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起步于农村,以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形成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丰富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三农”思想,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精准扶贫,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以绿色生态导向引领农村发展等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习近平;“三农”思想;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事业以农村作为突破口,以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形成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丰富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三农”思想,为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探索习近平对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深入理解党的“三农”理论,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对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继承
邓小平有关“三农”的思想内涵丰富,对指导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影响深远。习近平继承了邓小平“三农”思想,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其更深刻的时代内涵。(一)坚持“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突出位置。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邓小平把农村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即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1]65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认为我国的改革首先应该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面经济改革提供指导和借鉴。党中央从1982年起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中央一号文件”由此成为中共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专用名词。“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2]4习近平从战略高度明确了“三农”工作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他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2]3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3]658的“三个必须”,将“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3]658视为新时代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根本要求,并进一步提出了“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4]428的“三个坚定不移”,以谋求早日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习近平多次前往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对“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农,天下之大业也。”“务农固本,国之大纲。”[2]7“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5]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再一次重申。(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包干“保证书”,实行分田到户,不再向国家要钱要粮。次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产量相当于全村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他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6]3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鼓励和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新成果,也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产物,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习近平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且提出了3个方面的政策要求:第一,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第二,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既可以由农民家庭经营,也可以通过流转经营权由其他经营主体经营。第三,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习近平指出,要让农民有更稳定的政策预期,吃上发展现代农业的“定心丸”;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习近平提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2]56这是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又一政策主张,致力于让农民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三)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9他多次强调农业的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邓小平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7]133并且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7]126。这条道路就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不变的前提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经营手段,允许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在不同承包者之间流转;保证对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继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从各个方面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的全面进步。邓小平强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1]112习近平认为,“三农”问题的出路,根本方法在于深化改革,结合中国国情和农情的不断变化,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经济、增强农民工务工技能、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拓展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他指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8]当前,重点问题是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等途径解决好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9]在农业农村发展道路上,习近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1982年10月,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17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种子、化肥、农药等都不能有效保障。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1]275邓小平把这一思想贯穿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他还亲自参与和推动了“星火”“燎原”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使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等,真正将“科教兴农”战略落到了实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指出:“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体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3]664现在我们必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和依靠科技力量,以农业科技进步支撑和推动“三农”事业取得新突破。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0]在农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延伸农业资源的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良好收益,提高农民收入,从实质上改善农民生活。农业科技化发展道路既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也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对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部署“三农”工作并时时关注。他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目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十二条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的相继发布,为新时期“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战略性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15第一,要以农业农村的发展实际为前提,尊重农情,充分体现农村特点。第二,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第三,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环境,建设生态农村。第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建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基层党组织,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及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等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习近平主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在此基础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2]95第一,明确“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产量结构性过剩是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粮食去库存是当前的紧迫任务。由于粮食连年增产,农业连年丰收,国家每年都会以保护价收购粮食,以保证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农民的基本收入,但也导致了粮食库存积压、财政负担过重等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来加以解决。第二,“调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2]91随着市场变化和消费升级,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种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结构下的粮食种类和质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2]92。第三,“补短板”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产品质量短板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科技带动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对农业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各种突出矛盾的政策抓手,也是立足于农业发展实际加快农业发展的中长期性战略。(三)落实精准扶贫,确保实现全面小康。“小康”一词,表达出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长期向往,实现全面小康也是国家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习近平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1]习近平对于农村的小康建设工作非常重视,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三农”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因此,习近平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开发工作总方略,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往的扶贫方式往往是“大水漫灌”式的,所有地区的政策、举措都一样,导致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然而收效甚微。对此,习近平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3]并提出了“四个坚持”和“八个要求”。对于“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提出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扶持特色产业;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于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实施易地搬迁,要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这是针对既是贫困地区,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实施的。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2]168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于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一方面发挥农村低保的社会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决不放弃任何一批贫困人口。目前,脱贫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对此,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以绿色生态导向引领农村发展从2014年起,连续五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了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可持续农业发展能力的必要性。习近平一贯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农业思想恰恰是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农业发展问题上的灵活运用。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14]。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以绿色生态导向引领农村发展是一场深刻革命。首先,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青山绿水的资源是乡村所独有的资源禀赋优势,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农村的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原貌。其次,树立节能降耗理念。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再次,要完善治理保护政策。在农业领域,要加强农业污染治理,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严格保护耕地,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最后,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3年整治行动,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在继承邓小平“三农”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三农”思想,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新思想和新路径,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指导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纲领,我国的乡村振兴展现了美丽前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纯 赵丹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