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儿科学素养的策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9 19:52:49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25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特点、就业特点、培训体制特点进行剖析,并针对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面临的难题,从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生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提出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儿科学素养的策略。

  截至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启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已满五年。2015年5月,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接纳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医学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使培养对象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在负责3年制专科医学生培养工作方面任重道远。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在全科医师的日常工作中,儿科病人占有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生育的政策落实,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儿科学素养,使其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儿科病患,便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特点

  (一)生源特点

  高职高专医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境相对贫困。例如,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对医学系入学新生家庭情况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普遍存在家庭负担重、父母文化程度低、入学分数偏低、对专业的选择自主性不强等情况。因此,高职高专医学生对新环境、新知识的接受及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但从另一各角度来看,学生来自农村,自幼生活条件较城市学生艰苦,因此他们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往往更加坚韧,也更能体会基层老百姓的生活疾苦,这是他们以后在基层执业的巨大优势。

  (二)就业特点

  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多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定向培养计划出台后,更是要签订5年的基层服务就业合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并且定向就业秉承“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群众在医患沟通时因风俗习惯、语言沟通等方面导致的交流障碍。

  (三)培训体制特点

  其一,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医学生接受理论培训时间短,密集的知识填鸭容易让他们产生疲劳感。其二,高职高专院校少有附属医院,学生见习机会少,而见习阶段是学生从教室向临床过渡的重要时期,紧张的见习或不能及时有效地见习到合适病例,会使临床知识技能巩固不足。其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见习的附属医院多为“三甲”医院,病种与基层常见病种有显著差异,基层医疗的特点表现为病种多、症状杂、任务重,实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学不致用”的无力感。其四,高职高专的培训定位于基层医疗,授课时按本科培训计划教学,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且只能掌握临床知识的皮毛,容易导致其对自身的职业定位过低,不利于就业后的自我学习、提升。

  二、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面临的难题

  儿科学虽属临床二级学科、必修科目,但是由于是小科目,历来分配学时少、教学条件差,加之儿科临床工作强度大、医患矛盾突出、收入偏低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儿科医师缺乏,专业的儿科学教师更是稀缺。很多院校儿科学教学任务往往由内科学或护理学老师承担,这些老师由于缺乏儿科临床经验,在教学方面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或是理论与临床难以密切结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所学知识不能或者较少能直接运用于临床。

  三、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儿科学素养的策略

  (一)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基层儿科问题处理能力

  医学生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实践,培养方案业已成熟,加之近年来八年制培训模式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完善,医学生的培养往往定位于高素质、高要求,但是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成长的学生多在“三甲”医院甚至国外医学院中学习、工作,他们对于自身执业能力、工作环境的要求和定位也较高,往往不愿回基层工作,即便进入基层医疗系统,也多因为基层条件有限难以留下而离职另谋高就。高职高专定向培养的医学生是国家近年来针对国内医疗现状为基层医疗量身定制的医学储备力量,“摸着石头过河”是对目前高职高专定向医学生培养的形象描述。就儿科而言,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儿童生长发育问题和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因此要注重培养其处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同时要兼顾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常见变异要熟悉。但是授课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忽视深奥的发病机制、疾病前沿研究进展的讲授,这些看似在其临床工作中“不实用”的知识点,实则是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我提升的技能储备。因此,既不能完全照搬本科的培养模式,又不能一味地降低培养标准,在满足基层医疗需要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自学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二)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医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要接受类似于本科医学生前3年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培训,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他们而言,突然面对的是与高中学习完全不同的专业学科,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儿科学作为医学临床科目被安排在第二学年开展,此时学生对医学知识体系的学习已经比较适应,情绪也相对稳定,但是提高他们对儿科学的兴趣仍然是儿科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增强儿科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提高儿科学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对于临床科目的教学,适时地引入生动的临床教学案例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临床案例向学生传达医疗过程中正确的人文和价值理念,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迎接挑战、抵抗诱惑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多看多感受,从生活中学习基本的儿童生长发育和保健知识

  儿科学并不是内科学的微缩版,它与内科学的最大差别在于儿童作为一个持续生长发育的个体,除疾病外,其正常和异常生长发育的过程也会给医学知识相对缺乏的家长造成一定的困惑。对于“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而言,疑难杂症是他们每天主要攻坚的对象,但对于基层医生而言,解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显现的家属所不理解的问题便成了其每天的工作重点。引导学生养成注意观察体会生活细节的能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执业过程中自己总结经验、提升临床技能。

  另外,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对教师学历、教学能力等要求的增加,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医学类研究生以上学历,这意味着他们都是经过正规本科级以上医学培训的,在进入教学领域以后,教师应不受自身所接受的培养模式的束缚,而是积极地摸索合适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因此,教师积极下社区、走基层,周期性地参与顶岗实习,深入了解基层医疗实际状况和实用技能,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儿科教学并无现成模式可以照搬使用,充分了解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基础与临床、课堂与实践密切结合与互动,提倡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领会,都是有效可行的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儿科学素养的方法。所以,在儿科学教学中要全面地贯彻落实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基层需要的医学人才。

  作者:思考 来源:广西教育·C版 2016年3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