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现状和需求,为提高存量社区儿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全国1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样本单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样本机构儿科医生(含能看儿科疾病的全科医生)自愿匿名在线填写,共成功调查378人。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SAS9.1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从现状来看,1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相关需求调查,55.82%的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适用性表示“非常好或好”,培训师资满意度为66.67%,高于培训内容(61.38%)、培训形式(59.26%)的满意度。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以“合理用药”的比例最大(82.01%),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以“网络学习”占比最高(80.16%)。从需求来看,“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是社区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85.45%、87.83%和85.19%。“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3种形式是基层儿科医生最希望的培训形式,占比分别为66.14%、60.85%和61.90%。结论目前社区儿科医生培训需求评估不足,培训内容、形式以及培训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社区儿科医生培训内容和形式需求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应关注其个性化培训需求。
关键词:基层卫生;儿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加强基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列入重要目标,并提出全科医生培训、资源下沉等综合措施,要求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基本儿童医疗卫生需求。继续医学教育是医生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1-2],但目前我国对基层儿科医生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的关注不够,有关基层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研究非常少[3-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进行评价,为提高存量社区儿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包括注册范围为儿科学的儿科医生,也包括能看儿科疾病的全科医生,以下统称“社区儿科医生”。本研究从全国不同级别城市中抽取直辖市(北京、上海),副省级城市(厦门、哈尔滨和西安),省会城市(石家庄、合肥和兰州)和地级市(镇江、岳阳和包头)共计11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纳入标准: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体社区儿科医生。排除标准: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的儿保医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课题组前期使用的“全科医生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5-6],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形成“社区儿科医生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在北京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包括如下相关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如社区儿科医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编制等情况。(2)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培训需求评估、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形式、内容和满意度等情况。(3)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包括未来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等。调查采用在线自愿匿名填写,由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联盟负责人组织辖区社区儿科医生填写,共成功调查378名社区儿科医生。调查问卷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以及结果应用等内容,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填写调查表。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进行数据核对整理;采用SAS9.1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
2结果
2.1基本情况
378名调查对象中,女性244人(64.55%),年龄以31~40岁为主,共146人(38.62%),在编人数230人(60.85%)。男性134人(35.45%);30岁及以下130人(34.40%),31~40岁146人(38.62%),41岁及以上102人(26.98%)。职称方面,以初级和中级人数最多,初级职称157人(41.53%),中级职称150人(39.68%),而高级职称42人(11.11%),无职称29人(7.67%)。按城市级别来划分,来自地级市的调查对象146人(38.62%),占比最大,而来自直辖市的99人(26.19%),来自副省级城市60人(15.87),来自省会城市146人(38.62%),地级市、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调查对象人数有交叉。
2.2教育培训工作评价
1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相关需求评估,55.82%的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适用性表示“非常好或好”。满意度方面,调查对象对培训师资的满意度为66.67%,较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满意度稍高,分别为61.38%和59.26%。
2.3教育培训内容现状与需求
从现状来看,调查对象表示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中涉及“沟通技巧”和“传染病防控”相对其他四方面少,而接受过“合理用药”等相关内容比例最大,达到82.01%。从需求来看,“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是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85.45%、87.83%和85.19%。对比现状和需求来看,基层儿科医生对全科理念、传染病防控和沟通技巧的需求出现小幅降低,而对“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的需求增加,其中需求增幅最大的是“急诊急救”,详见表1。
2.4教育培训形式的现状与需求
从现状来看,调查对象表示以前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中“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2种形式的培训相对较少,占比为10.32%和26.19%,而“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网络学习”等形式占较大,其中,以“网络学习”的形式占比最高,达到80.16%。从需求来看,“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仍然是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66.14%、60.85%和61.90%。对比现状和需求来看,“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3种形式的需求出现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网络学习”形式;而对“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的需求增加,其中需求增幅最大的是“实地参观”,详见表2.
3讨论
我国儿童健康服务资源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基层儿科医生严重匮乏,且情况尚在恶化[7-10]。201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医疗服务的机构数占其机构总数的25.60%,儿科床位数占其床位总数的2.69%,儿科执业(助理)医师分别占其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32%;儿科门急诊人次分别占其总门急诊人次的2.73%,而出院人数占其总出院人数的3.22%。2010—2017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科资源配置和儿科服务能力指标,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占比基本呈下降趋势[11]。加强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是强基层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分级诊疗、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重要举措[12-13]。提升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关键是基层儿科医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能看儿科疾病的全科医生的能力[14-15],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不同医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是关键[16-17],因此本研究从现状和需求角度出发,探讨基层儿科医生业务能力提升的方向。总体来说,目前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评估不足,仅1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相关需求评估。需求评估不足势必影响培训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和培训效果,本调查结果显示,44.18%的基层儿科医生认为培训内容的适用性“一般或差”,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满意度仅维持在60%左右。内容方面,社区儿科医生既往接受的“合理用药”培训相对较多,达到82.01%,而“沟通技巧”和“传染病防控”等内容相对较少。从未来需求看,“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是社区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而对“全科理念”的课程安排可适度减少,特别是增加“急诊急救”相关内容的安排。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全科医学发展,全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基层儿科服务需求更多是常见病的诊疗,因此疾病诊疗、用药特别是急诊急救等内容需求增大。形式方面,“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2种形式既往安排相对较少,占比仅为10.32%和26.19%,而多以“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网络学习”等形式出现。从未来需求来看,社区儿科医生仍然以“网络学习”的形式占比最高,达到80.16%,但需求比例较以前有一定程度降低,希望多采用“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的培训形式,特别是要多增加“实地参观”,进一步说明案例教学的重要性[18-19]。“网络学习”需求最大,与基层儿科医生工学矛盾有关,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培训学习的时间、地点的可获得性,但是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更多偏重理论,缺乏直观的操作[20],而“实地参观”可以较好地弥补其不足,“实地参观”这一需求也相应增加。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出现差异化。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和地区的基层儿科医生培训内容需求不同。表1和表2显示,年龄较小的社区儿科医生希望得到更多全科理念和急诊急救等内容的培训,而年纪较大、职称较高的、发达城市的社区儿科医生则希望减少全科理念的培训,多关注疾病诊疗、合理用药的培训。培训形式需求也存在差异,年轻的社区儿科医生仍然希望采用培训班这种形式,而年纪稍大的医生则希望增加机构内培训形式。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职称的社区儿科医生则希望减少“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这种培训形式,多安排“实地参观”形式。与大城市的社区儿科医生不同,地级市的社区儿科医生则希望增加“培训班”这种形式。社区儿科医生培训内容和形式需求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要做好社区儿科医生能力建设,就需要管理者认识到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内容方面要更加关注儿童常见病的诊疗,形式方面要在继续做好“网络学习”的基础上,多增加“实地参观”,还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职称等情况的社区儿科医生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尽可能分层培训,真正有效提升其业务能力。利益冲突无。
作者:尹德卢 王晰 殷涛 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卫生发展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