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医学发展困境的历史回顾,从时代背景、医学的学科性质、科学概念等角度进行剖析,提出应正确对待有关中医科学性的质疑,不要妄自菲薄。同时要积极调整心态,正视中医学的不足与缺陷,不要妄自尊大。中医人应开阔思路,创新思维,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1中医学发展的困境
1.1困境的起源
中医学发展的困境起源于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随着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发展,西方医学开始通过教会传入中国,但是19世纪中叶以前,除解剖学具有较大优势以外,西医学与中医学相比优势并不突出,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随着生理、生化以及细菌学说的发展,西医学的优势变得日益明显,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逐渐增多。1879年浙江人俞樾发表“废医论”第一次明确提出医道可废的主张,从此开启了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序幕,中医学发展陷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生存危机。
1.2困境与危机的历史回顾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在新医事制度中未将中医学纳入国民教育,从而引发中医学第一次生存危机。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以余云岫为首提出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等四项废止中医的提案,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了中医界的强烈反响,请愿和抗议之声不绝,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中医学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崚的生存危机。
中医在政治上遭受排挤的同时,中西医学术之争也此起彼伏。余云岫以西医理论为依据对内经价值完全否定,并得出“旧医必亡”的结论。恽铁憔发表《群经见智录》和《伤寒论研究》予以回应,张锡纯提出让中西医论争回到医学自身以及中西医和衷共济的观点,至此,中西医学术之争开始呈现出具有本土文化背景的西医与本土中医学之争。
建国之后,余云岫再次提出排斥中医的“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政策的引导,中医学在新中国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促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然而,中医学的磨难并没用因此结束,2006年张功耀以“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再次提出废除中医,并在互联网上贴出《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何祚庥、方舟子等知名人士相继批评中医,方舟子出版《批评中医》一书,声称中医是“伪科学”从而引发了新一轮中医学发展的困境与危机。
回顾近代以来中医学发展的历程,虽然历经挫折和磨难,中医学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一次又一次抗击病魔、维护中华民族健康的临床实践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些都说明了中医学的生命力。但是,困境与危机也警醒中医人:形成于2000年前的中医学毕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其缺陷和不足是难以回避的,那么,在西方医学和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今天,中医人究竟该保持何种心态、采取哪些对策呢?
2反思与对策
2.1正确看待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
回顾近代以来中医学所面临的磨难,似乎都与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有关,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性是如何成为困扰中医学发展的问题呢?
2.1.1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有其必然性、但失之偏颇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战争的失败、列强的入侵使国人意识到,要强大就需要科学技术,要向西方文化学习,正是在此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知识分子中一股反传统文化的思潮油然而生,严复、鲁迅、梁漱溟、梁启超、陈独秀等近代文化名人纷纷加入,他们对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激烈批判的态度,废止中医的观点也由此提出。陈独秀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启超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应该说近代反传统文化思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与心理基础,其愿望也是美好的,然而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矫枉可能过正,中医学就是在此情况下成为了矫枉过正的牺牲品,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
2.1.2以对中医的科学性质疑为由提出废除中医的论断之前提无法成立
两个前提为:(1)医学属于自然科学,(2)判定中医存废的唯一标准是中医是否符合自然科学的特征。其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因为判定中医学是否具有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是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但实际情况是中医学与18世纪发展起来的实验自然科学的特征不符,不具有科学性,因此中医应当废除。显然,这一论断中的两个前提是无法成立的。
从学科性质来看,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体内的变化过程确有其理化基础,因此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然而,人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因素同样对人体健康发挥重要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其实是兼具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以中医不“科学”为名提出废除中医的观点,其实质是将医学作为单纯的自然科学来看待,这显然是错误的。
从科学的涵义来看,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变。科学最初起源于拉丁文scientia一词,泛指关于事物的学问和知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8世之后英语“science”的涵义逐渐减缩为指代事实、“真理”或理性的模式,严复、康有为等人将其介绍到中国时首次译为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人们对科学理解产生了奇特的变异,现代人以标榜科学为荣,科学似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词,呈现出神化和宗教化的倾向。废止中医派正是将医学作为单纯自然科学看待的前提下,同时在科学涵义出现神化和宗教化倾向的社会背景下,单纯以科学性作为决定中医存废的标准所得出的结论,这显然是武断的。
2.2正视中医学的缺陷与不足
如前所述,近代以来部分国人产生了对中医学妄自菲薄的自卑情绪,认为中医学不科学应该废除,传统文化太落后应该拋弃。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同样值得注意的方面,这就是对中医学采取盲目乐观和陶醉的态度,对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成就均以中医学古已有之而陶醉其中,让自己陷于盲目乐观之中。
20世纪以后,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系统科学及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运用,一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而这与中医学中丰富的整体论思想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人体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躯体与精神、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疾病就是由于人体整体关系的失调而导致,所谓阴阳失衡,气机失调是从整体上对病机进行的一种把握,中医“证”所代表的是人体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在整体水平的一个反映,中医的辨证施治就是着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功能,恢复人体阴阳整体平衡。毫无疑问,中医学丰富的整体论思想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缺乏近代基于实验科学的分析还原的基础,中医学对人体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认识是模糊的,对疾病的定位以及微观结构的认识难以做到客观、定量和精确的程度,而这又反过来阻碍了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把握和准确认识,这正是中医人面临的现状。如果我们不面对现实,而是一味地陶醉于过去、妄自尊大,中医学的发展就会更加艰难。应该承认,产生于2000年前的中医学确有其缺陷和不足,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西医学已然成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主要力量的情况下,谋求中西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
