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精神科疾病治疗与护理
1临床资料
2001~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精神疾病伴有外伤的病例46例,其中女24例,男22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42岁。所有病人均以外伤急诊入院,询问病史时发现有精神病史。精神病史最长30年,最短数天。精神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26例,躁狂状态1例,抑郁反应3例,偏执性精神病1例,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癫痫伴发精神障碍3例,反应性精神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癔症2例,老年性痴呆1例。通过治疗和护理,除了2例因病情过重死亡,余均安全出院,住院期间未出现再次外伤自伤和他伤。
2护理
2.1安全护理: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自我保护能力下降,容易造成自伤、他伤等意外伤害,如不及时处理,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严重者可造成残疾,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为避免再次出现意外,应有专人在旁陪护,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从病人异常的语言、表情、行为中观察可能发生的问题,善于识别精神症状与躯体疾患的主诉,进行护理干预。做好环境管理,病室陈设简单,床旁不得放置任何危险物品,如:刀、剪、绳、打火机等。躁动病人不配合时,在家属同意后适当使用保护带约束,保护带应严格交接班,交清保护带的数目,约束部位及约束时间,约束的肢体应观察末梢血运状况。自杀倾向病人应远离窗边,病房窗外应设有防护栏,护理人员应10~20分钟巡视病人,严禁把病人独自留在病房。在对病人进行外科护理操作时工作人员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受到病人的袭击和误伤。
2.2外科特别护理:加强病情观察,不仅要观察外伤所具有的病情特点,还应观察精神症状有无改善。精神病人外伤多为复合伤,病情症状重,发展速度快。他们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甚至刻意隐瞒病情,局部体征表达不清或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出现幻觉妄想,违拗不配合,因此应积极协助医生进行全身体检及相关辅助检查,仔细询问陪同人员,了解受伤原因、部位、时间及方式。尽早明确病情,及时抢救生命。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动态发展,分清楚精神症状为原有的精神疾病还是继发的脑部症状,注意意识瞳孔及有无伴随症状,如出现躁动明显、喷射状呕吐、抽搐或肢体瘫痪及时进行颅脑CT检查有无颅内出血;如怀疑有骨折,受伤肢体应固定制动,观察患肢末稍血运,颈腰部可疑骨折不可托抱病人,应采用两人或三人搬运法,避免脊髓损伤;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及时进行无菌更换,若有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到病人不易触到的地方,防止病人抓脱引流管,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相应处理。
2.3心理护理: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他们在病情好转后无法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亲友的压力,而且长期服药,经济拮据,怕连累家人,产生自杀观念。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要理解、同情患者,细致入微地观察其心理反应,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通过开导、解释、安慰等方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同时也应做好陪护家属的心理护理。由于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易反复,家属有时持无奈、责怪、遗弃、放任的心理。要向家属解释清楚患者其实大多自卑,怕给家庭带来负担,家庭支持系统有时是他们继续生活的勇气,家属应关心、呵护、理解。不应歧视及言语刺激。
2.4抗精神病药物护理:在精神病的临床治疗中,精神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被认为是简单经济又安全、效果比较可靠的治疗方法。而大多精神病人无自知力,拒绝服药,甚至藏药、吐药或者积蓄药品一次顿服,因此药品应由护理人员保管,按时分发,监视病人服下后检查口腔和舌下确实无药后方可离开,同时注意病人的饮食和大便。便秘病人保持大便通畅,口服锂盐类病人应多吃咸菜,服氯丙嗪药物的病人应避免光晒及体位性低血压。若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及时反映给医生,给予处理。
2.5家庭护理:精神病人在急性发作期需短期住院治疗,而长期是处在家庭和社会之中,只有正确的家庭护理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家庭是心理应激和社会支持的重要策源地。向家属了解其家庭成员结构及交往模式,针对家庭问题,提供家庭应对措施,减缓心理应激源。监护人首要责任一是监督病人将药吃下去,按时按量帮助病人服药,药量的增减或更换需由医生决定,药品由监护人保管,观察有无药物副反应;其次,要重视饮食和睡眠,避免暴饮暴食和拒食,忌烟酒、浓茶,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睡眠在8小时以上。此外,安全不可忽视,必须注意安全防范,遇有病情反复时及时就诊,有自杀、他杀、自伤、他伤倾向者24小时不懈监护,以防意外。
3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甚至终身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即使这样还是容易复发。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常常因为自身或他人的原因导致外伤。且精神病人大多生活懒散,与社会脱节。应鼓励病人参加户内外活动,如:家务劳动、亲友往来、文体活动。精神病人更需要尊重,不能歧视病人,更不能将病人与外界隔绝,这样只能加重病情,加速病人退化,最终变成被社会淘汰的人。监护人应为病人信任和敬重的人,应参加家庭教育,尽可能掌握精神卫生知识,对精神病人的发病症状、病程阶段、药物知识、安全常识都应有所了解,学会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作者:孙梅,王玉梅,葛雪芬
第2篇:精神科患者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实施结果分析
精神科疾病一般比较复杂、独特,患者在患病后,缺乏自知力,很难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在住院期间,患者的行为和表现对自身或者他人产生一定的伤害,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使患者能够顺利的接受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循证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有计划的进行护理活动,通过循证帮助护理人员寻找证据、应用证据,并结合临床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提升了护理人员护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循证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在2014年2月-2015年10月对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循证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5±7.8)岁;文化程度:初中级以下14例,初中以上27例;婚姻状况:未婚6例,已婚35例(丧偶3例)。观察组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9~57岁,平均(36.1±6.2)岁;文化程度:初中级以下16例,初中以上25例;婚姻状况:未婚5例,已婚36例(丧偶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躯体疾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的护理千预,既包括对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危险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严格控制患者的精神状态,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给予精神兴奋、躁动患者采取积极地健康教育治疗,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护理陪护,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千预:(1)循证问题。