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教育资源,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探讨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实施。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1],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铸就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种先进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先进人物等是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延伸和发展[2]。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资源,承载着强大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这一育人资源,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发展时刻体现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代大学生由于受到时代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普遍呈现出比较独特的、富有时代烙印的思想特点。作为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高校必须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紧紧把握住00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思想特征等,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价值观较多元,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理念,导致他们的价值观体现出多元化特征,不会固守于传统思想。同时,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比较自我,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会脱离现实。集体意识淡漠,个人意识超过集体意识,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其他人的利益,自身较为盲目自大。第二,思维活跃,主流意识较薄弱。在全媒体时代,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能够非常熟练将新媒体工具为其所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获取信息,思维较为活跃,对事物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掌握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不是很坚定,缺乏比较强的理论武装,容易受到他人干扰和影响。对于时事政治会有漠不关心或者消极的态度,理想信念有所缺失,主流意识比较淡薄。
二、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一)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先进文化的体现,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对青年大学生具有非常强大的教育引导功能。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储备力量,高校同时也担负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职责,而红色文化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途径。传“红色教育”,育“红色文化”,能够使大学生近距离感知红色文化的内涵,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对标对表促进步,打好优良基础,助力高校在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在当代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价值观的突出体现为红色文化,它是每一个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原动力,引领着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量之源的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理想信念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向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和思想内涵与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体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精神作风等,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具有非常好的正向指引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内容,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资源。其娓娓道来的英雄故事,吸引力足,感染力强,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沉淀中接受思政教育,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增强教育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三、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力量,要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血脉,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和课堂内外实践活动中,就要把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全链条式地贯通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学科建设体系、课堂教学体系、行政管理体系,突出教学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激发实践第二课堂的活跃度、提升网络新课堂的吸引力、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协同效应,形成体系配套且布局合理的红色文化育人路径。
(二)探索体验式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为了让青年大学生深入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高校可以探索体验浸入式红色文化育人模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同时,还可以深入挖掘本地区的红色教育基地,以此为依托,从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红色故事情景教学、亲身体验拓展训练等多个维度的教育模式,打造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学习社、学习路线等,让学生重走红色之旅,传承红色文化,营造体验浸入式教育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亲近感、实效性。
(三)运用红色文化经典作品浸润
高校可以精选红色经典,组织开展作品品读与研讨活动,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经典的魅力,接受熏陶和浸润。在红色文化经典作品的遴选上,可由团委、学生会、学生党支部等牵头搭建红色经典推荐平台,如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动员大学生利用平台推荐自己喜爱的红色经典,组织学者推荐红色经典。同时,借助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红色经典品读诵读、红色经典读书报告会、红色电影赏鉴等党团日学生活动,并组织开展红色微电影、红色微剧目、红色诗词讲解等实践活动。而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丰富的形式重新演绎当代大学生所理解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能够让红色经典活起来。
(四)激发学生的主体诉求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把他们作为教育的主体来看待,提高其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同时,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大学生,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分散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五)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高校可以在校内的宿舍区、教学区、实验区、海报宣传栏等公共场所,放置红色文化宣传展板,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其主体需求,用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开展活动,可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倾向,切实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用红色文化来培养大学生党员,使其成为宣传红色文化的典范,坚定大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激发其作为党员的责任感,而这样的先进群体也能够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学习红色文化。因此,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他们对于红色文化“初心”元素中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纳和内化。
四、结语
在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青年大学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健全学生的品格,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融入方式,切实将红色文化打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4]。
参考文献:
[1]李昱昊.新时代大学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20.
[2]石书臣,张朋林.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德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1-6.
[3]雷彦巧.多元文化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J].河北企业,2016(8):183-184.
[4]陈盼盼,杨亚楠.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10):54-56.
