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的各项事业进入到综合改革阶段。宣传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任务越来越重,作用尤为重要。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报道,也随之被不断冠以新的要求。高校新闻报道要更好的适应、服务于宣传工作,就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改革工作方法,拓展传播渠道,从而为高校各项事业又快又好的前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校的宣传工作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理论武装、宣传舆论导向、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强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往往忽略了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业务层面的要求,使得高校的新闻报道程式化和脸谱化。要想创新,高校宣传工作必须正视考验和挑战,找到解决的办法。要打开高校宣传工作的新局面,新闻报道就应该在遵循新闻基本传播规律和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时代要求,富于创造性。
审视我国宣传工作的现状,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新闻报道中频繁使用政治缩合语,出现口号式的空话、套话,这些模式化的写作套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受众不接受,直接影响到宣传效果。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往往越是重要的选题就越发的遵常守故,缺乏新意。如:重要人物、重要讲话、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等。陈旧的思路、老套的手法和传统的渠道使我国高校宣传工作中的新闻报道存在着政策宣传空喊口号、工作报道堆砌概念、会议报道例行程序、典型报道模式化的现象。要增强高校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提升宣传效果,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 立足新常态,思路创新
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的受众主体为在校师生,其中,青年学子占绝大多数。一方面,高校的宣传工作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校园舆论等重任;另一方面,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高校的宣传工作中的新闻报道应该更加贴进受众、贴近实际,摒弃说教式的灌输。究其根源,两者并不矛盾,高校宣传工作者应创新思路,找准契合点,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报道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宣传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且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宣传工作中的新闻报道重宣传价值轻新闻价值,多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受众被动接受的传播过程。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行政式”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局限性,就得转变传播理念,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以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如:可采用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学校及师生在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成就与经验,针对广大师生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惑或矛盾进行解惑排疑的疏导性报道,敏锐的批评与剖析校内外一些错误思想倾向与行为。在新闻报道中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深层次地关注社会现状、高校内部环境等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避免宣传主体的一味“拔高”和“美化”,宣传内容的主观化、写作套路的模式化。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出发点,在传播过程中提升受众的地位,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达到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宣传目标。
二、 聚焦新问题,内容创新
(一)选题
多年来,高校新闻报道的选题多为会议、讲座、活动等,再按照新闻六要素的写法进行宣传,突出主要领导,强调主要讲话内容,套路陈旧单一,导致目前高校的新闻报道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问题,重形式、轻深度。宣传性质的新闻报道多了,势必会影响作品的关注度和感染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内容进行划分,高校的新闻报道可分为一般性报道和重点报道。一般性报道中多涉及会议新闻和活动新闻。会议新闻不能只关注会议议程、参会领导、重要讲话等方面,要根据会议内容发掘新意和内涵,寻找与受众的亲近点;活动新闻报道,要区别于活动总结,突出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强调纪实性,避免概念性陈述。新闻报道中的重点报道,要注重寻找和挖掘题材,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及时展开。如:学校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有重大举措,出现典型性人物和事件时,应及时进行主题鲜明的宣传报道,以此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为学校中心工作的完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环境。也就是说,高校的新闻报道选题要更加立体化、多样化,既包括会议新闻、活动新闻等硬性报道,又要有日常报道,更要有深度的报道。将新闻价值放在与宣传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来选择报道内容,改变高校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陈旧的套路。
(二)写作
高校的新闻报道在写法上更倾向于宣传话语,空话、套话多,大量使用形容词和渲染性语言,可读性较差。口号式的套话和程式化的写作套路,大大降低了报道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报道的宣传效果。改变写作方法,把语言落到实处,将生硬的官方言辞转化为口语化、接地气的大众语言,将空洞的说教转化为细腻的真情实感。受众更乐意接受生动、真实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
此外,在新闻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倒金字塔”结构的功效,用富有创造性的标题第一时间吸引受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用事实说话;以朴素的语言、精练的文字结构全篇;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丰富呈现方式,增强视觉冲击力,提高新闻的表现力;选择恰当的结尾方式首尾呼应,照应全篇。
三、 关注新媒体,渠道创新
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为核心的新媒体大量涌现后,高校的宣传阵地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原先以报纸、广播、通讯社等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新闻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新态势和新格局。校园新闻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不争的事实。
作为高校新闻报道的主要受众,高校师生因知识层次、学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更加习惯于运用网上查询资料、手机上网聊天等网络手段获取信息。可见,新媒体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重要的沟通交流渠道。新媒体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途径,同时也成为汇集信息交流、观点阐述、民意集散的多功能舆论平台。国内外许多热点问题、焦点事件,首先发布的往往是新媒体。高校师生受教育程度高,对新媒体技术掌握更加充分,不仅对新媒体的关注度更大,而且随之出现官方或非官方的自媒体宣传平台,这些现象对高校宣传工作的影响力正在迅猛增加。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者应洞察并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及时分析新媒体出现以及高速发展对高校宣传工作产生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优势创新高校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对新媒体的监控与管理,避免新媒体的负面效应给高校宣传工作带来不良影响。高校宣传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并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搭建高校宣传工作的新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展开新闻报道,实现新媒体利用和宣传工作双赢效应。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借助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新闻报道可以严肃,但不能死板,千人千事一个面孔。要抓住不同媒体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动形象的方式,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全方位覆盖,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使宣传工作的教育作用发挥在无形之中。
总之,高校宣传工作中的新闻报道要打破固有套路,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像行内的专职记者一样,变被动接受上级布置任务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基层跑新闻、挖新闻,发现更多的故事。同时,高校的新闻报道应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可根据受众的不同身份、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来选择适当的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以达到最佳效果。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持续不断地为学校各项事业的稳步前进提供理论原动力,驱动学校先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着力创作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者:郑静 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