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建筑艺术是建筑物和雕塑等艺术完美相融的统称。建筑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筑内外空间、用来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艺术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雕塑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与雕塑艺术的交融,更多的是相互交叉和影响。雕塑作为一种再现艺术,决定着它具有美的独特性和表现性。它的美首先以形体的造型来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它最宜于表现有崇高理想的正面形象,宜于观赏者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进行欣赏和领悟。雕塑对于观赏者来说,由于所处的位置、角度和远近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它能直接感染、陶冶和激发观赏者的心灵。因此,雕塑这种特有的最直接的表现性,决定了它的审美价值。雕塑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必然对建筑之美产生深远影响。
雕塑与建筑艺术
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工艺美术雕塑等。雕塑在表达思想情感时,要有概括性、凝练性和普遍性。
在早期的建筑装饰上,几乎随处可以见到雕塑的存在。建筑立面出现了龛的结构,里面可以安置雕塑。室内的壁面产生了浮雕,室外则出现了独立的雕塑。如今,随着建筑的形式回归到本体,雕塑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雕塑不再与建筑的实体纠缠在一起,更多地被当作环境中的独立亮点来使用。这不仅使建筑的形式更加简洁,也使雕塑的地位更加突出、明朗。
在世界雕塑与艺术史上,中国古代雕塑可谓是整个东方雕塑艺术的代表,中国雕塑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数十种古老人类文明相继消失,而中国雕塑的艺术特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旧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艺术内涵,这和中国雕塑的传承性是不无关系的。纵观整个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艺术形式、风格特色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根源,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都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时,却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秦汉短暂的朝代更替,雕塑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难找到其历史的承袭性,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上,以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为例,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前者严谨写实,尽极人工之美;后者粗犷夸张,有如浑然天成。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建筑之乡,许多具有闽南风格的建筑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典范。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泉州古建筑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促进了其构件的艺术发展,从而形成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泉州建筑中的石雕、木雕文化。历史上泉州曾是东方第一大港,得益于海内外多元文化的吸收与交融,形成了包融、开放的文化性格。追溯其文化渊源,社会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的步伐基本一致。尤其是自两晋到宋代,中原汉族人民先后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入闽,大部分成为福建的居民主体。而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到此,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不断地融合、撞击而呈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
自然人文的浸润,使泉州古建筑承载当地传统文化内涵,它们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沧桑历程,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则突显了泉州传统石雕艺术的美学风格。其中以我的家乡惠安地区的传统石雕为代表,其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逐步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造型艺术风格,与主体建筑交相辉映,一脉相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泉州传统民居十分强调在精致的装饰处理中流露出一种灵秀、典雅的风范。例如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的南安官桥蔡氏古大厝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首先表现在对泉州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精雕细琢上,不仅在柱基上,而且在门、窗、匾、栏杆等地方的雕刻上也都强调了这一点。此外,门楣、门棂、隔屏木雕、插角木雕、斗拱木雕等等——整体雕刻技法娴熟,构思巧妙,线条细腻,朴素中透着灵气,无不让人赞叹建造者的巧夺天工和丰富的想象力。明清以来,泉州古民居上都镶有不同品类的石雕,这些雕刻精致的建筑饰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建筑物显得生机盎然、意境深邃,也突显出传统民居的典雅精美。
可见,雕塑艺术在建筑中,以其所蕴涵的大量传统文化信息而令世人关注。
雕塑与环境艺术
雕塑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担改造环境的重任。它在一种新的意义上介入环境。这种意义并不是说它会客观地构成一种环境,而是说它要以新的态势展示新的环境艺术观念,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如今的环境,更需要雕塑的介入。人们久违了阳光、草木和新鲜的空气。污染、噪音、单调、沉闷等现实因素或心理感受无时不在搅扰着人们。这一切动摇和破环了人类建立于对抗自然之理性基础上的自信、乐观和幸福感。人们终于醒悟过来,他们不再迷恋和沉溺于完善的物质功能的享受。这标志着新观念的崛起,它要求校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张人与自然亲和融合,这一切简而言之就是“回归自然”。
