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途径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7:27 归属于思想政治论文 本文已影响33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复杂问题。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知识有待加固、教学方法有待拓展、教学载体有待扩建、教学评价有待完善四个问题,影响了教学实效性。针对这四个问题,该文从增加课程知识深度、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教育载体基础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提出有效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提高途径

  1引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思考事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涉及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实现。该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1-3]。

  2“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知识须在实践中巩固

  “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知识须在实践中巩固。想问题、看事情的方法必须能够作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概论”作为一门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地位突出,但因课时有限,学生的学习容易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调查显示,许多学生表示学习“概论”课程时投入有限,难以深入学习。2.2教学方法有待拓展实践表明,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时,教学效果强于只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概论”课程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形式单一,这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2.3教学载体有待扩建

  “教学载体是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2]主要包括教材、课程、教案、教具以及教学手段五个要素。其中,教材与课程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教学载体。教材与课程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课程是反映教材内容的存在方式,这决定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而忽略了课程的作用,导致教材与课程日趋分离。教案、教具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载体的不完善会导致教学活动中断,从而影响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学校必须共同扩建与保障教学载体的建设[4-5]。

  2.4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二是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教学评价具有激励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量。当前高校对于“概论”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多为绝对性评价,以考试形式为主,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限制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发展与开拓。因此,必须打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3增强“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3.1增加课程知识深度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增加课程知识深度的主体。在教育者层面,“概论”课程与时俱进的特性,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其相关问题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便于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新要求,为增加课程知识深度做好充足准备,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辟有效渠道。教师认真备课对于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备课过程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3]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水平,但不去备课或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教师的知识能力就无法转化为教学能力,最终导致课程质量的低下。在受教育者层面,学生应当正视“概论”课程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课前主动预习,课中紧跟教师思维,课后认真钻研课程相关问题,以提高学习质量。

  3.2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3.2.1问题链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既要贴合教学活动的主题,又要环环相扣,将整个教学过程逻辑性地串联在一起。问题要在坚守正确政治方向与原则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注重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链教学法保障了教学的连贯性,把教学主题细化分解,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强逻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确保教学活动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6-8]。3.2.2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主题,根据相应主题教授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主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动态性的研究,教学主题须紧扣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个人的发展。主题教学法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教师开展动态化的教学活动,发掘教学活动的生机与活力;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单一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3.2.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以案例为主要依托的教学方法。具体指教改教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精选案例,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分享交流学习成果,注重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对教学案例的有效选择:教学案例必须有实际意义,便于受教育者理解、沟通与把握;教学案例要有一定新颖性和时代特征,以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究兴趣,否则案例教学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案例要具有延展性,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案例的分析不仅要面向案例本身,还要涉及案例延展出来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交流。3.2.4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以艺术的演绎与渲染表达情景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与教学知识的传授。教学情境要做到知、情、意结合,帮助受教育者轻松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目标。情境教学法有助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将深层次的知识与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3.2.5因地制宜教学法因地制宜教学法指教育者针对具有差异性、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受教育者等教学信息,进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活动。因地适宜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与实时掌控教学各方的差异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程本身的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也存在差异,这为因地适宜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运用因地适宜教学法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知识与时代特征、生活实际相结合。还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推动教学活动高质量进行。因地适宜教学法有助于推动教学知识具体化、教学方法精准化、教过程情景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客体与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教学活动的高质量推进都有着积极作用。3.2.6小组讨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将受教育者分为若干小组。教育者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各小组指定任务或提出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小组讨论法的关键在于教学小组的设置。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数量,每组控制在3到5人,小组讨论时如果人数较多,就会影响小组教学法的效果。此外,教育者发布的小组任务应具有讨论性和参与性,难度适中,使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与理解任务。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小组讨论情况,为小组讨论提供保障,但不可事事参与,仅作为监督者起到维护与保障作用。小组讨论教学法符合新课改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9-10]。3.2.7问答教学法问答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形式将教材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探究知识,进而深刻理解与掌握知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负责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和归纳。问答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与探讨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将整个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从问题出发,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对知识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培养了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创新能力。

  3.3加强教育载体基础建设

  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教材、课程、教案、教具以及教学场地五大部分。第一,基础化教学载体要做到教材与课程的共同推进。课程设置是为了反映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推动了课程的发展。课程与教材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基础与桥梁作用,割裂二者会造成教学活动的中断,因而必须使二者同步推进。第二,教案对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与教案相关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首先要细化分析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学目的、教学类型与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受教育对象,逐一分析教学活动中所有的预见性问题。分析的过程不但是完成课程教案的过程,而且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教育对象创造承接知识载体的过程。第三,教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用来讲解或说明某事物的实物、模型等的总称,它为教学知识的展示与教师授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汲取传统教具与科技教具的共同优势,发挥教具对于教学活动、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须建立保障传统教具与科技教具顺利使用的装置、检修机制,为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第四,教学场地是联系师生、传递知识的载体,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稳定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场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现代化的教学场地,如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微格教室有传统教室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它具有教学与管理功能,可以兼容多个小组的教学活动,并且可以进行课程的实时回放与录播,为学生课程后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其次,它具有反馈评价功能,教师通过微格教室的监控等设备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信息,便于指导学生上课、训练。学生也可以在模拟训练完成后,自行下载自己和他人在教学活动与训练中的相关视频,进行自我分析与观摩,了解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因此,加强教学载体的基础建设,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教学知识的有效传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4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对教学活动的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打造一流的教学,高校必须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教学评价。”[3]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高质量推进。在建构课程评价体系时,人们往往会聚焦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忽视了课程的设置指向是推动课程主客体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从而弱化了课程主体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概论”课程评价体系,关键在于确立学生与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将课程本身与课程主体各个环节都加入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并用过程性评价代替结果性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践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概论”课程教师评价体系。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的设置;(2)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3)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评价体系单一地从课堂、专业技能等角度出发,限制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应构建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从不同维度出发,将对教学过程、教学前期准备与教学后期效果的评价相结合。从不同主体出发,综合实施教师评价,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11-12]。

  4结语

  探索增强“概论”课程实效性的途径,既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是有意义也有必要的。本文从增加课程知识深度、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教育载体基础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探索了增强课程实效性的可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红恩.学校课程评价的意蕴、维度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9(12):1-4.

  [2]黄兴芹,卞因圣.新教师备课误区种种[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X2):41.

  [3]郭文革.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58-64.

  [4]肖娴,胡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学生本位”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20(5):56-59.

  [5]商丽浩,张亚萍.中美两国大学学生课程评价表的案例比较[J].江苏高教,2005(2):49-51.

  [6]孙丽华,周山华.浅谈“主题教学法”在高职艺术院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0-12.

  [7]鹿志保.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计划—主题”教学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6):9-13.

  [8]苏海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5):27-33.

  [9]周序,刘周灵润.如何认识案例教学?——关于“案例教学法”提法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4):74-78.

  [10]罗斌.高校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166-169.

  [11]彭华荣.讨论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36-37.

  [12]贾有姣.“问答式”教学法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3):131-132.

  作者:李扬莉 方丹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