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站桩功,传统武学的桩功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6 18:18:14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56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中医和武术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医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成为人与人之间搏斗的学和武学共同接受着传统哲学、儒学、佛学、道学等传统母体文化的濡养,以及兵学、文学、文艺、民俗、工艺等多种传统姊妹文化的润浸,并且相互影响,特别是中医学和武学之间,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中医学中的整体观、“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都被武学吸取并运用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武学中的许多动作、手法、身法、步法、功法、套路、技击、养生方法、强身健体法等也被中医学特别是骨伤、针灸推拿、传统康复、中医养生等领域借鉴和利用。本研究从中医学的视角出发,阐释医武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道路,探讨传统武术桩功“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医学价值,进一步拓展中医的养生和医疗手段,进一步为开拓武术的价值范畴提供理论依据。

  1中医学和武学的文化交融

  1.1中医学和武学在理论上的契合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手段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成为人与人之间搏斗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和武术都经受着传统哲学以及儒释道等主流文化的影响,并从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建立起联系密切的理论体系。

  在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内外一体、五脏相应、六腑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讲究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调人治病。而武术在修炼过程中也是讲究内外合一、内壮外强、内意气外形力的技击整体,讲究“踢打摔拿靠”的全息技法,以及“头肩肘手胯膝足”无所不练、无所不用的整体技击部位。此为中医学和武学在天人合一整体思维观上的契合。

  精气神学说是对中医和武术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哲学之一。在中医中,精气神是人之三宝,精和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精气可以相互生化,而神则是由精气化生而来。精可以化气,气可以生精,精气生化而生神、养神,而神又有统领精和气的作用。张介宾在《类经》中指明:“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 又在吾心之神。”而在武术的修炼中,讲究内外双修,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肉,因此,精气神也是武术内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武术修炼的三个不同的阶段,精足、气盛、神明是武术人追求的高级境界。此为中医学和武学在精气神学说上的契合。

  在中医中,阴阳用以解释人体生命的特征和现象,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在武术的修习中,阴阳也是用以解释人体的阴阳二气、人体结构、动作结构、运动规律、技击原理等。因此中医学和武学在阴阳学说上是相互契合的。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同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以及生克规律来认识事物、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用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在武术中,五行学说的运用在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少林五行拳和太乙五行拳中达到极致,讲究五行生五拳,五拳配五脏,外练五行以生克变化、克敌制胜,内练五行以濡养五脏,壮内强外。可以看出,其中的五拳配五脏以及练五拳养五脏的理论是在中医五行配五脏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医学和武学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有路径之意,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有网络之意,是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为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其功能是沟通表里,联系脏腑,行气血,养脏腑,传导感应,调节脏腑机能,以及保卫机体。经络不但是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的气血运行通道,同时也是信息能量交换的通道。而在武术的修习中,特别是在内功的修习中,也正是以疏通经络为主,调整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武术内功中的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循经导络的基本理论是对中医经络学的直接借鉴,所以说武学和中医学在经络学说的基本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

  1.2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的交融

  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养生等都是中医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引、吐纳、行气、服气、武术修炼等都是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养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的手法、技法的来源,离不开导引、吐纳、行气、服气、武术等内容特别是武术内容的支撑。在临床实践中,正骨、针灸、推拿过程中的劲力、感知力和耐力的展现更是离不开武术功力的支撑。传统中医养生的手段和方法从总体上来讲不外乎四个方面,即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药膳养生和传统运动养生,传统运动养生是根本。

  在武术的修习中,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贯穿始终,崇尚力发全身的“整劲”,追求“身上无处不弹簧,无点不打人”的浑圆之力;外练“明劲、暗劲、化劲”的三个阶段,又要求配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内练阶段;同时又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指导动作的变化规律和生克关系,以在外练五体的同时濡养五脏;而中医经络学说则是武术内功实践中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循经导络的理论指导。因此,习武之人喜欢中医,懂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武术家们研习中医,并且悬壶济世者也大有人在,单从近现代来看,就有黄飞鸿、杜心武、孙禄堂、王子平、万籁声、郑怀贤、吕紫剑等等。在中国武术史上,武术的传承机构、武馆同时也是医馆的记载也颇多,最著名的的就是少林寺,许多武功造诣颇深的高僧同时也是医术高明的大医家。