作者:蔡梦婷 单位: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第二篇: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民族繁荣昌盛的中流砥柱,是红色文化继承纽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资源是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因此,在新时期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扬红色传统,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群体的灵魂深处,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当代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文章以广西为例,概述了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阐述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构成,分析了当前广西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我党鲜明的政治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精神族谱,是流淌在千万党员血脉中的遗传因子,是生命密码和初心原点,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政治优势。红色文化在坚定大学生群体精神追求、理想信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打好学生群体的政治底色,总书记立足于文化传承和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多次提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因此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精神,依托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在大学生血脉中融入红色文化,深化其家国情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广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全面落实最新的要求与使命,这对于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源头,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高尚、先进的文化,能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怀,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勇于担任的时代精神,这在弘扬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方面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吸纳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塑造大学生三观的重要方式。其次,红色文化资源有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劳的建设精神,这些精神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教育素材。另外,红色遗址遗迹遗物是红色文化之“体”,形象化、具体化是红色文化的美,这些在激发社会大众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红色旅游资源是高校丰富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学生呈现系统化、直观化的红色文化资源,真正达到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弄清楚红色文化资源是什么,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深入探究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作用和价值意义的发挥。
二、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构成
(一)遗址踪迹、建筑设施类红色文化资源
在广西九十多年前的浴血荣光、九十多年前的红旗漫卷中,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红色文化传奇。虽然当年的战争场景已经成为历史回响,但解放军和广西人民的红色历史足迹仍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如红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革命遗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桂北红军长征地区、左右江革命老区、昆仑关战役旧址、东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湘江战役旧址等,这些红色旧址遗址充分展现了革命年代广西人民与工农红军一道,与敌人浴血奋战的热血和悲壮。它们见证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这里有着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广西建筑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指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建筑,用以纪念为广西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这些建筑见证了广西人民和红军在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与敌人抗争到底,保护家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二)革命时期相关的重要文艺作品
广西的红色电影主要代表作有《十天》《百色起义》《血战昆仑关》《拔哥的故事》等;电视剧有《突围突围》《韦拔群》《兵变1929》等,还有纪录片《抗日烽火映桂林》《红军长征过桂北》《桂林红色记忆》《红色传奇》等;红色歌曲有《为何这样穷》《右江驶来一条船》《百色起义惊天地》《朱毛过瑶山》《百万工农见晴天》等,这些红色歌谣至今依然在广西地区传唱。例如,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百谷红军村的合唱团成员,每晚都用自己收集来的红色歌曲进行合唱排练,这些红色歌谣融合着本地独特的风俗习惯,情感饱满、旋律悠扬,赞颂鼓舞着英勇的中国人民。
(三)广西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作为精神领域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精神族谱,是流淌在千万党员血脉中的遗传因子,其中蕴含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广西红色精神中包含韦拔群精神、百色起义精神、龙州起义精神。韦拔群是百色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邓小平曾为他题词:“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他不愧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他不愧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正是在这种精神带领下广西人民高举革命理想的伟大旗帜前仆后继、奋斗不息。
三、广西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红色课程
纵观当前广西绝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以本地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和运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只是片面地整合了零落分散的资源,没有深入挖掘广西本地不为人知的史实,没有修缮弥补散落缺失的材料,因此无法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地整合成思政教育课程。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编写专门的读物和教材,并合理将其应用到思政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广西很多高校都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绝大多数思政工作者都将关注点和精力放置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规定动作”上,忽视了开展广西红色文化专题教育,最终导致学生对本地党史了解较为浅显,甚至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本地红色革命历史。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待提升
课堂讲授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承载,纵观当前广西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形势,普遍存在着“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弊病,尤其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说教者脱离了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立场,忽视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机械化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虽然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很难在逻辑或是事实上说服受教育者,加之长期机械使用单一的传导方式,会让受教学者产生一定抗拒心理。当前正值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的价值观也会朝着多元价值取向发展,传统说教式模式难以解决学生价值观认同问题。
(三)缺乏健全的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作为思政课程的关键实施者,思政课教师平时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繁重,能够专门从事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或研究的人员不多,在思政课教学中一般没有专门的红色课程。大多数高校没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方式及多部门协同机制,还没有形成全员多部门参与的氛围。在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高校主要以党团建设为主,以教学课程为辅,所以通常由辅导员、班主任或是党团组织负责人来从事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任务。上述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很难抽出大量的精力、时间来研究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尽人意。
(四)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不到位
目前在广西的绝大多数高校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还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尽管部分高校每学年可以开展一两次“红色之旅”教学实践活动,但是娱乐性大于学习性,实践活动演变成“红色旅游”,出现“游”而无“获”的现象,使学生对广西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依旧处在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依旧属于空白。加之没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育基地,导致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众所周知,实践教育活动要运用场景式教育实践、主题型叙事教育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在依托红色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缺乏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方面,缺乏创新性,无法让学生从实践中做到行知合一,传承好红色文化。
四、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红色文化载体建设,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根基
