用斋结束后,还要齐唱“结斋偈”,感念信施护持,回向众生皆得圆满。  简朴的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是佛教思想和礼仪文化的融合和统一。希望用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方式来表现佛教的文化,从而启发世人更多的惜福和感恩之心。  但是,在远离佛门的现实社会中,在一个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现实的时代,吃饭被大众赋予了另一种功能性,不是反思,而是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甚至谈生意,做交易。生活中的我们似乎总是忙碌,却难得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而吃,以何种态度去吃。在这方面,无锡灵山的“过堂”作为一项全新尝试,将佛教餐饮推向游客,将佛教文化精髓与旅游餐饮相结合,通过细节传递出感恩、平等、节俭和健康的丰富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不同于以往的寺庙素食,只是向客人提供食品,而是以输出佛教文化为主,食品退居次要位置。  灵山过堂50元一客左右的价格,相对于一饭一菜一汤的素食来说,确实不便宜,何况还有那么多规矩。从学习过堂,全体站立、合掌向上问询、前移座位、端坐静候、拿起双筷、移近菜碗、移近汤碗、端起饭碗、等候结斋、到再次合掌向上问询,每一步均有章可循。过堂间,必须保持肃静,不得浪费食物。这样的价格和规矩,如果放在某个社会饭店,门可罗雀是肯定的。但体验过“过堂”的客人们表示,平时放不下的所谓身份和自我,都自然而然地消弭在了“供养偈”朴素的字字句句中,那是一种由心而发的诵读和祈祷,澄澈、单纯;而数百人同时吃饭不发出一点声音,也只有在佛门圣地可以感受得到。看似神秘新奇的仪式让大家一步步回归吃饭的本质,心渐渐的弥漫于感动之中。用完餐的朋友不约而同地合十、微笑,动作谦虚恭敬、笑容真诚柔和,客人收获的是无比美丽的笑容和心情。这时,吃的内容是次要的,吃的形式反而是主要的,这也是佛教餐饮的一个特点。  从灵山“过堂”获得的评价可见,所谓“文化”,并不是抽象玄虚的东西,往往正表现在一种具体而微小的仪式之中。特别是中国这样变化迅速,全球化冲击剧烈的社会,正需要重新建构一套将自己的传统和当下的生活接合的礼仪和仪式,让生活里有一点庄重和高贵。细细体味,灵山的“过堂”不正是如此吗? 灵山“过堂”说明,佛教餐饮不是没有市场。百姓有需求,而当前市场上没有这样的产品,这就是佛教餐饮市场化的良机。  下面对佛教餐饮市场化做一些具体分析:  一、佛教餐饮文化的优点  1、佛教认为要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淡,粗茶淡饭更能养生;而现代人许多病

症和不当饮食有关,吃得太油腻、太精致、太重口味,导致许多健康问题;  2、佛教的五观理论与进餐的“礼乐”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撇开精神层面不讲,一是它的分餐形式,中菜西吃,符合卫生原则,二是它体现着节俭、平等的精神,有其积极的社会效益;  3、菜点相对较少,烹饪方法相对简单,利于菜点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且便于推广,弥补了中餐质量不稳定的缺点;  4、佛教素食所体现的自然、宁静、高雅的风格,以及佛教餐饮饮食调和的主张,有益健康、有利长寿,在世界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称道;  5、绿色环保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与潮流,佛教餐饮正符合这一发展方向。  二、佛教餐饮市场化开发的难点  1、目前大部分中国人还习惯于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短期内素食市场不大。  2、进餐仪式需要客人同时进餐,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市场化推广的一大难题。  3、要想打开市场,必先输入文化。在餐饮市场中,我们就发现,西方的红酒进入中国市场就先宣传其酒文化;西方快餐业进入中国市场,也先做了文化的铺垫。佛教文化,中国人似懂非懂,而让国人系统接受佛教文化,有不小难度。  三、佛教餐饮市场化开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个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的饮食内容及表现如何,不仅反映这个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物质能力、经济水平,也能反映其素质、文明程度或精神风貌。从这点来说,佛教餐饮市场化是有社会意义的。  2、对受众市场要有清醒的认识。目前状态下,想在短期内做大市场是不现实的,而从整个餐饮市场中切一个细分市场,做精做深是有可能的。目前主要应该争取的市场是佛教信徒、居士、素食主义者、爱美的女士、环保人士等。  3、早在“过堂”之前,灵山景区的素食馆生意就一直很红火,这固然有附件饭店少等原因,但起码说明素食是有市场的。不过脱离灵山这个背景,将其推广到社会,结果就很难讲。脱离环境,脱离氛围,脱离文化,佛教餐饮就没有了生命力,失去了客源。所以要做好佛教餐饮,先要营造良好的让心灵休息的氛围,要有打动心灵的力量。  4、做好宣传。由于前面预期的困难,因此必须让客人接受一个理念:佛教餐饮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直透心灵的一种体验。这样的体验,平时是非常难得的。在这个前提下,我拟定了一些可参考的宣传口号:1、让心灵休憩片刻——哪怕只是一顿饭的时间;2、你的身体需要鸡汤,你的心灵未必需要;3、过堂──用佛门弟子的形式,吃一顿自省感恩的饭。   总之,无论作为一种修行方式,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佛教餐饮市场化都是大有可为的。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