  1.3武学在中医学影响下价值功能的丰富和转化

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武术套路、武术功法和对抗格斗三种运动形式。从传统武术的本质来讲,这三种运动形式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她们共同构建了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练养一体”的特性。也正是传统武术的这一特性,使传统武术由初始单纯的“技击”属性而转变成以“技击”功能为主、兼具“健身”、“强身”、“修身”、“养性”、“医疗”、“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别属性。这一特别属性使武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丰富和转化,而传统武术这一价值功能的丰富和转化直接得益于武术功法也即是武术内功的产生。武术内功的产生是武术在传统哲学以及儒道佛等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借鉴中医基础理论、融合导弓I、吐纳、行气、服气、食气等中医传统养生实践的结果。

  武术内功的产生首先丰富了武术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丰富了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和中医伤科、中医针灸推拿功法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受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和影响,所以武术内功不但可以为武术的技击本质服务,还可以为传统医学的技术实践服务,并为人民大众提供健身、强身、治病、养生的技术和方法。所以说,武术内功的产生,也拓展了武术的习练群体,使武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了丰富和转化。

1.4传统武术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转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武术桩功的产生是伴随着武术内功的产生而产生的。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检验,越发显现出其特殊的作用,因此不断的被加以强调、重视和改进。长期以来,她已经成为传统武术的入门功法,同时又是提高其技术、技法、功力,从而达到武学大成的必修功法。从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来看:广义的桩功泛指各种武术内功的锻炼功法,它是采用或静、或动、或站、或坐、或卧的各种身体姿势或组合套式,精神内敛,调节意、气,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力、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狭义的桩功是武术内功中静功的站功,即采用武术中的某些步型保持静站姿势,以求得腿力充沛’下盘稳固,犹如桩之栽于地中的效果,并且通过精神内敛,意念、气血的调节,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9]。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桩功多是指狭义的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转化的过程中,传统武术桩功伴随着武术的发展而发展,并影响着武术的发展和衍变。由于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因此,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内功的静站式功法也即是狭义的桩功成为武术内功的主要练习形式。

  武术桩功的发展使武术“内外兼修”之“内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从而出现对内修极为重视的内家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受桩功影响最深的当属近代武术家王芗斋先生创立的意拳。意拳的训练没有套路,只有站桩、试力、发力、推手和散手,用王芗斋先生的话说就是“万法皆得于站桩”要知拳真髓,首有站、桩起。“由此后期意拳的发展不单单是健身和技击,还能通过不同的桩式和不同的意念以及不同意守部位来辅助治疗多种身体的慢性疾病。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武术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发展的过裎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是武学和中医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中间桥梁,她既是武术功力提升、人体潜能开发的途径,同时也是中医养生和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从武术的角度看,她具有内外双修的技击价值和民族特性,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她具有健身、强身、防病、治病的医疗价值。因此,无论是在武术内功中,还是在中医传统养生功中,传统武术粧功都可以说是精髓部分。

  2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医学价值

  2.1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治未病”价值

“治未病”理念最早见于我国的医学古典《黄帝内经》,它既是传统的、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又是现代、全新的预防医学课题。在中医领域中,“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众多医家的一贯主张,因此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在古代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利用中医气功、导引、吐纳来进行积极的健身锻炼是极其重要的手段,《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其中的“动作”就是指古代的导引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筋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其中的“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正是传统武术桩功的雏形,这也可以说是远古时期上古之人利用桩功来健身、养生、延年的写照。