广西是富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处处留有革命先辈们战斗的足迹。广西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广西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价值理念,成为广西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广西各大高校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挖掘广西红色资源,激活、传承红色文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真正意义上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贯穿到本地高校的思政教育全过程,采用各种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独特的思政教育课程。第一,开设红色经典课程。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构建“红色精品系列课程”体系,全面彰显国史、党史、军史,立足于不同角度为学生讲述广西红色文化,引导学生理清红色源头,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夯实学生思想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优良传统。积极把红色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理论教学中,将红色文化历史与思政教育契合起来,彰显其特有的实践魅力。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育中,深入讲解广西的革命历史,坚持群众路线和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阐明广西红色文化中的拔群精神、百色起义精神、龙州起义精神等精神要义,让学生了解广西红色文化精神与中国精神的传承性与发展性;第二,高校要利用广西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让其成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坚持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校园实践三者的有机统一。在红色文化实践中突出个人素质的实践磨练,突出改革开放的实践体验,突出革命传统实践教育,真实感受红色文化的生命力;第三,构建传承红色文化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发挥研究或开发广西红色资源的主体作用,设置广西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研究课题项目,夯实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理论支撑,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充分把握和利用好特定时间节点实施教育。比如在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1937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等这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日期,定期举办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红色经典音乐会、军事理论知识竞赛等各类红色主题活动,依托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群体在活动中接受熏陶,让红色文化根植于他们的思想,激发其传承红色文化的动力。
(二)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发挥红色思政教育效能
在新时期下想要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广西高校更应当革故鼎新,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在学生的血脉中根植红色文化,要最大化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第一,“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要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思政教育课程上严格遵循实际规律,突出强调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相关内容。比如,拔群精神、百色起义精神、龙州起义精神等。待学生掌握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后,教师再从实际入手构建校园红色文化,切实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比如,定期举办与广西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进一步创新主题教育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骨髓,将“守初心、担使命”入脑入心。第二,“线下+线上”的渗透方式。依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思政教育要革故鼎新,使用“线下+线上”教育方式,充分挖掘红色广西、红色革命、红色影音,如《百色起义》《拔哥的故事》《韦拔群》《兵变1929》《抗日烽火映桂林》《红军长征过桂北》《朱毛过瑶山》《红七军四字歌》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为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需坚持守正创新,将广西红色资源融入微信、微博、抖音等现代媒体之中。比如,高校可以开设与红色资源有关的微博或是微信公众号,并选择让学生自主负责运行,定期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红色资源图文视频、人物传记等内容,真正意义上地实现红色资源的共享。如针对湘江战役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包含的自建图文功能,做好对应的微展览设计工作,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外链功能将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微信公众号之中,以便学生可以随时浏览查阅。第三,“课上+课下”结合的方式。在课后可以将有关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上传到钉钉、超星或是班级的共享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碎片时间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组织有关红色文化的社团,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的宣传力量,为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加强了对高校主体地位的强调,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健全组织管理方式,紧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目标,形成教务处、宣传部、科研机构、学工部、团委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同时在计划中还要求学校党委必须紧盯思政实践教学,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第一,为充分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思政教育,高校需结合实际,抓好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思政课程的关键实施者,教师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方面发挥引导性作用,高校在配足思政教师的基础上,根据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标准,在高校内部构建一支坚定信念、业务精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的思政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第二,全力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营造全员参与良好局面。基于广西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持续深化,紧紧围绕广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评选契机,不断注重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化。同时依托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精神教育,让高校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思政教师应发挥出教育主体性,发挥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中的主动性,为课程思政教学奉上红色文化盛宴;第三,聚焦党工团及辅导员作用发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施层次。党工团及辅导员队伍作为思想工作的参与者、主导者和宣传者,要积极立足广西丰富的红色课程资源禀赋,在增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对红色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实现其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深度融合,既实现思政教学的推进,更为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提供全新思路。
(四)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活动
红色资源是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红色资源还是蕴含红色文化的活化石。教师依托广西红色文化加强思政教育,广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第一,走访调查式。高校可以依托广西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定期组织学生探寻红色故地,引导学生去收集广西红色革命或是红色文化民间故事,了解广西历史上的趣闻轶事。另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红旗插上镇南关”、湘江战役的故事,了解“八桂烽火、涅槃新生”广西革命文物,探寻广西红色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等。第二,实践体验式。其主要是指模仿历史生活,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历程。对此,高校要立足于实际和结合历史,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为蓝本,开展“邓小平足迹之旅”、重走湘江战役行军路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辛,锻炼体力、磨练意志,实现“游中学”“学中做”“做中传”目标,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行知合一,深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传承好红色文化。第三,岗位锻炼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广西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纪念馆等,选择理论水平较高和了解广西红色基地或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以红色基地实习工作人员或是志愿者身份,担任红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革命遗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湘江战役纪念馆等革命遗迹旧址的实习管理人员,或是参加红色文化公益性活动,让学生深刻感悟红色文化内涵,实践中做到行知合一。
五、结束语
一言以弊之,在新时期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做到去芜存菁,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将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使“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构建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思政教育模式。并且通过多管齐下的教学举措,铸牢学生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让学生用无坚不摧的红色能量书写俯仰无愧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兴敏.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6):96-99.
