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电台(广播新闻资讯)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15 01:33:00 归属于通信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18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各地电台的同类节目自然有高下之分,但笔者通过一定范围的调研认为,相当一部分地方新闻尚存在着“真气不足”的问题。按照中医理论,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以这样一种意象做比喻,是因为某些地方新闻经常给人无精打采的感觉,不少内容说它是“假新闻”不太确切,但要回归到新闻的本质内涵,说它是“真新闻”又有点勉为其难。笔者主要谈了地方广播电台首档本土新闻节目现存几个问题及解决之策。

关键词:地方广播电视台; 本土新闻节目; 问题; 对策
这里所说的地方广播电台首档本土新闻节目(以下简称地方新闻),是指地市级广播电台自办的、大部分是以《--(城市名)新闻》为栏目名称的所谓本土“龙头”新闻节目。这类节目大多集本地时政、民生、社会新闻之大成,在黄金时段播出,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认知水平。
1对时政新闻的审视依然欠缺平民站位
这是多年来貌似被关注但在地方台始终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一个城市的决策层以开会、调研等形式在谋划和部署的工作注定是直接或间接与百姓生活相关联的,最终也理应体现在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遗憾的是,在地方新闻中经常听到一些没有抓住要害、没有找到与民生关联点的会议消息,还有一批仅仅是领导讲话缩编版。字里行间偶尔仍可以闻到某个年代遗留下来的八股味,如果再去掉一些绝对正确但绝对没有人爱听的官话,真正听众感兴趣的那部分信息就少得可怜了。在对领导活动的报道中,“亲自”、“冒雨”、“在•••的陪同下”之类的“媚官”词汇时有出现,不仅没达到美化领导形象的目的,而且适得其反。以“领导冒雨慰问交警”为例,如果改为“领导慰问冒雨工作的交警”,才是回归了这类领导活动的应有之义。
2缺乏释疑意识,不能回应民众的关切
某校聘请了师德监督员,但新闻稿通篇听不到这些监督员以何种方法、手段、程序监督师德?某市医疗行业召开行风质询会,新闻中听不到关于医生收受红包、开大处方等等行业不正之风的质询和回应,而是大篇幅的对医院行风、管理的溢美之词;某地召开建筑领域阳光操作平台的启动会议,新闻中通篇都是会上的领导讲话,援引的讲话内容也只是启动这一新的操作平台的意义。与暗箱操作相比,新平台的“阳光”体现在何处?支撑这一平台的体制有何变化?怎知它不是作秀?这些问题在新闻中都没有找到答案。在热点领域和行业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听众心中都有一系列联想和谜团,真新闻有义务以新闻的方式求解这些谜团,即使当事方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至少记者应为民代言,做出求解的努力。
3趋同有余、求异不足,罕见“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也许民众可以人云亦云,但新闻不可以,这是新闻的本质决定的。特别是在网络、微博已让每个人都成为独家新闻首发者的今天,独家的角度、解读与表达更迫切地成为传统媒体的必修课。独家意识的匮乏常使一批地方新闻共性有余,个性不足。某市的元旦万人长跑年年举行,年年造成大面积交通拥堵,记者的报道年年相似,只报道了长跑本身的积极意义。为什么不能同时关注有识之士的建议:错开上班高峰、远离主干道组织长跑活动?通向真新闻的路不止一条,就像那节日漫天的礼花,如果只有红色,岂不扫兴?地方新闻欠缺的,正是那些“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4导语缺少提炼雕琢,语言陈旧,篇幅过长
在亚广联评稿,新闻如果20秒还没给力,评委们就休息了。对于越来越少耐心的听众来说,20秒的容忍已经不短了。虽然导语对广播新闻如此重要,但地方新闻中令人提神儿的导语却难得入耳。可能与广播抢时效有关,但在有限时间里是否下足功夫追求导语的冲击力和兴奋点还是显而易见的。而那些表情丰富的,充满了动作、色彩、线条、意境的语言,带着韵律的、铺开画面般的语言似乎更是奢求。没错,朴实无华是一种美,但朴实无华不等于苍白、干瘪、空洞、抽象、乏味。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新闻作为一种文体当然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缺乏中文功底的味同嚼蜡的表达连同过长的篇幅都足以让听众转台。
以上诸多“病症”不同程度侵蚀着地方新闻的肌体,导致新闻的面目含混暧昧,表情呆板无趣,究其原因,与地方宣传部门过多过细的新闻管制有关,与业者的新闻理念、采编人员素质、评价体系等也应密不可分。所谓真气充沛的新闻就是指回归了新闻本质的、传播了听众想知、应知、未知信息的,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兼备的新闻,是指导性与可听性结合得最好的新闻,也必然是两个效益最大化的新闻。要“洗心革面”,培育“真气”,以下几点是必须强调的。
