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新的时政新闻(新闻时事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02:47:51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24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应取长补短


  多年来,地市级的电视时政新闻始终占据着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但时政新闻报道时有出现形式僵化、节目编排固化、节目内容趋同情况,制约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民生新闻由于贴近百姓,反映百姓民生、民意、民求、民望,受众群体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民生新闻也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失,如内容流俗、监督尺度把握不当等问题。笔者认为,时政新闻的核心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民生新闻则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注重新闻信息的地域性和本土化。如能将前者的宣传性与后者的新闻性有机融合,取长补短,应该是地市级新闻发展的一个可行方向。


  一、“新闻”与“宣传”的概念与关系。


  时政新闻僵化、固化、趋同的关键是混淆了“新闻”与“宣传”的概念,认为新闻就是宣传,将新闻做成了宣传,而不是将宣传做成新闻。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尽量减少和改进会议报到,新闻报到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以平民的视角,把新闻视角放到百姓关注的各个领域。这也是受众更希望从时政新闻中得到的权威信息。


  民生新闻则往往更加注重新闻性,而且内容有向“腥、性、极端”方向发展的趋势,很多新闻虽然好看,但看过之后很快就没有任何印象,新闻流于表面和肤浅,而且新闻的宣传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有可能产生与党的大政方针、社会发展方向相左的负面效应。这也为民生新闻的选题和采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读懂党和国家政策,理解民生新闻发生的环境和背景,在选取新闻角度时注重考虑宣传效果,针对受众的隐形需求,采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优秀民生新闻。


  二、注重贴近性


  民生新闻,简单来说是关心人民生活,关心市民生计的新闻,但民生新闻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能单一求新、求奇。以严肃的新闻理念报道、分析、评论社会热点问题,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民生新闻要注重吸收和借鉴时政新闻的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应该做到“通过对普通百姓和简单事件的发掘,完成新闻自身由唯一含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在南京彭宇案中,媒体记者在报道事件发展过程中,偏重于简单事实的描述,有意无意带出来好人没好报这样一个深刻主题,以至于普通受众在看了报道后人人自危,为社会见死不救埋下了隐患。在类似的报道中如果借鉴时政新闻的宣传性,在报道中遴选出适合的角度,高瞻远瞩、发掘出难点和热点,合理引导受众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担当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民生新闻也将更加富有生命力。


  普通百姓之所以对时政新闻不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道选取的角度没有选择好。在日常的采访中,记者往往只限于开会、活动、通知等日常行为,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站在会中采会议的局面。其实,绝大多数会议的议题,是与千千万万普通群众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报道的资源其实有很多。在报道中,记者如果能够做到时刻心里装着老百姓,多替老百姓问几个为什么、有一个“民生视角”,这样选取的时政新闻的角度一定是鲜活的、百姓爱听爱看的。遵循这样的原则,我们的记者应该把注意力从原来的注重报道会议程序、活动程序,转到注重报道会议的目的、意义上,找出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部分,重点突出报道,特别是党政部门出台的新举措、新政策,一定要将对百姓有什么好处说清、说透。这样,会有效唤起观众的兴趣。


  三、丰富表现手法


  电视新闻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确地表达意图,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巧妙的角度切入。许多观众选择看电视新闻,是希望不花力气,一听就懂、一看就清楚。这就要求记者要抓住事件过程中的某个关键性环节和耐人寻味的细节,并以此为支撑展开一篇报道。抓关键和利用好细节,就要求记者进行深入的采访、细心的观察、还需要以全局的观念来统领报道主题,使关键环节发挥支撑作用。


  现场感强是电视媒体的一大优势。在我们的时政新闻中,作为主角的领导很少开口,都是由播音员代为解说,缺乏个性,如能将民生新闻中突出现场感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时政新闻中,如将领导的讲话同期声适当加以引用,将会场中有代表性的片段直接剪裁到新闻中,无疑会增强说服力,抓住受众眼球,让人耳目一新。民生新闻在立意高远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一些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用他们的话解读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无疑会让受众更加全面地理解新闻发生的更深层原因。


