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创建生态文明国家过程中,追溯生态文化的历史智慧,反思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以此为生态教育的泉源和根基,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一种新的价值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不仅要肩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责任,还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功能,担当起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教育培养的新使命。
关键词:共青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角色
生态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一条生命线,“从狭义理解,它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民民主的社会制度;从广义理解,它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1]把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应重视对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尊重与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等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与思想保障,这既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体力量,高校既要主动承担起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也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充实、丰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内容和方式。首先,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内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十九大再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把“美丽”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之一,并提出“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3]。由此可见,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只有不断加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化建设,才能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才能更快地接近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生态文化为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深远的文化保障,高校要擅于引导青年学生从文化角度审视自然生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宣传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动营造崇尚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态的文化氛围,助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落地落实。其次,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从指导思想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校应切实把这种要求传递给包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青年学生,组织并鼓励他们参加相关实践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是高校先进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也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在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转换和创新发展过程中,他们理应接受相关的生态文化教育。从时代主体发展角度考虑,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未来生态社会的发展,因此生态文化教育将不断充实、深化和拓宽高校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完善的现代人格、思想进步意识和文明提升能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再次,促进高校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鉴往知来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必然。面对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又恰逢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机,高校更需要全方位完善和更新德育内容,通过有意识地强化青年学生的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文化认知,促进其生态文化情感的养成,进而唤醒其生态道德良知,促使青年学生主动做生态文明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既有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也能为社会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建设范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范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为青年学生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下获得更加完善的人格教育提供教育素材保障,持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进而不断促进当代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共青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素养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构成体系中,共青团一直以其团结和带领青年的特有优势“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4]。共青团从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生态型人才着手,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也不能否认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本身看,生态文化意识不强和生态文明行为缺失。第一,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文明责任感不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目前未能引起青年学生的普遍重视,校园内浪费水电和粮食等现象,破坏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行为也屡有发生,这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国家战略并没有普遍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青年学生普遍认为大气和海洋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化环境打造等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推动实现,与在校大学生的关系并不大,即忽视了其作为社会公民应履行的生态文明责任及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第二,生态认知欠缺,生态文化意识不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了解一定的生态文化知识,但总体而言,知识面相对较窄,对范围比较宽泛的深层次生态文化、新生的生态文明体系并没有系统、全面、深入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如何从思想上、政策措施和行动上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科学评价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等问题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第三,自律意识淡薄,缺乏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作为生态文化实践的主体,有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明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实践中主动意识不强,不能身体力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身的生态文化素养底蕴不够、生态文化知识贫乏、学校生态文化教育力度不够、生态文化实践载体活力不足,以及社会环境对生态文化的宣传不足不透等。其次,从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看,生态文化教育工作系统性不够。第一,认识不到位,使命感不强。个别高校共青团未能从战略高度全面认识生态文化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意义,致使实践中生态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规划不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文化教育责任感缺位,校园生态文化整体氛围不浓,生态文化工作大多停留在公众宣传层面,涉及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行为”养成教育内容有限。第二,载体整合不够,缺乏支撑。生态文化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如果说显性的课堂生态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那么课外实践参与则需要更强的规划性设计和安排。从实际工作看,多数高校共青团组织生态文化教育实践,如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在环保行动中体验学习,走进生态企业、生态园区、生态社区、生态机构参观学习的机会十分有限。第三,方式方法单一,实效不佳。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一些高校学团组织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德育过程中没有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行为表现融合贯穿,侧重说教,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内在思想触动。概括讲,就是生态德育方法简单教条,缺乏新意。从组织开展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来看,虽然活动轰轰烈烈,但学生满意度不高、参与面较窄、活动特色不足。整体来说,多数高校共青团的生态文化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教育影响力不够,总体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共青团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教育的对策
