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探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28:22 归属于思想政治论文 本文已影响20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在疫情防控中舆论场的众声喧哗,凸显出新媒介环境的空前复杂。在面临疫情考验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强大生命力。本文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分析新媒介环境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的守正创新,为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疫情报道;主流媒体

  一、引言

  总书记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作为我国新闻事业工作指南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可划分为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演变和当代价值探析。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首先必须了解其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科学内涵[1]。因此,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时间为节点深耕局部,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索的主流。近年来,面对网络技术推动的媒介环境新变化,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者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实践,为学界和业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媒体实践涌现出了众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我国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研究仍然不充分,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统性、连贯性。在媒介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要牢牢把握新闻宣传的主导权,解读和引领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及时代化发展。

  二、变:适应时代语境,寻求创新与融合

  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造就了传媒生态的新一轮自主进化。我们目前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介环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并存与相融,给我国的媒介环境带来了新的变化。以新冠疫情期间为例,既有主流媒体在疫情暴发时首当其冲、勇担责任的精神风范,也有商业媒体自发形成全面、多维矩阵配合,同时也能看见部分媒体的新闻报道不断反转的漏洞,暴露出社会公众的认识判断难以引导的短板。在新闻媒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疫情新闻舆论建构背后,映射出的是在现代媒介环境下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其丰富发展的新闻观时代化问题。

  (一)去伪存真:现代传播生态的内在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底线和根本要求。真实观是新闻观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其他具体新闻思想的保障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工作和舆论的“定盘星”[2],在中国新闻事业中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仍是当代中国新闻的主流价值。针对新闻生产方式为适配新媒介环境而转变的问题,杨保军教授提出,传播主体和媒介形式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过程观得以弘扬及拓展,当年的“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内涵得到充实,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的丰富。[3]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遵循“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唯物主义逻辑。以“报刊的有机运动”代替一蹴而就的事实陈述和真相还原,在动态发展和逐步展现中完成新闻真实的自我修正。虽然事实的揭示和真相的还原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但“报刊的有机运动”是其内在的机制保障。然而随着媒介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在传统媒体时代基于过程真实观提出的“报刊有机运动”,已经显现出与当代现状的不适应性。参与式媒体的普及使“陈述事实、还原真相”已不再是新闻媒体的专利,促使新闻传播环境发生巨变。微信、微博赋予每个人传播者的身份,开放的社会化真实建设机制,塑造了新时代的“信息共同体”。正因如此,传统的新闻真实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受众主导的新闻真实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新闻真实强调了对新闻报道中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理解。仅仅依靠单篇新闻报道,是不足以揭示复杂事件的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还需要进一步追踪报道和相关信息的整合与相互修正来实现。因此,媒体所遵循的新闻真实是一种动态的整体真实,也是“报刊的有机运动”的核心内涵。而社交媒体促使受众形成了基于个人经验和社区意见的“经验真实观”:除了真相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感、情绪、利益等多重价值的追求。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用多元话语构成符合各自利益的“碎片化真相”,强调对整体真实的一次性认知,缺乏整体思维。因此,对于单一的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整体真实抱有过高的期待,附带着对新闻报道的局部和细节的质疑,使得新闻真实的自我修正无法实现。在新的技术体系下,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既要包括媒体所追求的新闻真实,也应顾及受众固有的经验真实。以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关“气溶胶是否传播病毒”等新闻的不断反转为例,导致舆论的持续波动,既有科学认识需要循序渐进的客观原因,也有媒体发布信息不严谨的推波助澜。因此,在相互碰撞的话语实践中,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损害,而受众积极理性参与的热情在无序话语攻击中受挫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可以说,新闻真实与经验真实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的同时,新闻媒体、受众与新闻议题本身的敏感性相互作用,使去伪存真愈发成为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复杂的新媒介环境中,更需要新闻媒体“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理性思维回归,科学、合理、恰当地引导受众经验中的非理性部分,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时代内涵。

  (二)由表及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并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与时俱进,其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4]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构建者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历代人吸收前人精神劳动的成果,结合所处时代的新经验来分析,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推向深化。[5]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其所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宣传任务,形成了具有不同时期鲜明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早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阐述了马克思的新闻宣传思想。然而二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对象,碍于阶级利益,注定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观念,更不可能将其付诸于实践。在中国革命时期,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从中共一大会议召开后创办的《共产党》月刊发行,正式开启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篇章,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落地。当时的新闻理论始终围绕着革命的主题,新闻实践也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这也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与表征打上了影响至今的烙印。自延安整风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了植根于中国土壤、立足于中华民族实际的新体系。党的十二大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始逐步完成由革命到建设的时代化扩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不同时代节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体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解决新时代新闻事业发展问题的有益意义。面对复杂的改革情况和艰巨的发展挑战,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发展。在新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媒介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来指导已经破土而出的实践创新,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创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主张。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议题,到描绘打造一批形式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主流媒体的图景。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论述,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也为当前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体现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我国主流媒体在关键时刻能够肩担重任,迎难而上。在新时代理论创新指导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总台积极应用大数据新闻、5G技术直播、可视化报道、短视频等新技术手段,提升效果转化,彰显出勇立时代潮头的决心。不日新者必日退,做好新闻工作更需要创新。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呈现方式,全面解读国家政策,坚定民众信心,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创新的落实。新闻宣传的常做常新,不仅要做的实践手段的更新,更需要把握理论指导与实践的创新统一。

