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的问世对于新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新闻的表达方式,拓宽了大众的视野,让人们实现从耳听为虚到眼见为实的改变。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形式,是新闻现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新闻摄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手段与舆论工具,对我们所居住的世界进行着一种形象的反映。在最早的新闻照片出现之前,一个普通人只能看到那些发生于他身边的事情。而新闻图片,正如历史证明的那样,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它使人们对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熟悉,对发生的新闻事件有了更多、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1842年5月5日,在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已连续燃烧了四天的大火,当时以银版摄影术为各界人物拍摄肖像照的微细画家比鸥乌与史特尔茨纳,克服了许多困难,进入了这个当时震惊世界的大火现场,拍摄了有关火灾遗迹的记录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火灾劫难以后的残酷场景,保留下了至今为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实践的第一张新闻照片。今天我们已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对新闻摄影赋予了更高、更新的期望,同时也给摄影人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摄影人面对数码网络时代赋予的挑战,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解决立体传媒时代的视觉文化与新闻摄影相得益彰的问题。
一、在新闻摄影的拍摄手法上要树立观念创新的意识
摄影人在新闻摄影手法上往往跳不出老套的格局,严重制约着新闻摄影的发展。在新时期,一定要打破老式体制,以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首先,突破新闻摄影的传统模式,创新新闻摄影的观念。新闻摄影的特性是瞬间纪录,通过瞬间的定格告知公众新闻事实,它是客观产物而不是主观的“艺术创作”。新闻摄影的采访拍摄,要强调加强采访,仔细观察,迅速抓拍,对事实做出真实记录,渗透着摄影人对拍摄对象的思考、领会和把握,展现出被摄者的情感,凸现出摄影人的思维。
1961年4月22日,戴维营天气阴冷,树木光秃,就职才三个月的肯尼迪总统,由于面临棘手的世界危机,在马尼兰总统别墅山庄求救于已隐退的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当他们让记者照完相后,艾森豪威尔转过身对肯尼迪说:“跟我来,我知道一处我们可以谈话的地方”。所有在场的记者随即走开,只有美联社的记者保罗·瓦西斯看到肯尼迪和艾森豪威尔两人低着头沿着一条小径离去,看上去是那么的孤独,于是拍下了《六十年代的诞生》这一经典佳作,作品获得普利策摄影奖。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瞬间,没有强烈夸张的构图,没有美妙优雅的光线,没有表情生动的人物,甚至没有可以引发联想的典型环境标志,只有初春复苏的树林,蜿蜒前凸的狭窄石径,还有就是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和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两个男人沉重的背影。当时的美国,正企图积极改变外部世界,向世界各地输出自由与民主,成了世界的宪兵。这张以思想内涵取胜的照片属于一位有思想的摄影人,他必须对1960年代美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在别人都放下相机的时候按下快门。两位美国总统的背影定格了1960年代初美国的政治环境,成为“思想高于技巧”的经典之作。这幅经典作品的诞生,就是摄影人在观念上突破了僵硬的传统模式,让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拓宽而产生的。
其次,在新闻摄影中观念创新还表现在拍摄手法的创新上。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当然首先得有好的主题,但拍摄手法的创新能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想着、爱着、回味着,沉浸到新闻事件中去。
1980年,马耳他记者麦克·维尔斯在充满天灾人祸的非洲大陆拍下了传世佳作《乌干达干旱的恶果》。作品以独特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自19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作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很有代表性,作者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表现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强烈对比镜头拍摄,表达出作者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拍摄手法,充分运用视觉艺术的特点,让人们的视觉感受强烈而集中,使照片更具视觉冲击力。
二、新闻图片的摄影报道要具备新闻策划意识
新闻摄影图片具体、细致而且真实可信,对于以真实性为第一生命的新闻报道来讲,摄影图片毫无疑问的是最有效的新闻报道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厚报浪潮蜂拥而至,受众对读图时代的需求,图片的采用之多和篇幅之大都是空前的。虽说报纸不是画报,但图片报道正以独特的魅力在报纸版面上展现出它的风采。大图片、整版图面、图片专栏等不断出现。为了更好地利用新闻摄影的独特功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摄影人在新闻摄影报道中要树立新闻报道图片的策划意识。