[2]侯美伊.试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才智,2019(34):150.
[3]江小卫.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3):158-159.
[4]丁路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24-27.
[5]籍卓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4):45-47.
作者:李燕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摘要]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地选择、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中蕴含着老一辈革命家奋不顾身、血战到底的精神,也彰显了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依然属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研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高度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响应党中央“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的号召,需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体效能。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中国人自古对红色有执着的偏爱,但“红色文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红色+文化”。早在2002年,谭冬发和吴小斌就发表了《“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1]的文章,较早地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遗迹的学习资源,也包含红色精神、革命精神的优质教育资源。[2]“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并非简单的自然颜色,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概念,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从产生和形成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文化内容构成角度来看,可大致分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提出,也意味着学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价值的探究。在新时代,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红色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3]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要把红色文化传承好。”并将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的重要推动力,使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扬传承。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对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将红色文化代代相传”责无旁贷,肩负着重要使命。红色文化的融入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也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希望。”[4]
(一)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西方思潮也会通过互联网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让学生们重温老一辈革命先烈在民族危亡之际,“抛头颅,洒热血”,捍卫国家尊严、保护人民的英雄事迹,深刻体会他们不怕牺牲、艰苦卓绝、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从而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努力学好专业本领的决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赋予期盼的时代青年,他们是祖国繁荣兴盛的希望,他们扛起了时代的嘱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的改善,可供大学生娱乐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因此有些学生在校园内形成攀比、浪费、甚至是荒废学业的现象。为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红色文化的优势,彰显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和感染力。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金钱和欲望面前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绝不迷失自我。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现代化转型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缺乏趣味性的课程,对学生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现代化转型。第一,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课指明了政治方向。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文化、西方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并阐明了未来思想政治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红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可供思想政治课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将红色文化贯穿其中,也可通过参加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在情感上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红色文化蕴含着无数革命先烈所体现的红色精神,是大学生情感升华的重要营养剂,与大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扩充思想政治课单一的理论教学内容,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也会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的热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立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红色文化引导人、红色文化教育人的方针,作为培养大学生主阵地的高校,不可否认的是在传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高度重视并认清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主要从红色文化传承的主体、过程和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一)传承主体的缺失
在进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针对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高校对融入效果的评判也以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来衡量。目前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淡化,受功利主义的侵蚀等现象仍然存在。如何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也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传承的因素。高校教师、领导干部、行政人员等都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不重视、不关注,会直接影响学校培养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漠视,造成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二)传承过程的断裂
在我国高校,高校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甚至有些教师秉承着“唯科研论”的基调,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而红色文化是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对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并未起到应尽的责任,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未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实践中红色文化也仍然处于形式化的边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不同的高校师资力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专业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研究理解也并非深入,没有接受过有关红色文化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理解去阐释红色文化,讲解红色文化方面的知识也较为空洞,从而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是参差不齐。这样的教授方式难免会使思想政治课教育过程中,引入红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时,由于理解不深入进而产生偏差。
(三)传承方式的单一
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的必修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就目前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重视不足等问题,思想政治课依然不可避免的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学。而作为“00后”的当代大学生,随着社会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来源和积累不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使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难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真正触碰到学生们好奇的内容,最终导致无法实现红色文化外在于行与内在于心的有效融合。综上所述,为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不仅要改变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度、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路径思考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5](P39)在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的“红色经典”“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探索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课下的共生作用
在高校开展“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打造红色精品系列课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依托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将红色文化贯穿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感受其深厚的价值内涵。同时,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精神,坚持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使红色文化更好地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使其更接地气、更具有亲和力。再者,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课程设计,将红色文化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去,使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的深度融合。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要立足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板报、橱窗、长廊等阵地来布置宣传标语;举办革命事迹、英雄人物等图片展示;开展学唱红歌活动;举办红色精神的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大型红色文化话剧表演等。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东北地区,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平台。积极开发和挖掘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方式不断加强与红色基地的联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省内、省外的革命遗址、展览馆、博物馆等参观学习;邀请相关专家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组织重走抗联路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探索以及对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有进一步的了解,更好地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二)发挥网上网下的协同作用