  (三)由点到面:从主体扩散到意见聚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时代凝练、实践探索以及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新闻事业同样是在立足现实、不断回答实践和时代之问中推进的。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置于当代新媒介环境中,呈现出传播主体中心角色的转换以及传播模式多样的新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化的实现,是一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人民群众中获得认知、认可、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传播生态由点到面重构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属性。基于大众传播环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提出了人具有自由表达权利。在如今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介环境和舆论生态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自由的论述,要求保障社会公民的基本言论自由,依然是“人人皆可发声”的理论依据。然而,在新形势下,有些人企图让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6]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部分西方媒体企图发起舆论战,以傲慢、带有偏见的“后真相”话语来展开不公平的报道。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他们对中国的疫情防治炮制出“中国责任论”“中国阴谋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制度缺陷论”等叙事逻辑,制造了大量攻击中国的虚假新闻,企图抹黑中国人民的抗疫形象。[7]甚至在第二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用“蒙太奇”的手法组接拼装新闻,罔顾事实唱衰中国疫苗。而在国内的互联网舆论场,每一个个体或组织都可以拥有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传播主体的匿名化,传受关系多元交织成为了不确定性的“放大镜”。在此背景下,被扩散的传播者闻声而来,就像现实社会中的围观者一样在社交平台上聚合,在意见的交换中形成了统一观点的集合面。此时代表着社会秩序基本共识的主流媒体,成为沟通社会成员的重要纽带。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新闻媒体则利用微博等社交平台强互动性的特点,不回避热点问题、主动回应民众关切,形成了良好的双向互动,扮演着社会情绪安抚者以及社会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适应新的传播生态,在尊重公众自由表达权利的同时,需加快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实现传播机制由点到面的转型,从而有力引导新闻舆论的走向,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化。

  三、不变:不忘初心,唱响主旋律

  时代在变,传播手段在更新,传播机制更加多元,在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时,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虽然时代和社会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的力量没有改变。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8]因此,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决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牢牢坚持新闻工作的正确方向。

  (一)内在逻辑: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党性原则是政治方向的问题,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新闻媒体认识和表达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而人民性是价值取向问题,指实现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尊重人民群众集体意志的表达,捍卫人民群众的权利。党性和人民性是任何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论有着深厚的历史理论来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性和人民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党性”“人民性”,列宁曾系统阐述了报刊等出版物的党性思想。1947年中国共产党以《检讨与劝勉》一文,提出新华日报的最高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首先提出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观点。在新媒介环境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生产、获取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但在网络平台的新闻呈现党性意识相对薄弱,治理和管理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新闻传播领域更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历史使命与人民美好愿望的统一性,避免陷入“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的伪命题。疫情期间的《总台新闻课》《主播说联播》等节目,担当宣传阐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先手棋”,同时传播实际的医学防护措施,为民众居家隔离、日常防疫提供指导。将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的有机结合,把党的主张和人民呼声对接,贯彻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建设新闻事业风清气正。

  (二)外在使命:坚持正面宣传引导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事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如果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如果舆论导向有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损害党和人民事业。[9]因此,讲导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始终坚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导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是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放大器,其内在的思想性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受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总书记提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10]正面宣传,是指在新闻宣传报道中要多反映积极面、光明面,以期达到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社会信息的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人们对新冠肺炎病毒认知有限,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失控等负面情绪,因此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道,在新冠疫情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振士气、鼓舞人心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平台进行文献梳理时发现,虽然正面宣传为主是疫情新闻报道多次强调的工作方针,对疫情中的运用“正面宣传”的案例分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其主题大多是对规避正面宣传带来负效应的论述,如《新闻舆论工作中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偏差性问题研究》(刘语潇、李昊霖、唐中慧)、《浅析抗“疫”正面宣传如何避免“低级红高级黑”》(李媛荣)、《典型人物宣传要谨防弄巧成拙》(卢霜,黄天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复杂性。在党的新闻工作要根据时代的变化、现实的挑战而转变,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传播观念,把握好新媒体发展的逻辑规律,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始终加强“正面宣传”。[1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的步伐不会停止,因此宣传舆论工作要强信心、暖人心、壮大正能量的根本性要求不会改变。

  四、结语

  任何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思想理念最终会被时代淘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新闻媒体在开展新闻报道活动时,必须不断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其适应当今新媒介环境的发展状况。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毫无疑问是对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一次集体“大考”。在这场抗疫舆论战的现实考验中,人民群众对新闻的认知,是一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人们不仅要面对信息过载、舆论环境复杂的问题,也要注重通过新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新闻媒体更要真正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变”与“不变”。守正创新,在适应新时代提高传播力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新闻工作的正确性,唱响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J].中国记者,2001(05):27-29.

  [2][4][6][8][9][10].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20:184.243.183.286.185.186.

  [3]杨保军.统一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典型特征[J].新闻大学,2018(01):27-34+148.

  [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6(10):22-27.

  [7]侯耀文.“后真相”语境下中国抗疫的话语维护[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2):31-40.

  [11]张品良.正面宣传:我国新闻舆论工作永恒的主旋律[J].新闻爱好者,2020(09):19-21.

  作者:王斯琦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