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智慧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和实现路径,提出应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抓手,创新其内容和教育模式,从而助推大学文化建设。
关键词:智慧时代;信息素养;大学文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全面走向智慧时代。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讲即为文化的进步。大学是社会文化继承、传播、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文化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最系统与最直接的素质储备途径。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就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多种能力和素质,特别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我国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融入世界文化的多元文化。大学生如何积极地与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趋利避害,需要我们加强与改善高校文化建设,培养信息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反映其学术水平,展现其育人思想、人才培养内涵的重要方面。高校培养与学校特质相关的有独特气质和品质的大学生,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文化滋养、教育制度建设等来践行大学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和基本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行。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而这些都属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展现一个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的校园景观、建筑等硬件设施建设(如雕塑、人造景观等)。学校的行为文化则是指在校学生与教学、管理人员在学习、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的行为表现。这些直接真实的行为反应,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基础。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则更深一层次,高校要建立起自己特有的具备震撼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文化体系,并要从思想上、内容上辐射到每位师生,让他们认可并自觉遵守。只有建立和谐的、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并用其浸润学生的思想,才能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智慧时代大学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社会进入了以自媒体和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标签的智慧时代。大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文化建设在此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社会网络的开放性挑战着校园舆论导向的控制力。当前,伴随着智慧校园的建立,大学校园大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基于网络的层次类别丰富的媒体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覆盖,学生的学习、沟通、成长、娱乐等等都离不开网络。快捷的网络、灵活的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具有的“资源共享”价值属性使得大家在共享海量网络信息时,会穿越时空的距离,忽视社会道德、思想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束缚。因此,网络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它一方面弱化了校园舆论导向的控制力,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在学生政治观、道德观、思想观和行为处事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一些虚假信息,甚至是带有反动思想的言论都会由网络传递到学生面前,而“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一些缺乏研判力的学生迷失方向,失信失德事件、网络暴力事件也常有发生,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和道德产生困扰。因此,在信息素养方面,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之外,还应接受信息伦理教育,要坚守自己的信息道德底线,在基础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养成诚信的道德观,在网络使用中恪守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运用正确的网络虚拟化思维、网络信息化思维、网络大数据化思维去思考问题,创新性地去处理问题。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助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新时代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互联网生态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运用也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有效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机遇。新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在高校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中,教育管理部门或各级学生组织可通过新媒体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宣传,如通过微博、QQ、微信公众号等,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信息传播者,同时又成为信息的受众。在与新媒体的互动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阅读、参与、分享等积极性大大提升。要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参与和反馈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开展“适合性”教育,这样不仅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更能加快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建设步伐,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二)建立科学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1.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大学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研究能力的关键阶段,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推动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9个判定标准,可归纳为三大方面,分别是获取信息、独立学习和承担社会责任。信息获取素养指的是在获取信息方面,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信息海洋中迅速、有效、有鉴别地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学习指的是在信息使用方面,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能够准确而创新性地使用,理解、消化后能为己所用。社会责任是指培养学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过程中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综上,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掌握信息渠道,精确有效检索、获取信息,分析评判后处理和应用信息。2.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1)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系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技能具有直接而深远的推动作用。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要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数据进行辨析、归纳与演绎,使之形成条理化的、更有价值的服务于各行业的信息。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高等教育的新内容,必须全面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是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培育学生的研究、创造性理念等,使学生养成不间断学习的习惯。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较单一,基本形式一般都为图书馆专题培训和公选课,考核形式为笔试或论文,这些无疑只属于理论层面,而信息素养更多地应体现在实践方面,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灵活运用。信息素养培育应针对不同的年级设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内容,要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图1)。大一年级可以结合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图书馆开设的选修课,以通识教育为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伦理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对信息概念有所界定,有所甄别;大二年级,将信息素养培育有机融合进各专业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使大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搜索、查询、学习本专业知识,提升信息获得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拓展;大三主要开设创新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在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提升上发挥作用;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要着重于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毕业设计、就业选择等。四个层级基于“阶梯式”循序渐进,稳步提升,从而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2)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首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趣味性。可以结合“第二课堂”,以社团为载体,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有关信息素养和技能的社团,如数媒社、后期制作社、微信社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其次,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效率为目标,选择适宜高效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要以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为导向(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要更多地通过实际操作实践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信息素养的内涵。如可以在学校各项主题教育活动或技能比赛(如微信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微视频比赛等)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三)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强化大学文化建设效果。1.以信息化教育为抓手,占领网络思想文化主阵地。网络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门户,直接、快捷地影响着全体师生。高校要使校园网络文化在社会主义进步文化的指引下,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首先,必须用具有新思想、结合新时代、代表先进性的高雅文化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学校应在网站和官微上营造高品位、内涵深刻、思想正确、符合时代需求的高雅文化氛围,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高品位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申报、网络投票、网络评比等形式开展各类文化宣传和展示活动,与学生互动。其次,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融合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开设专题教育网站,如党建、学生管理、廉政教育、心理教育、团学实践等都可以建立相应栏目,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互动,同时也可以请一些校外专家或本校老师开设网上咨询热线或进行网络直播,做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传播校园“主声音”,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校期间可能面对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问题,真正让校园文化渗透进每一个环节和角落。2.以信息化实践为路径,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作为大学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参与网络信息文化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学校对校园网络舆情要进行监督、控制与疏导。运用网络技术设置学校与外部网络之间的信息网关,使学校与外部网络的所有信息交流置于信息网关搜检、筛选范围之内。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在各种媒体上开展网络法制化宣传。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网络法制教育不可或缺,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使他们做知法守法的文明网员。最后,结合信息素质的培养,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且具有优良政治素养的学生,建立一支学校网络文化护卫队,协助学校网管部门老师组织和维护好校园网络,建立和维护学校文化教育专题网站,监督网络数据资料等。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课题。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智慧时代,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更是锻炼大学生自身各项技能、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因材施教,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通过教学、管理、实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取得高校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绍荣.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演进逻辑与治理架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7(4):6-10.
[2]赵雅文,刘哲雨.大学生信息素养价值构成与养成途径[N].中国教育报,2018-10-20(3).
[3]张琦.教育信息化2.0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24):279-280.
[4]李善勇,赵敏.高校文化建设作用与文化育人职责[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1):25-28.
[5]张武杰,刘雪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文化建设问题与路径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7-80.
作者:眭莉 单位: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