高校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使红色文化、红色故事融入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中增加了手机和电脑。因此,在新时代,高校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关注互联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不仅在平时真实的生活中感受红色文化,受其渲染,更要让红色文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使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拓宽新媒体渠道,建立校园红色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微课、微电影;鼓励大学生利用通讯和娱乐软件,如微信、抖音等,并积极参与到创作、传播作品中去。引导学生合理参加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线上活动,领悟红色文化的真谛。同时,利用网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突破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红色文化以立体化、网络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更好地将思想引导与教育传承融为一体,形成网上网下的合力作用。
(三)发挥家、校、社教育共同体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社会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应当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树立正确的三观。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在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家、校、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应当以家庭引导为切入点,以学校教育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育人途径,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相融合,建构家校社教育共同体。提倡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同向同行,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入脑入心,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当代大学生真切领悟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让广大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感召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为党和国家的富强而不断努力奋斗。
四、结论
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红色文化资源印证了“中华民族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光辉历程,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魅力和特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革命精神的内化吸收,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筑牢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45-46.
[2]高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J].党建,2019(5):17-18.
[3].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4].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5]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39.
[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满鑫垚 李忠成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化市招考服务中心
第四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红色文化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开辟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孕育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具开采价值的“沃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等路径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能促使红色文化代代相传,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提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在2014年首次提出“红色文化”这一概念,并指出“把红色文化一代代传下去”[1]。2020年9月,在湖南调研的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2]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充分焕发红色文化的时代光芒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红色文化孕育于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崇高信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载体上的具体应用”[3]。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契合的共通点,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正本清源、固根守魂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构成要件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们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发展和凝练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的集理想信念与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行动指南,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宗旨、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根本指向标。其一,这主要体现为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三个方面。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旗帜。邓小平曾如此概括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的艰辛历程:正因为我们有理想、有信念,我们才能走出困境、战胜千难万险[4](P110)。红色文化诞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凝练于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年代。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革命精神和服务品质,还是党员和领导干部成长的精神之钙,其中蕴含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事业中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在救国救民道路上所体现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宗旨,也正是红色文化所包含的价值意蕴。正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有了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的底气,带领中华儿女战胜重重困难险阻,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其二,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符号标识。弗里德曼曾说:“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关键意义所在。”[5](P130)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及跟随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精神风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艰辛的革命历程,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形式鲜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纽带,红色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发展的动力源泉。红色文化是数以千计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历程的集中体现,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革命遗址、纪念馆、文物、文献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均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其三,革命实践是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在艰难持久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他们的鲜血洒在红色大地上,带领着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光明道路,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铸就了一座座永不泯灭的精神丰碑。这段革命实践的历史不但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革命品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及其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总而言之,红色文化的内涵是在长期的革命奋斗和实践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蕴含了敢为人先的勇气、舍我其谁的胆气、永不言败的锐气,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信仰更加牢固的精神支撑。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蕴
进入新时代,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基石,不仅是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外在要求。
(一)促使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的现实需要