因而环境艺术家们(建筑师、园艺师、工业设计师、雕塑家和画家)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雕塑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雕塑艺术介入环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西方的一些雕塑家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卡得尔的活动雕塑,以自由运动的客体造成时空变幻的视觉效应,使审美主体产生丰富的体验和自由的联想;前苏联马马也夫高地的《祖国--母亲》,以群体空间的综合造成一种特殊的空间机制,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实情感体验;史密斯的雕塑把造型要素抽象到最低限度,使它融合到自然中去;里伯曼的雕塑的空间形体构造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使审美主体在对自然性状的空间形态的观赏中产生愉快的心理效应。
环境艺术观念的变迁,可以从雕塑艺术观念的变迁中看到它的足迹。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 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
在中国,园林中的亭台水榭,讲求通透性和内外合一,这类建筑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借助环境空间,从而达到向外的无限扩展。亭台往往四壁皆无,坐在亭中,感受的却是周围的环境,是有限和无限的交融。建筑中的窗用来采光和通风,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窗则是为建筑的立面提供某种形象。而且,建筑中的窗可以使人看到外面的世界。窗是一个画面,室内室外的景像交融在一起,室内的空间得以向室外延伸。因此,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重窗的造型。建筑和雕塑也是互为借景的关系。
雕塑在环境艺术中不是孤立的,而是被纳入视野范围内的整体印象。在一个既有建筑又有雕塑的大空间环境里,建筑与雕塑二者是互为弥补、互为借用、互相映衬的。
雕塑与园林设计
雕塑与园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雕塑一直作为园林中的装饰物而存在,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一传统依然保留。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文化意识的增强,今天人们更加重视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最大化地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实现花园化、园林化,而园林雕塑作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它充实着园林,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雕塑、公众、园林环境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共鸣。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不仅仅在于绿化和美化,还对环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部分,园林雕塑以其特有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其艺术魅力,它或以独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或以丰富的内涵向人们表达深刻的意义,或以抽象的造型让人们浮想联翩……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它与园林环境诸要素,如绿地水景、林木地貌、园林建筑小品的形态线型、尺度大小以及视距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雕塑与环境要素的统一协调关系和对比变化。
建筑物前的雕塑设计,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体量特征、高低错落及建筑物前面的延展,以此为前提,来确定其雕塑的实际高度、艺术形式和具体材料的运用。建筑物及雕塑作为同一空间构成的一部分,应充分考虑建筑物和雕塑作品的体量对比。这种体量比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上的体积运算,它的实际是用整体的目光来考量雕塑本身的空间延展度和与周边景观的体量差别。因此,精心规划、布局景观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地面、草坪、花圃及道路的平面设计,甚至连人流量的大小、人们行走的方向都要考虑进去,才有可能加强雕塑和园林建筑的空间深度感。具体来说,如果建筑是长方形,雕塑就要避免是完全的圆形,但为了避免形体的单调,可以园林是纵的长,雕塑是横的长。如果建筑的窗是正方形的,雕塑也可与其保持一致。古代中国具有政治性、纪念性或宗教性的建筑体,几乎都是建筑雕塑的综合体,有着极强的空间构成意识。例如,北京天安门的建筑群,由望柱、狮子和华表组成的汉白玉装饰雕塑与红色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映衬了天安门的壮丽高大。华表主要是把云头显现在天安门前面,远看时似乎在建筑中游动,构成宫殿在天上的幻觉。等到人们走到一定距离时,华表上的云就“离开”建筑,升上空中。雕塑把建筑衬托得高大又深远,在每个距离都有对建筑物起到了陪衬的作用。这些置于建筑物前经过变化的装饰形象,是曲线灵活的形,是会行走的艺术造型,它和有直线平面及基本形体组成的建筑物构成对比。
园林雕塑有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之分。具象雕塑是一种以写实和再现客观对象为主的雕塑,在园林中应用较多的具象雕塑包括人物雕塑和动物雕塑、植物雕塑。这类雕塑主要以经过艺术处理的人物或动物、植物形象为题材。它往往通过塑造生动的形象来启迪人的思想,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给人以真切、贴近生活的艺术感受。因此这类雕塑往往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在园林中应用也较广泛。抽象雕塑在现代城市园林中越来越普及。抽象雕塑是指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抽象几何体的雕塑,它在现代园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的广场及公园中屡见不鲜。这类雕塑往往以其独特的造型、抽象的形体来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主要通过几种手法来体现:一是走向抽象。由于具象的人或物引起人注意的是其形体本身,很难演变为园林中空间要素的一部分,因而抽象化是雕塑成为环境空间之要素的第一步。二是扩大尺度。随着雕塑的背景从墙面变成了喧嚣的城市街道、广场或渺无人烟的旷野,为了能和环境相衬,雕塑的尺度不可避免地扩大,成为能用身体体验空间的室外构造物,而不仅仅是用目光欣赏的单纯的艺术品,这时的雕塑就具有了创造室外空间的作用。三是使用自然的材料。在自然的环境中创作雕塑,使用自然界的一些未经雕琢的原始材料,如岩石、泥土、木材,甚至树枝、青草、树叶、水、冰等自然材料来创作雕塑,会显得更为和谐和统一。
哲学家黑格尔对建筑和雕塑的关系,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在讨论建筑时曾提出独立的建筑和应用的建筑这一重要区别,现在我们对于雕塑也可以有类似的区别:有些雕塑作品本身是独立的,有些雕塑是为点缀建筑空间服务的。前一种的环境只是由雕塑艺术本身所设置的一个地点,而后一种之中最重要的是雕塑和它所点缀的建筑物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决定着雕塑作品的形式,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决定它们的内容,雕塑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法国雕塑家布德尔也说:建筑是雕塑的中心,雕塑是建筑的延伸。他们的话都说明了建筑与雕塑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同时,建筑与雕塑又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也正因为这种相互映衬的搭配,使得雕塑在建筑艺术中得以永存。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