  近期,中宣部等五部门提出的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李长春对走、转、改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这也为新闻从业人员改进报道指明了方向。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目前正处在发展中,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类节目在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相继成功推出,无疑对国内电视新闻界的节目构成注入了新的活力。民生新闻应向纵深拓展,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及主流价值观念,体现深度人文关怀的内容,民生新闻将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传统的时政新闻依然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主渠道,虽然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通过借鉴民生新闻一些有益的技巧,同时加强报道的权威性、前瞻性,时政新闻也是可以做出好新闻的。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当好“把关人”,使电视民生与时政新闻相互融合,促进地方电视新闻健康、稳步地发展。


  作者:张忠全

  第2篇:省级卫视时政新闻栏目的报道常规和新闻偏向


  一、样本选取与研究对象


  (一)确定样本


  笔者选取了2015年10月8日至17日连续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这一时间段内的新闻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各种节日、重大的活动与会议,能够体现常规报道的真实状貌;其次,选择连续的时间线内的新闻样本进行研究,反映新闻部门在一个连续时期内筛选、处理消息的工作流程和常规。


  这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去掉提要、片尾和导语的时常一共10526秒,平均每天1052.6秒(17分32.6秒)。


  (二)样本单位——新闻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新闻数量的过程中,一个新闻标题下的内容算为一条新闻。遇到一个标题下有两条相同主题、不同事件的新闻时,将其算作两条新闻。如果报道后配有本台短评,将其算作两条新闻。样本中10月9日有一条本台短评。此外,口播新闻虽然没有同期声画面,但作为一条独立新闻,它也有主题且产生意义,因此在本研究中也算作一条新闻。10月12日有一条口播新闻。


  据此计算,样本中一共有新闻160条,平均每天播出16条。其中,10月11日播出新闻条数最多(20条),10月15日播出条数最少(13条),条数波动幅度为65%。


  二、样本分类


  笔者将研究样本按照新闻主题分为党政新闻、领导人活动、经济发展、科教文卫、社会事件、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服务信息等8类。


  (一)党政新闻


  党政新闻指反映党政部门工作活动的新闻的总称。在本样本中,党政新闻共有22条,占新闻总数的13.75%;总时长1310秒(21分50秒),占新闻总长度的12.45%。


  (二)领导人活动


  领导人活动主要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视察、讲话、座谈等内容,从题材上看也属于党政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其在节目中安排的位置、篇幅、时长乃至动用的新闻资源都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新闻,故单独拿出来归类。在笔者选取的该样本内,有24条新闻是领导人的活动方面的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5%;领导人活动新闻的时长为2587秒(43分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58%。


  若是将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合并计算,便能更清楚地看出其所占的比重。总条数46条,占新闻总数的28.75%;总时长3897秒(1时4分57秒),占新闻总时长的37.02%。平均每天播出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389.7秒(6分29.7秒),超过每天平均播出时间(17分32.6秒)的三分之一。


  (三)经济发展


  有27条新闻是经济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6.88%;经济新闻的时长为2838秒(47分18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6.96%。


  (四)科教文卫


  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进行分类,有40条新闻是科教文卫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25%;科教文卫新闻的时长为1775秒(29分35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16.86%。


  (五)社会事件


  有8条新闻是社会事件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社会事件新闻的时长为301秒(5分1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86%。


  (六)旅游休闲


  有16条新闻是旅游休闲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0%;旅游休闲新闻的时长为829秒(13分49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7.88%。


  (七)城市建设


  有14条新闻是城市建设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8.75%;城市建设新闻的时长为627秒(10分2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5.96%。


  (八)社会服务


  有9条新闻是社会服务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63%;社会服务新闻的时长为259秒(4分19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6%。


