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制作中常用的调控手段有(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的关系)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3 00:23:40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39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心映心的艺术实践过程;音乐演奏是音乐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控制技术是音乐演奏中伴随始终的演奏技术,天籁般的音色、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必须靠演奏者熟练的驾驭、控制才得以实现。

关键词:音乐 演奏技术 控制


  音乐表演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特殊语言,是感性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手段之一。演奏家既是音乐实践者,又是音响的制造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演奏是演奏者随机的利用自己拥有的控制技术,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通过乐器将乐谱信息揉合为音乐作品允许的、合乎规范的音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时时刻刻都在演奏者的控制之中。
 二十世纪中叶控制论的创立者美国数学家维纳发表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其后英国科学家艾什比、苏联学者尼·伊·茹科夫、民主德国著名学者G克劳斯等都对控制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的思想概括起来可以认为: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之间共同规律的科学,即是研究系统的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科学。控制是通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信息传递,实现系统对系统的调节和优化。音乐演奏的主体是人,属于生命系统,客体是乐器,乐谱,是非生命系统,生命系统通过对非生命系统的控制便产生了乐音,音响,音响反过来又控制具备音乐耳朵的欣赏者。一个完整的音乐实践过程实质上都是控制与被控制的过程。音乐演奏中,演奏者须先控制自己才能实现对乐器的控制,对音乐的控制,对舞台的控制,以至于对听众的控制。
  在音乐演奏中,演奏家靠自己心灵控制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中,身体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音乐的轻重缓急、起伏变化都是对内心波动的回映。演奏者要驾驭乐器,驾驭音乐,须先控制自己,使自己的内心在控制中发出恰到好处的指令,同时使指令在乐器上达到恰如其分的执行,悦耳的音响便被制造出来。
  音乐演奏无法摆脱人类的控制行为。在音乐演奏中控制就是演奏者对获取信息在一定规范的约束下按照个人的理解,通过个人的意志力对象化于乐器的实践过程,是对乐谱、乐器的驾驭过程。控制力是演奏者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重要能力,是一种驾驭性的技术能力。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以及对乐器的操作能力都属于控制力的范畴。音乐演奏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音色,以及结合音乐作品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过程。速度是音乐在时间上的横向律动,是音乐的生命,与音乐的内容密切相关。音乐的速度分为基本速度和变化速度两种。变化速度是音乐行进中速度的改变,如rit.、Accel.、rall.等,需演奏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演奏经验,并结合特定的音乐形象,给出恰到好处的阐释。特别值得深究的是一些未标明速度的、比较自由的段落,既给演奏者巨大的考验,又给演奏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演奏者要结合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给出合理地、恰当地处理,将自己心灵深处的、充满挚爱的乐音真诚地演奏出来,使音乐作品的血肉更加丰满,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基本速度是音乐作品中标明的固定速度,如allegro、andante、largo等,是音乐作品的骨骼。演奏者要在平时练习中树立起这些基本速度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将自己内心的乐音律动合法的对映于乐器,速度不再是机械的每分钟多少拍的刻板规定,而是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的跳动。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演奏速度要不断改变,以适合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速度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音乐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演奏时可能会对演奏速度做出灵活地处理,但只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在相应的法式规范中,这些发自内心的变动都有利于更完美的诠释音乐内容。演奏者对音乐作品速度的控制其实质是由音乐作品渗透到自己内心的音乐形象脉搏的把握,只有心中有法,方能驾驭自如。力度是音乐在空间上的纵向波动。在音乐行进中,力度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强弱变化的音乐,听上去枯燥、平淡,很难谈得上艺术表现力。在音乐演奏中,做出音的强、弱并不太难,难的是力度控制的精确度及力度变化的层次感和细腻度,宽广的力度变化与精妙的力度控制是决定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演奏者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力度变化是丰富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但凡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拥有强大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任何具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都蕴涵丰富而细腻的力度变化。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合理到位的做出这些变化,并不是演奏者刻意而为之,而是演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融会贯通、自然而然的将内心的音乐世界借助乐器气贯长虹、一泻千里的展现出来。要能全面地表达乐曲的非凡气度,生动地塑造活力四射的音乐形象,演奏者必须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具备将内心的音乐世界转化为悦耳动听的音响的能力,还应具备精准地渲染音乐情绪的力度控制技术,使音乐的律动既不失层次分明的细腻感,又充满大气磅礴的感召力。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点",是声音的听觉感受,是最难掌握的。音色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它既受发音体自身条件的限制,也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且与演奏者的生理条件以及审美鉴赏力有密切的关系。李曙明教授指出:"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艺术音响世界的",音乐演奏技术中的音色更是如此。音色的美是永无止境的,也是演奏家一生都不断追求的。音色的好坏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度。美的音色能让人赏心悦耳、心旷神怡。音色是演奏者性格、道德修养、审美情操的外现,是经过演奏者结合自己的审美习惯长期练习形成的高难度演奏技术,练习是演奏者将自己内心天籁般地声音利用乐器自如的表达出来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常年累月的不懈练习,方能练就至真、至善、之美的音色。在音乐演奏中,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的音乐形象需要不同特点的音色,演奏者在诠释音乐作品的内容时需通过控制,根据内心不同的音乐形象,对映以富于变化的音色,使音乐作品的形象更加丰富、生动、鲜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虽然作曲家在乐谱上不会标注某处应有几分喜悦几度悲伤,但演奏者在演奏中需根据音乐内容首先把自己感动,然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动听众。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不会事先酝酿自己的情绪,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奏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不断的调控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对"度"的把握其实质是演奏者结合音乐内容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及其对所控制情绪的宣泄。处在舞台上的演奏者应当是自己与作曲家合二为一的化神,既坚定果断地执行作曲家的每一个指令,又情真意切的分配自己的情感。使自己认可的、符合作品要求的、感人至深的旋律从心底流出。音乐的美是在演奏者的一系列控制中实现的,控制技术是演奏者塑造艺术形象、表达音乐思想的至关重要的演奏技术。
  音乐作品的演奏是在演奏者细致入微的控制中进行的,演奏者把关于音乐作品的某种观念的思考过程或文化行为转化为自身的身体行为,然后对象化于乐器,使之产生特定作品的特定音响。欣赏者是通过音响来欣赏音乐的;演奏者对音乐的控制力也是通过音响来传达给欣赏者的;欣赏者在听音响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演奏者对音乐的驾驭能力;演奏者在演奏时采取一系列控制技术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完美诠释,并通过音乐感染欣赏者,从而实现对舞台及听众的控制,以便使欣赏者在特定的时间、环境,安安静静、聚精会神的沉浸在音乐之中。
  结语:音乐作品的生命是演奏者借助控制技术赋予的,演奏者的控制技术是影响音乐作品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演奏者演奏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音乐艺术的意境不可穷尽,演奏者只有练就炉火纯青的音乐演奏技术,才可能得心应手的控制乐器,控制音乐,出神入化的表达深邃的音乐意境。
  参考文献:
《天人乐舞》贾纪文 李曙明 主编 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音乐美学教程》张前 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控制论 信息论 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张前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