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斗争时代大放异彩,但它不能只留存于历史典籍中,而应该深深嵌入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红色文化不是固步自封的,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时代精神,都是紧跟时代潮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是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丰富和发展。高校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红色文化代际传承,可促进红色文化推陈出新。将红色文化浸润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才能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实现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的现实需要,使其日益展现出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二)厚植高校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前提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情怀,是能有效保持民族特色和民族自尊心的情感动力”[6]。在新时代,家国情怀表现为爱祖国、爱党、爱民,以及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期待和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在各种反动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导致个别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扭曲、民族认同感淡薄、政治意识薄弱等问题,不利于家国情怀的涵育。因此,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提升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支撑
红色文化中包含的各种革命精神、革命历史故事及其中包含的革命烈士和时代先锋能够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鲜活要素,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思想启迪。长期以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看作是针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的“分散性”教育,与“集中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立甚至割裂开来,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极大调动他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学生在红色情景中体味革命精神、培养道德情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实现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文化的目标。显然,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资源”[7](P16),是提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红色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通,紧密契合。高校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潮流,有效地挖掘利用红色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党团建设、实践基地等路径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针对性。
(一)营造红色文化环境,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P172)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耳熏目染,从而使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将红色文化中有利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炼出来,与校园文化融合,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效果。一是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物态环境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为了突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性”,在高校内建设蕴含有红色精神的物态环境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此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利用高校的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LED展示平台等物质载体对红色文化蕴藏的红色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普及宣传教育,注重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促使他们明德立志、成长成才。二是要紧扣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充分发挥利用红色文化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举办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等红色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环境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更好发挥校园红色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二)依托红色网络平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互联网宣传信息时效快、交互性强、影响力大,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手段。一方面,要建设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平台。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栏目,例如,开发红色文化交流论坛网站,设置专业老师对大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搭建红色文化VR体验馆,利用互联网的高速特性与VR科技的沉浸感相融合,实现红色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再现,使大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感知进一步达到对红色文化的情感互通;组织专家、研究员进行红色微课、微故事录制,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媒体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移动互联媒体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平台,智能手机的普及、5G网络的不断推广运用,这对于红色文化传承是一种契机。因此,在新时代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作用。如通过开发红色文化学习APP进行网络在线竞答、开通红色文化宣传微博账号并发表文字宣传或视频解说、建设红色文化微信公众号定期发表推文等为大众所熟知且接受的手段,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紧抓高校党团建设,发挥组织育人作用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主体具有多元、分散的特点,构建一支以党团组织为核心、以高校政工干部为依托、以学生干部为基础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时代之需。大学生党团建设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同时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是新时代青年党团组织的中坚力量,广大学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示范者和先锋者,要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必须做以下三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第一,思想上同心。为了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高校党团建设中应做到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体方向,结合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把红色文化表现出的党的革命精神与党团建设活动的工作精神有机统一,如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党日学习活动等形式发挥党团建设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第二,目标上同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当代青年提出的目标。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意蕴,一是配好配强以思想政治政工骨干为核心的总支班子成员,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学生起到带头影响作用。二是加强党团组织建设,每个班级设立以优秀团支书为带头作用的团支部,并通过定期评选星级团支部活动,配合辅导员落实好班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实践上同行。为了防止出现两张皮,或者搞形式主义的现象,一方面,要把传承红色文化主题班会活动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在工作实践中要以党支部、班团组织为基本单位,以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为基本方式,形成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工作常态化机制,达到实践上同行的良好效果。
(四)依靠红色实践基地,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9](P18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收获最大的价值。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局限于枯燥单薄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才是可取之道。只有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扎根于日常生活实际,从现实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内在要求出发,依靠红色教学实践基地,才能发挥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合理有效地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如全国各地的革命遗址、博物馆及红色文化主题的纪念馆等,这些都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文化不可多得的物质载体。在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交流共享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重要节假日或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到这些遗迹或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参观,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意蕴,体会红色文化的巨大感召力,从而达到行之愈笃,知之益明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为了使红色实践基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必须加大对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的专任教师、讲解员等人才队伍方面的的投入精力和资金,通过一系列筛选淘汰以及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使其政治立场更坚定、人生信仰更崇高、教学实践能力更强,充分发挥出红色实践基地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2]人民日报.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9-19(1).
[3]金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19-2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吕成祯,钟蓉戎.大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培养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44-47.
[7]占时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王馨洁 朱志明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