  三、样本性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消息来源、新闻主体、同期声使用、时效性等四个维度对样本进行了性状分析,以剖析《浙江新闻联播》节目的报道常规和新闻偏向。


  (一)消息来源


  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组织的生产研究中,都关注到消息来源对媒介组织议题选择的建构功能。周小普在对央视《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中,便将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区分开来,他认为新闻来源是新闻的报道者,而消息来源是为新闻的报道者提供新闻事实的人员,即事实来源。笔者选取的消息来源即周小普笔下所说的“事实来源”。根据消息来源机构所处的视角、地位将消息来源分为党政部门、事业商业机构和社会人员三类。


  在该样本中,有106条新闻是来自党政机构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66.25%;来自党政机构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8175秒(136分15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77.66%。有46条新闻是来自事业商业机构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28.75%;来自事业商业机构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1874秒(31分14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17.8%。有8条新闻是来自社会人员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来自社会人员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477秒(7分5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4.53%。


  (二)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指一条新闻中报道的主要对象或是行动的施动者。综合新闻类型和消息来源的分类,笔者将新闻主体分为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商业机构(人员)和普通百姓。其中,参照本研究中新闻类型的分类,笔者在这一部分的样本分析中,亦将领导人从党政部门(人员)分类中剥离出来独立成类进行研究。


  1.党政部门(人员)


  有59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党政部门(人员),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36.88%;新闻主体为党政部门(人员)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3950秒(65分50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37.53%。


  2.领导人


  有24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领导人,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5%;新闻主体为领导人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2587秒(43分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58%。


  合并计算的话,以上两部分总共的新闻条数为83条,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1.88%,超过了一半的新闻总数;两部分的全部时长为6537秒(108分5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62.1%,接近三分之二。


  3.事业商业机构(人员)


  有65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事业商业机构(人员),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40.63%;新闻主体为事业商业机构(人员)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3326秒(55分26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31.6%。


  4.普通百姓


  有12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普通百姓,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7.5%;新闻主体为普通百姓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663秒(11分3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6.3%。


  (三)话语引述


  电视作为一种声像传播方式,同期声和画面、配音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声像表现手法。就其种类而言有两种,一种是现场的环境声,另一种是人物的谈话声。话语引述便是着眼对该样本同期声中的人物谈话的研究。笔者将话语主体分为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商业机构人员、专家学者和一般群众。


  在该样本中,共有人物谈话同期声137个。党政部门人员的话语被作为同期声引述53次,占总次数的38.69%;事业商业机构人员的话语被引述42次,占总次数的30.66%;专家学者的话语被引述3次,占总次数的2.19%;百姓群众的话语被引述39次,占总次数的28.47%。


  (四)时效性


  本研究中所说的时效性指一篇新闻报道在写稿时所采用的时间状态。就分类而言,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五类:今天(文本中有明显的时间状语)、昨天(包括经推断时间为前一天的新闻)、近日(诸如日前、最近等一类时间状语)、无时间(从文本中无法明显辨识出新闻发生的具体时间)、将来(所报道事件的时间状态指向未来)。经过统计,这五种新闻的时间状态在样本中存在的条数和占比分别为:89条,55.63%;16条,10%;30条,18.75%;19条,11.88%;6条,3.75%。


  笔者采用了周小普对央视《新闻联播》时效性分析的加权处理方法,对采用不同时间状态的新闻进行打分,最终为样本打出一个平均时效分。[1]打分规则具体为:今天(5分)、昨天(4分)、近日(2分)、无时间(0分)。需要说明的是,“将来”的时间状态因为指向未来,无从谈论时效,因此不予打分,亦不计入加权范围。经过加权处理和计算,笔者选取的这十天的样本平均时效分为3.69分。根据打分规则来看,样本的时效性在昨天之前。从加权处理的结果看,《浙江新闻联播》所报道的新闻平均发生在昨天之前。究其原因,虽然“今天”新闻占了55.63%,但由于节目中有不少的“最近”和“无时间”新闻,大大影响了这档新闻节目的平均时效性。