2.3开阔思路,创新思维;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在反思中医的科学性与中医的现实境况的基础上,中医应该顺应医学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挖掘中医潜在优势。只有勇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发愤图强、扬长避短,才能寻求中医学的突破和发展。
2.3.1在研究方式上,应该在加强中医学传承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强化创新思维的研究
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医学传承的方式方法上,主要有学院式教育和师承式教育两种,师承式教育是中医教育的传统方式,注重临床实践,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能较快具有临床实践能力,但多以个人经验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训练,往往导致知识结构的局限;另外,有条件接受师承式教育培养的学生数量少,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需求。学院式教育是当今中医教育的主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较规范,中医理论学习较系统,能够满足中医药发展中人才的大量需求,但临床实践的机会较少,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显然,两者各有利弊,应该扬长避短,加强对这两种方式的改进及其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近年来已经实行的师承制硕士教育、师承制博士后教育就是这样的尝试,以提高中医学传承的效果,拓宽中医学传承的渠道,为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创造条件。所谓固有思维模式是指受传统文化中崇古尊经观念的影响,在中医学研究中形成的注经式研究模式,《黄帝内经》、《伤寒论》被看作是中医学理论的圣经,不能怀疑、不能突破,所谓研究主要是指对经典文献的注释和考证,致使中医学理论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超稳态结构。体现在当今的中医学研究中,就是一味强调对中医学理论的证实性研究,在中西医理论比较的背景下为了证实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研究变成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验证中医学理论正确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先天欠缺批判性思维,忽视了中医学理论自身的创新,很难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突破。中医学要想在现代医学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超越自身、不断发展,只有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强化创新思维的研究才是真正发展中医学之路。
2.3.2在研究内容上,挖掘中医潜在优势,发愤图强、扬长避短,为中医学的发展和突破开辟蹊径
从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来看,正面临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目的的调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以及现代医学在攻克上述疾病中所遭遇的困难,特别是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医学的目的开始从单一的治疗和攻克疾病逐渐发展为以呵护生命、把握健康为主题的整体战略。医学模式也从注重局部病灶治疗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注重整体平衡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调整和转变也导致了医疗卫生战略重心的转移,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成为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同时,随着疾病谱的转变,人们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身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这些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心身医学的思想以及形神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以此为切入点,抓住机遇,挖掘中医潜在优势、扬长避短,应该是中医学发展的突破口。
加强对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身医学等中医优势领域的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曰趋激烈,现代都市人群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态成为人们健康的一大威胁因素。所谓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二者之间、没有构成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但涉及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或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状态或一个过程。它可能是有自觉症状但各项检查没有异常,也可能是临床检验指标出现异常但不够疾病诊断标准的情况,它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也可能恢复健康,往往是可逆的。怎样才能使亚健康状态不向疾病转化而向健康状态转化昵?显然,这正是预防医学所关注的问题,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就是着眼于此。
所谓“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最早见于《素问`四气通天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后,中医治未病思想又经汉代张仲景、唐代孙思邈、元代朱丹溪、清代叶天士等历代著名医家阐述而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新愈防复、病盛防危、已病防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和复发。如何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昵?中医认为养生是治未病的基础和根本,并在两千多年的“治未病”实践中发展出包括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养心,针灸推拿在内的各种方法。由此可见,加强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发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干预上的优势是中医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必将成为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统计,全球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在4.5亿以上,还有更多的人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精神心理问题。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人体中涉及脏器的躯体不适或躯体疾病的表现多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因素所致的心理应激以及某些人格特质和行为习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怡好反映了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独特优势。早在《内经》中对中医心身医学的思想就有了较系统的论述,包括形神合一说,天人合一说,五脏五志说,感觉与五脏的联系说,内伤七情说,以及中医体质学说、中医气质学说、中医心身并治理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积累了诸如小柴胡汤、逍遥散等药物治疗的经验,并创立了独特的情志疗法,中医学完全可以将它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的发掘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医优势病种是指西医治疗尚无确切疗效或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治疗效果较好、受到广泛认可的某些病种或某种疾病的一定阶段。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传染病和抑郁症等西医学还没有完全解决,筛选出若干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确切疗效的方药进行干预,进而对方药的关键治疗靶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明确中医治疗的优势环节。中医优势病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是实现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源泉,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之,在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发展道路上,中医学应该、也一定能与西医学共同承担起维护民众健康、呵护国人生命的使命,使中医学在新的世纪绽放出自己异样的光彩。但前提是调整心态,正视中医学的优势与不足,既不能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也不能妄自尊大,沾沾自喜,应该面对现实,发奋图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将中医学发扬光大。
作者:李虹 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002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