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职高计算机网络主要学什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16 02:28:22 归属于通信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60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本文探讨了在进行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校 计算机网络 课程设置
0 引言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进合理设置,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做大做强我们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关系到我们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能否为地方经济服务。
1 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1.1 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这是我国中、高等职业学校广泛采用的一种课模式。典型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的编制,其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
1.2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也叫“双元制”课程模式,起源德国。这种模式的理论课采用综合课的方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将与培训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不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重于整体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1.3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简称为cbe/t课程模式,产生于二战时美国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训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更接近于学生的本质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有其自身的缺陷: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内在精神的培养;将任务叠加作为能力的综合,忽视了整体内部的辩证的有机联系。
1.4 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此模式遵循“按需施学、学用一致”的实用主义观。本模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这种课程模式不适合于正规的职业学校教育,因为他无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忽略了人的发展,但却非常适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1.5 职业集群课程模式。将工作性质、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职业入门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从事者所需性格也较接近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分析其共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及入门技术,加以系统组合而成。
1.6 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课程式。在课程开发中,采用面向职业群集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采用模块化的组合方式。
2 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各自的地方特色,没有很好的和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有“学科本位型”的倾向,究其原因,我想跟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普遍采“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有关吧。虽然现在有很多学校强调工学结合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在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时,总希望学生的知识多而全,力求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而造成这种倾向。
二是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有“证书型”的倾向,即围绕各类证书进行课程设置。有些高职学校过分夸大各类证书在毕业生求值中的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课程设置,不知道不觉,课程体系就设置成另一种变相的强调理论知识的课程体系了。
三是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有“工人型”的倾向,即过分强调工学结合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作用。很多高职学校总认为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会做,理论知识够用则行。显然,我们高职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能有过硬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务自主创新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知识作支撑。
目前的这些“学科本位型”、“证书型”或“工人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从客观上制约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产生了另类的“知识无用论”,即学生学了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自然就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用的!
3 对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思考
为全面提高教学素质,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对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作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3.1 要遵循为当地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业,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对社会作贡献的人而设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的一种教育。地方经济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脱离地方经济,我们的高职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我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在课程设置之前,应合理的调查地方经济,看看都些要些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型才,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预测未来几年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此作为指导,正确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3.2 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和谐统一的原则 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对相关工种、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开列出该工种、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技术知识、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这样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能更具有针对性,使我们的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能顺利胜任该岗位、工种的工作。但由于学校方式的职业教育,对市场的需求反应并非非常灵敏,我们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总是滞后于生产的需求。我们目前所分析的工种、岗位几年后社会的需求量,社会对岗位的要求是会有所变化的,这也就要求我们设置的课程还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使我们的毕业生在相应工种、岗位数量不够时能迅速转移到相近岗位、工种上。
3.3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有一些高职学校为了迎合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口味,片面追求学生升本科继续深造的升学率,以此来使自己不“愁”生源,这显然是与我们职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2005年月10月,全国职教会议的召开,再一次为职业教育定性,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同时大大削减高一级院校招收高职毕业学生的比例。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升学与就业的关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就业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目标,合理设置课程。
3.4 符合高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原则 高职生从年龄上正处于记忆力最佳、和创造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高职生的基础普遍相对较差,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能使他们具备较坚实的专业基础,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对专业理论课设置应降低理论要求,重点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如: “数据结构”这门课,只要讲解其主要设计思想,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运算方法即可。否则,如果讲得太深,其内容连本科生也未必明白,更不用说高职生。让他们去学习这么枯燥的理论,实在是件违背客观规律、吃力不讨好的事。
总之,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不能强求“千篇一律”的“权威性”,不能只强调本专业、本课程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社会社会需求、学生因素,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才能真正的为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省教育出版社.1996.
[3]廖哲勋.课程发展规律与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9.(5):42-4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