一是要进行新闻图片报道的策划。这是一个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择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新闻报道的策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更好地引导舆论,不是炒作,不是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摄影题材都能拿出做策划的。只有那些具备可以扩展、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才有足够的“含金量”进行策划。在衡阳“11·3”大火中,衡阳日报社派出了三位摄影记者深入火灾现场采访。三位摄影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的火场救险的图片,报社立即将受伤记者所拍的图片全部整理出来,在最短的时间内策划推出了《见证崇高——本报三记者受伤前所摄“11·3”大火救援图片》专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二是要掌握新闻图片报道的策划技巧。策划图片报道的组织、指挥和管理的统一体就具体实施一项大型系统摄影报道而言,可分为选题策划、实施方案策划、版面策划等几个阶段。一个好的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方案,包括了内容设计,题材联系,版面编辑工作。既要有图片的拍摄预想,还要有文字报道的统筹,在策划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要协调好采访、被采访等各方面的工作,以获取全面的稿件来源,保证对新闻的报道真实、全面、充分。
在重大事件报道策划中,图片编辑要有宏观意识和 全局意识,要结合媒体自身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才能做出具有特点和个性的报道策划来。在重大事件报道策划中要注意稿件来源的多样性和典型性,既要保证重点稿件,又要兼顾一般稿件,力求使报道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完整、立体、多元,方位全,层次多,实现一定的报道目标和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在新闻图片的编排采用上要有图片视觉冲击意识
新闻摄影图片具有视觉直观性,现场可证性,瞬间永久性的特点。具有独特视角的图片,可使画面冲击力提升。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可以看懂图片,读懂照片,可以通过照片这种国际性的全人类的通用语汇来进行有效的交流。新闻照片只是起着美化版面、配文或补白作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图片已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解读手段,图片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和新闻的一个竞争核心。图片不再是简单的摄影记录,而是新闻的主创,因而许多报纸、杂志加重了图片的数量和分量,在版面的编排上更注重图片视觉冲击力的呈示,增加了图片的吸引力,增强了新闻图片报道的感染力。
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除了要有准确的曝光,独特的拍摄角度,及合适的题材切入点以外,版面编排的视觉冲击意识是新闻图片成功的又一关键。2011年荷赛非突发类新闻摄影获奖作品二等奖作品《海啸过后》,就是一幅拍摄视角比较另类、视觉冲击意识强烈的标志性作品。面对2011年最牵动人心的日本海啸事件,摄影师采用了全景照片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海啸过后大地满目疮痍的那种场景;同时图片采用黑白调子,采用俯视和仰视等多种手法来进行拍摄,更将这种大灾过后的死寂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编排上,摄影师将画面的影调处理得格外简洁,提高了进一步加强主题的清晰感。
要充分认识图片的编发作用。从新闻图片运用的角度来说,媒体的竞争已从比拼信息量到比拼图片的质量。许多同一城市的媒体,往往都重复着同一的信息,进行同质化的新闻竞争。信息的同质化必须要靠在图片的编排上展开竞争,看谁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潇湘晨报是湖南省最早设立视觉总监的纸质媒体之一。该报的图片编排成了视觉总监的杀手锏,在版面编排策划上融进了一种崭新的先进理念。在报道涟源小煤窑的矿难中,该报就在头版头条以一幅六栏的大照片让观众感受到那种痛失亲人的悲痛。在申奥成功的那个晚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刊发了大幅的图片,潇湘晨报更是将对开大报的一版、四版打通,用两个版面刊登一张照片,两位脸上画着小红旗的小姑娘那开心绽放的笑容,代表了所有华夏人的喜悦心情。这种编排图片的构想真是别具一格的崭新尝试。
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没有哪一篇文字报道,能有恐怖分子驾机穿透世贸大厦南塔楼的那幅图片更具震撼力。有许许多多的事件,各种报道辑纳成册可以盈尺,而若干年后,可能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却是某一幅具有图片视觉冲击编排意识的照片。所以一定要让摄影人拍摄的图片,经过编排的再“摄影”,使文字与图片高度融合,图文并重,图显意彰。
倘使新闻摄影在新的时代展现其本来的独特魅力,就一定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跟上时代的节拍,不断更新新闻理念,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进行,在思想上、手法上,都能有所创新。让图片领着新闻走,让图将新闻带进人们的心里。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