  结论


  综合对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结果来看,作为省级卫视的时政新闻栏目,无论是新闻分类、新闻主体还是消息来源的选择,党政部门皆具有极强的存在感。若将这一结论放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去理解,便能发现其中的必然性。媒介组织在选择消息来源时,从源头上已将党政部门作为最重要的依赖,记者得到新闻素材后,无可避免地统一媒介组织和党政部门的立场。有学者经过对特定议题的量化分析后便指出,我国城市媒体由于过度依赖政府消息源,而使得新闻报道成为政府文件的复制,甚至成为部门利益的表达场所。[2]


  从新闻类型上看,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占新闻总数的28.75%,占新闻总时长的37.02%;从消息来源来看,来自党政部门的消息占新闻总数的66.25%,占新闻总长度的77.66%;从新闻主体来看,党政部门(人员)和领导人的新闻占新闻总数的51.88%,占新闻总长度的62.1%。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新闻类型、消息来源和新闻主体三者都存在着一致的规律:《浙江新闻联播》在处理党政部门和领导人新闻时,惯用的处理方式是,在相对较少的新闻条数中,播放时长尽可能长的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新闻。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业传统中,党政部门往往是“垄断性”的新闻主角,这样一种主角分配模式对应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业理论对于新闻业的角色要求,例如,宣传和传达政府的政策并向公众提供解说,这种角色实际意味着一种“政府表达”,而非民间表达。[3]


  若将视角扭转过来,便会发现其他诸如行业新闻、服务信息之类的新闻类型,新闻条数的比例比新闻时长的比例要大,与党政新闻的情况恰恰相反。也就是说,虽然播放的其他类型新闻条数比较多,但从新闻时长来看,在一期节目的容量其实并不大。这是《浙江新闻联播》兼顾各类型新闻平衡报道采用的一种策略。


  作者:辛艾松

  第3篇:谈新常态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自媒体成为了媒介环境中的主导者,日益发挥关键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爆炸,加速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不断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快速性。时政新闻报道必须紧紧贴合新常态下传播方式、传播媒介的变化,不断加强报道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和优化报道内容的复合性,才能真正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效果,才能真正推动时政新闻的快速传播,也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新常态下,时政新闻怎样报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观众的需求,如何跳出传统的报道思维,以崭新的视角和手法,让时政新闻好看、耐看,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是时政新闻工作者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新常态下时政新闻报道理念的创新


  时政新闻是我国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特殊的环节和重点内容。一直以来,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角度。由于政治内容的专业性、笼统性等特点,使得受众往往难以理解时政新闻内容,进而产生对时政新闻的抵触。在新常态下,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时政新闻必须在报道理念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深化时政新闻的报道理念,不断扩展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在新常态下,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是多元化的,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是不断拓展的。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关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及新动态,法治和人权的进步与改革,以及我国政治建设中取得的新成就和新进步等都可以成为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在新常态下,受众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受众获取时政新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因此,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时政新闻的报道理念应该一改传统晦涩、专业的政治角度,更要增加新鲜生动的政治内容,以充分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


  二、新常态下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


  时政新闻的特殊性决定了时政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政策的报道,往往由于晦涩难懂,降低受众的阅读或观看兴趣。虽然随着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一些会议类的新闻报道,不断地压缩篇幅和降低比重,但总的来看,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中仍存在着创新力度不够、创新方式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新常态下,为了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价值,必须注重从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来进行创新。


