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在读者和在评论家中拥有两种形象。在读者眼中,他幽默风趣、诙谐机智,尽管稍过夸张却尽显真实偶尔带点讽刺。而在评论家看来,对于这位作家则不能一言以蔽之。他究竟是哪一类作家?他是无害的幽默家还是现实讽刺家?他是一位有锐意创新的天才还是迎合拍马的庸才?这些百年来充满争议的问题是研究马克·吐温不可回避的。本文将着重阐述马克·吐温作为一名幽默大师,其幽默是如何反映在生活中、作品中的。
关键词:美国文学;马克·吐温;幽默;讽刺;
一、美国文学背景简介
美国内战结束后,北方工业经济压过了南方种植园经济,并从此形成了一个多劳力、大量消费的社会。在众多城市的繁华背后,与现代工业社会同步发展的是强烈的不满危机。尤其是社会底层民众,发现奴隶制的废除并没有带来美好的民主,进而对战后的现实大失所望。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内战前那种缅怀过往、憧憬美好未来的浪漫主义文学已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出现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一般运用一种客观的笔触描写中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在众多作家中,亨利·詹姆斯和马克·吐温脱颖而出,尤其是马克·吐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描写了美国底层生活。
二、马克·吐温生平及作品介绍
马克·吐温是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的笔名,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流传,深受人们喜爱。马克·吐温于1835年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父亲病故后,12岁的马克·吐温被迫辍学去了印刷厂当学徒。18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沿着密西西比河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城市考售卖牌子印刷技术为生。1857年,他当上了领航员,常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这使他接触熟悉了形形色色的人,也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861年南北战争的爆发使他被迫放弃了领航生活。1862年,他投身记者行业,开始以“马克·吐温”发表文章。
三、生活中、作品中反映出的马克·吐温的幽默
1.马克·吐温生活中的幽默故事
马克·吐温以作品中机智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而闻名,但在其生活中,也有众多的幽默故事,体现了这位作家睿智机敏又幽默风趣的一面。
在马克·吐温还没有成为著名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两人握手后,他想不出来要讲什么话,而将军也保持沉默。最后马克·吐温打破了僵局,开口道:“将军,我觉得尴尬,您呢?”用幽默化解尴尬,体现了这位大师的风趣。
有一天马克·吐温来到一个小城市,到旅馆登记时,他发现登记簿上很多旅客都写道:“福特公爵和他的仆人.....”于是这位幽默大师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2.《竞选州长》为例阐述幽默的运用
1)将不相关的事物并提加以幽默讽刺。小说中“我”被指控为夺取香蕉园儿作伪证时,写道“我根本就不知道香蕉园和袋鼠有什么不同”。香蕉园和袋鼠本来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既有幽默效果,又巧妙地否定了这种指控。
2)运用比喻手法。作者在小说中写道“我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心神不宁,像是一个人想睡觉时揭开床单,生怕底下会有一只响尾蛇”。将对手的恶意中伤比喻为响尾蛇,使对方的卑鄙形象更为鲜明突出,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3)运用反语。小说中多次运用反语讽刺嘲弄。如“(报道的)最后那句巧妙的话作用明显,当天夜里就有’一群受到污蔑中伤的群众’冲进我的房子,吓得我连忙从床上爬起来从后门逃出去了。那些人愤怒不堪、来势汹汹,进门就破坏了窗户家具,又把屋里的财务带走了。”这些民众劫匪似的行径与报纸中“受到污蔑中伤”的说法明显矛盾,作者用这种反语对对手的卑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4)运用夸张手法。即故意夸大其辞用以幽默讽刺。小说中“我”的对手制造了“我”的桃色新闻:在一个公开场合,九个刚学会走路的各种肤色的小孩跑到台上抱着“我”的腿叫“爸爸”。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对小孩的肤色和年龄进行了描述,让读者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曾经在及其相近的时间内与全球各地的多位女子产生不正当的关系从而使她们生子。这种与现实相当不协调的现象经过如此描述顿时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总结
多年以来,尽管对马克·吐温很多人还持有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毋庸置喙的:马克·吐温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作家---这并不是说他生于美国长于美国,而是说他摒弃了以往美国作家写作中深受欧洲影响的特点,用一种全新的手法描写美洲大陆上的事物,因此可以说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人,尤其在幽默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幽默大师。
参考文献:
徐宗文、缪詠禾主编《外国文学作品分析》,江苏: 人民出版社,198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