5按照新闻规律、市场规律办台,树立强烈的商品意识,不遗余力追求健康的可听性
这里有一个误区:有人认为导向性是可听性的基础,“哪怕可听性差一些,也要优先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导向正确的基本前提是传者所传播的内容已经有效地被受众接收。以广播为例,只有节目能吸引人们收听并能持续地听下去,才谈得上对收听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否则,投入大量人力苦心经营的自办节目可能陷入“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窘境。要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就必须潜心研究传播的艺术,研究怎样把导向正确的东西打扮成可听性强的商品,以商品营销的眼光去推敲每一条新闻的卖点,竭力追求健康的可听性,因为它是基础的基础。
6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这是作家柏杨先生封笔前的最后一句话,其意拳拳,令人动容。在笔者看来,这同样是新闻工作者所应秉持的境界与风骨,而且,这也是历经千淘万洗、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地方广播新闻突出重围的唯一路径。在今日中国,“君王”与“苍生”并不矛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理应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为苍生代言,也是为“君王”分忧。“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其实,从中宣部到广电总局,不管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本质要求都一脉相承,就是要求记者访民情、问民生、写民意,架起党和人民的连心桥。事实上,牢不可破的民生新闻理念近年来在中央台体现得越来越清晰,可在不少地方台,新闻反而不接地气。要知道,帮忙的方式绝不仅仅是唱赞歌,广州亚运会筹备期间广州媒体每天都是市民对政府的批评之声,政府照单全收,躬身道歉,积极整改,可以说舆论的批评成就了一个完美的亚运会,此间党和政府的形象不仅丝毫未损,反而大大加分,更受市民拥戴。可以肯定,只有当那些真正为民生冷暖牵肠挂肚的、民生热点领域的系列报道、客观中性报道成为地方新闻的主流,新闻的真气才能蓬勃而生。
7时政报道刻意摆脱窠臼,将听众的需求作为信息取舍的唯一标准
会议和领导活动是地方新闻的规定动作、命题作文,要找到这类新闻的卖点,就必须换位当听众,以听众需求决定内容取舍和表达方式。其实会议是信息的集散地,新闻的富矿,如果有的记者在会上捞不到新闻,照搬会议材料,只能说明采访不深入,尚未练就新闻眼。要善于把会议主题与百姓某一点的关联度扩大,不是重大活动则撇开主题,另辟蹊径。要善于回应民众关切,必要时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要多用真话,脱稿的话,刻意抛弃陈旧的官话、套话。2011年唐山电台《唐山新闻》播出的长消息《开平区村官集体晒权,接受群众监督》报道的是开平区的一次廉政工作会,消息打破常规套路,直击热点,农民最关心的统筹款、宅基地等问题从村民的质疑到村官的解答都以生动清晰的音响呈现,稿件也因此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8深入采访,独立思考,培育思想型、专家型记者
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每期报纸都提供了一个机会:讲些勇敢真实的话,摒弃平庸陈腐之言;讲些使社会上有见识的、有教养的人们敬重的话,无虑党见派性和流行偏见。”的确,新闻在传播事实的同时也在传播思想,能做出有思想的新闻的,只能是有思想的人。那些有独立的见解和质疑权威的精神、既能吃透“两头”、又抱持深切民生情怀的记者是地方台需要下大气培育的。
9改革体制机制,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催生新闻的“真气”
工农业产品可以标准化,而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闻,优劣的标准只能在受众的心里。不管是权威公司的收听率调查还是业内专家学者的测评,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确立以及相应的正负激励机制的落实是催生新闻真气最给力的猛药,这一点应该已成共识。
总之,文字和声音都是有表情、有生命的,笔者固执地认为,真新闻并非易碎品,它以其对时代印痕的记录和对人情人性的观照同样可以经典流传。希望地方新闻的作者们直面人民的生活实际,以真心真情贴近中国的土地和山川,用中国人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汉语艺术写出千姿百态、真气充沛的好新闻。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