  (一)精准把握“会议新闻”中的精华内容


  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会议新闻都是主要的内容。但同时由于会议新闻的生硬、晦涩等特点,使得会议新闻的传播价值始终不高。在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创新中,首先应该加强对会议新闻内容的创新。一方面,应该适当地减少会议新闻的比重,将会议新闻的精华和核心观点有效地披露出来,避免长篇累牍地进行会议新闻的报道。任何一条会议新闻都有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新闻媒体在报道会议新闻的过程中,应该一改以往全程录制或者局部录制等报道方式,通过特写等手段来提升会议新闻的报道价值。另一方面,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应该适当地增加现场报道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电视媒体,应该通过现场报道的方式,来拉近受众与时政新闻的距离,让观众自觉感受时政新闻的重要性和贴近性,尽可能地减少同期声的使用。


  (二)通过特写的运用来快速植入时政新闻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通过报道内容的创新,可以充分借助于特写等方式来进行快速地报道,使得时政新闻的核心与关键能够在第一时间呈现给受众,引发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兴趣。长期以来,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往往按照时间顺序和由低至高的重要程度来按部就班地进行新闻报道。这种时政新闻的报道,不仅使得时政内容过于拖沓,同时还因时政内容过于繁琐,受众难以抓住重点和核心,难以理解时政新闻的报道价值。因此,在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中,通过特写内容来快速地植入时政新闻,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时政新闻的重要价值和重要观点,不仅有助于有序的时政新闻报道,同时还能够充分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价值。如在“二胎政策”的报道中,新闻媒体以“可以放心大胆地生二胎”等结果入手,来逐步地引导受众了解关于“二胎新政”的全面内容。


  (三)有效借助于背景资料来充实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


  在新常态下,受众对时政新闻的主动性增加,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来自行地阅读和浏览时政新闻,受众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便捷化的媒介来收看和了解时政新闻。时政新闻在报道内容上必须注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有效地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价值。在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中,新闻媒体应该有效的借助于背景资料来充实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来详细地为受众解读政策、法律法规、改革变化等发生的背景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引导受众全面科学地理解时政新闻。此外,在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中,新闻媒体还应该借助于鲜活生动的例子来增加时政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引导受众自觉将社会现实中的事例,与时政新闻结合起来。


  三、新常态下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


  在新常态下,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是多元化的。同时,在新常态下,受众的自觉主动性得到了增加,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不同的媒介,了解和获取时政新闻。因此,在新常态下,时政新闻的报道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介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和丰富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


  (一)从深度上做文章


  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的报道者,往往采用“就事论事”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虽然有助于快速地传播时政新闻,但不利于时政新闻的精准性传播,也不利于时政新闻传播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应该积极从深度上做文章。如在事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的报道中,新闻媒体不应该将报道的重点仅仅停留在新政的出台和制定上,而应该以新政为由头,将新政出台引发的后续的良性循环和后续的巨大价值等一并报道出来,以引导受众全面科学地理解时政新闻。因此,时政新闻必须做好深度报道,从深度做文章,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利用好背景资料,详细讲述时政新闻产生的背景、现实意义。


  (二)善于深入浅出


  时事政策、经济法规、改革成就等等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只有通过传播媒介,只有让受众感受到,了解到,认知到,理解到,才能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价值,才能真正提升时政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因此,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应该适当地转换报道的角度,善于深入浅出,根据受众的需求,结合受众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进行时政新闻的报道,有效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交通新规”为例,在报道交通新规的过程中,时政新闻的报道者应该善于借助于普通受众身边的事例,做到夹叙夹议,引导受众全面理解时政新闻。


  (三)增加现场感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一直以来新闻媒体的视角都是“从高到低”的,这种报道方式很容易疏远受众与时政新闻的距离。在新常态下,为充分凸显受众的主体性地位,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应该注重转换视角。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增加现场画面,有效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如报道“领导基层走访”时,应该增加“领导与普通大众的对话”等现场内容,不断充实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


  结语


  在新常态下,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为充分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价值和报道效果,应该注重在时政新闻的报道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有效提升时政新闻的全面性、客观性、贴近性。


  作者:张慧雯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