  武术功法运动即武术内功,是武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结合导引、吐纳等传统养生方法形成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传统武术桩功是武术功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动形式特别,健身价值独特。从广义上看,桩功是一种静止或缓慢柔和的运动,从狭义上看桩功是一种静止的各种站立式的运动。但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外在的表现都不是绝对的。外在静止的桩功有着丰富的内动,这种内动包括内在的意动、气动和全身肌肉的“蠕动”,也即是意拳站桩里所说的在不动中的“微动”,在微动中的“速动”,所以静止的桩功,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外在柔和缓慢的桩功有着安然的内静,这种内静包括神定、意专、气静,也即是武术练习中要求的“形动而神不动、意不乱、气不喘”,所以运动的桩功,动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也正是传统武术桩功这种特殊运动模式,即相对“静”或“动”,才使其在锻炼过程中既能达到外调身形、又能达到内调意气的独特健身效果。这样“练养结合而不伤”,“气以直养而无害”,同时又有利于开发人体的潜能。所以说,运动形式的特别,决定了传统武术桩功和中医养生功法具有相似的健身防病价值。

  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体官窍、经络皮部、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都通过经络相连、气血相通。它们互为表里,彼此所主,又分属五行,并通过五行的生克变化规律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所以通过传统武术桩功这种内外兼修的练习,外练筋、骨、皮、肉可以舒经活络,通达脏腑气血,颐养元神,达到练外以壮内的奇特效果;内练精、气、神、意可以濡养脏腑气血,通达形体官窍,强筋壮骨,达到练内以强外的独特功能,从而达到内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内壮外强的全身锻炼效果。因此,中医学的整体观原理和传统武术桩功中的内外兼修原理也决定了传统武术桩功具有健身防病的“治未病”价值。

  2.2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治未病”价值

《黄帝内经》是记载导引、养生功法能够治病的最早的古典医籍,据不完全统计,《黄帝内经》中涉及导引法达14处之多,其中《素问》5处,《灵柩》9处。治疗范围由单纯治疗关节痛发展到能治疗19种病症,包括内、外两科和急慢性两大类疾病。

  传统武术桩功是武术内功和中医导引养生中的精髓部分,因此,她既有健身、技击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治已病”的医疗价值。由于传统武术桩功的锻炼具有能波及到身体各处的独特作用,因此,它对全身几乎各处的病变都能有一定的缓解和医疗作用。中医学受整体思维观的影响,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强调从整体出发,把握全局,讲究“调人治病”。

Xtw.Com.Cn

而传统武术桩功内外兼修的整体锻炼原则刚好和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和出发点相契合,在锻炼过程中外调“引体令柔”内调“导气令和”,从整体上调整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促使人体机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能通过扶植正气,而祛除邪气,因而使其具有了能够“调人治病”的可能。

  在传统武术粧功治疗各系统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范围较广,病种较多,因而在治疗不同的疾病时,内在和外在的要求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相同点有:心理上“排除杂念、神意内敛、抱圆守一”的要求,呼吸上“腹式呼吸、气息绵绵、若有若无”的要求,是进行气机调节、祛除疾病的内调基础。身形上,“屈膝下蹲、头顶项竖、命门后顶、脊柱竖直、两臂不过曲也不过直”的要求,“肌肉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紧适度和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是调整形体肢节、疏通经络的外调基础。不同点有:心理上“意守病罩、气贯痛点、意念假借、引浊外放”的要求,是进行气机调节、祛除不同疾病的内调基础。身形上,“姿势高低、动作各异”,是调整形体肢节、疏通经络、内合意气、治疗不同疾病的外调基础。因此,有了以上丰富的内调和外调基础,才使得传统武术桩功具有能够治疗全身多个系统、多种疾病的医疗价值。

  3结论

  (1)中医学和武学在基本理论上是相合契合的,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也是相通的,特别是在古代“医中寓武,武中存医”,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弥补,相互为用,相辅相承;传统武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价值和功能进一步得到丰富和转化,而传统武术桩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在中医传统养生功和武术内功中都可以说是精髓部分。

  (2)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传统武术桩功的运动特点以及内外兼修的特性来讲,传统武术桩功具有“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医学价值,许多经验性理论和为数不多现代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武术桩功在“治未病”和“治已病”方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并不是简单的推理一番就能阐明的,需要进行大量的、多方面的实验,来进一步证明。

  作者:段廷进,林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12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