对高校共青团组织而言,进一步明确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扩大生态文化宣传范围,不断强化青年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培育,完善生态德育的制度体系,以及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都是其持续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教育,加快推进美丽中国进程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高校共青团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开展有关生态现状、生态价值观等常规教育基础上,高校共青团组织首先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系统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化主题教育。结合校内文化活动实际,站在生态公德与人类长远发展和后代幸福远景的高度,引导青年学生把生态忧患意识与生态责任意识转化为社会道德良知,自觉规范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围绕“敬畏生命”主题,以个体生命发展规律深化青年学生探究和反思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及价值,深化对生命的认知,进而引导他们在尊重生命中找寻自由与幸福的真谛。再次,围绕青年学生的消费观,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一切与环保相悖的行为,形成适度消费、生活节俭的绿色消费意识。最后,引导青年学生既正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正向价值,也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法律环保意识。
(二)加强高校共青团生态文化教育宣传
欲强化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生态文化意识,高校共青团应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大学校园的时代使命感传递给他们,同时扩大建设生态文化国家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营造爱护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倡导养成绿色消费观念的良好校园生态文化氛围。首先,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美丽”列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奋斗目标之一的生态文明观,学习和借鉴有关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引导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的行为养成中,逐步加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上层建筑,最终促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及和谐共处。其次,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借助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在主题党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集体活动中引导青年学生从全球视野关注生态文化,利用好每个绿色纪念日,在生态德育理念指导下鼓励青年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争做生态文化志愿者,参与生态环保宣传行动,促成其科学生态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再次,广泛开展生态社团、生态寝室等创建评比活动,发动青年学生参与生态示范寝室、生态示范社团建设,使善待自然、保护生态成为校园的自觉行为。同时,将古今中外生态文化的典型案例融入其中,在凸显生态文化德育重要性的同时,助力高校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道德意识培育
在秉承德润人心的前提下,高校共青团在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道德素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其生态道德意识培育。首先,内化生态文化理念。由于生态文化理论基础薄弱,许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的认知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等浅显层面。因此,高校共青团需要从人类生存发展、生存历史的深度、从理论层面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学校生态德育的必要性做出充分阐释,引导他们从生物生存角度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和生态文化价值观,逐渐形成全球协调发展、平衡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其次,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情感。通过教育引导,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明确今天中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自觉尊重、热爱和敬畏自然,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让人和自然重新获得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养成教育。高校共青团首先要构建一套关于共青团教师生态知识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制度体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等教育项目,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激发学生学习生态文化知识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生态文化素质。
(四)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德育的制度体系
高校共青团实施生态德育要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才能发挥制度的价值规范和引导功能,确保生态文化教育助力生态国家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客观的青年学生生态德育评价体系,将包括青年马克思主义学员在内的青年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生态环保行为纳入体系评价,统合评价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发挥测评、评价体系的监督、考核和培养功能,进而督促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确立高校青年学生生态德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体系、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善于树立生态文化教育中涌现的模范典型,在选拔学生干部、推优入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再次,注重考查青年学生的行为规范及实践活动,加大对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的监管力度,普及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明晰完善的生态文明国家建设保障机制。
(五)开展多样化生态文化教育活动
在德育课堂开展生态观教育的基础上,高校共青团首先要善于借助主题团日、参观实践等手段,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和媒介扩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其次,借助高校科研优势,以相关生态科技创新研究推进生态文化教育进程。同时,结合共青团生态教育及学生实际,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再次,建设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高校共青团通过青年学生组织“世界环境日”宣传、世界水资源保护宣传周等系列环保生态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最后,主动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鼓励师生研发与生态建设相关的环保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高校共青团生态文化教育设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地域情况,将活动设计置于社会大环境中,主动寻求社会需要,着重拓展生态关怀途径,通过挂钩、结对、建实践基地、共同组办活动等方式参与社会工作,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为青年学生创造展示和锻炼机会,引导青年学生养成生态思维理念。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0.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67.
[3]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92.
[4]陈志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读本[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1.
作者:王颖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