在精神科护理中,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人员要采取新的护理方法和知识来适应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认知、不能够主动诉说病情,甚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容易在住院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因此,为了使患者更快的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精神科护理成为重点难点问题。⑵循证支持。根据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如医院的精神病科患者医案、百度文库、知网资料库等搜索相关资料,得到相关的理论文献选取有用的护理信息作为循证支持,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症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更好的为患者的护理服务。(3)循证观察。在精神科患者的大脑功能区出现絮乱,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自残、自杀或者伤人等不可控制的行为,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病情密切观察,通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抑制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同时在用药后严密监视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约束措施,避免患者出现不安全事故。经过观察数据的分析,为患者提供具有科学性的护理措施。(4)循证应用。在实施循证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患者检查、用药、治疗以及护理的依从性,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认知缺陷,护理人员对一项工作内容需要反复的强调,并采取适宜的宣教方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宣教方法,有效的加深了患者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循证理论的支持下,护理人员需要按照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类患者的症状提出可行性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从而使护理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及时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患者的不良习惯,同时向家属报告患者最新消息,使家属提高对患者治疗的信心,合理的配合和帮助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说服和安慰,有效地宣传精神健康常识,使患者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逐渐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克服性格、心理上的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经过有效地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精神疾病康复情况,并调查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延期出院的情况等。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学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不同千预方式后,观察组23例患者提前出院,18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无延期出院者,对照组14例患者提前出院,17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10例患者延期出院,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患者在患病后,由于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常表现出缺乏自知、情绪失控、行为表现不符合常理等症状,在临床治疗中,不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加了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在20世纪末期,医学上出现了循证护理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护理中,对临床护理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循证护理通过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以及循证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持续护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操作,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技能,同时降低了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目前,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护理人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治疗和护理理论,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针对患者的临床病症进行分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的问题进行护理千预,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精神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明确精神卫生的重要性,逐渐让患者提高认知,获得治疗、护理、用药以及检查的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在循证护理千预过程中,需要针对特殊患者采取特殊的护理方法,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宣教,为了有效提高宣教效果,护理人员应该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健康宣教过程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宣教,提高患者的理解和记忆水平。总之,在精神科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护理人员的护理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护理的依从性,逐渐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克服性格、心理上的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在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将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千预,观察组41例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千预,经过护理,观察组23例患者提前出院,18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无延期出院者,对照组14例患者提前出院,17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10例患者延期出院,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有效地识别和预防病症复发,促使了患者更快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精神科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芦华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