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时代大学生能够接受到大量庞杂的信息,这些充满各种思想观念的、鱼目混珠的信息往往能左右大学生的三观,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至于大学生懈怠、淡化和漠视思想政治学习。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优化校园文化和媒体宣传建设工作,与时俱进地改革思政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接受机制,以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的。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育接受机制在环境、主体和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思政教育接受机制实效性不强,需要进一步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接受机制,积极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思路,并提出有效的强化思政教育对策以保证思政教育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从而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在信息技术时代必须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自身需求,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内涵;还要加强大学辅导员培训工作,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接受机制。网络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带来了中西文化的冲突,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虚拟的快餐文化和语境的碎片化,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为此,由李书华等人撰写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一书,有助于信息技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研究。该书探究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运行和优化等问题。
为改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针对性,作者从积极满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需求角度提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和对策。作者认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引导作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家国情怀和综合素质。作者通过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和新媒体优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未来思政教育研究方向指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和方法。作者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研究非常有深度和逻辑性,分析了新媒体所具有的便捷快速的特征及带来的思政教育弊端。作者能够融合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契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方向,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细致入微地研究了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所列举出的措施有理有据,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增强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在书中,作者首先概述了国内外有关高校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阐述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概述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以及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动力、导向、加工、反馈和调节等各种影响因素。作者认为动力因素是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建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不断重构接受图式以揭示接受主体的行为表现,还阐述了接受机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第三,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反映和择取阶段主要受动力因素、导向因素和调节因素的影响作用;在整合和内化阶段主要受加工因素和调节因素的影响作用;在外化和践行阶段主要受反馈因素和调节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后,论述了如何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接受机制问题。作者认为要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和充分发挥保证动力因素的作用,以满足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还要加强网络积极引导以保证导向因素的正确方向的引领作用,通过加强网络监管来管控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培养情感意志,通过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促进调节因素及时排解消极情绪,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以增强接受效果,通过融合多因素形成合力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网络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认识论、西方美学接受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静态与动态的构成要素及特殊性、运行过程和运行规律,分析思政教育接受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如接受主体动力不足、传导方式不健全、积极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等,以及接受主客体需求契合度较低、传导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接受环境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等。目前,中国高校思政教育接受机制失效主要因为接受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接受机制创新体系也不太完善。笔者认为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接受机制的措施,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提升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层次性,突出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和实效性;还要采用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接受环境的感染力;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提高工作素质,如加强辅导员培训,让辅导员聘任行政岗位或评聘职称,提高辅导员的待遇等措施以激励辅导员;还要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科学的预防引导机制和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还要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注重方式的综合性,突出方式的针对性和重视方式的外延;还要建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监督评价机制,注重监督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监督评价内容的可行性。
作者:谭爽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