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着重围绕上述特征,以凤翔泥塑的渊源、艺术特点和发展为基础展开论述,提出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为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创造广阔的空间。
1.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被认为是低俗的艺术,乡土艺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民间美术的“消亡论”、“老古董”、“进博物馆的东西”的声音越来越多。在这个时候,我国的民间艺术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我们国内才重视起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渊源,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民间文化基础。民间美术独特的地域、文化、寓意、象征、生存环境等形成了民间美术独有的审美视角。凤翔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作品,当地人称为“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深受人们喜爱。
2.凤翔泥塑
2.1凤翔泥塑的渊源
凤翔泥塑的出产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传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有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玩具,并且彩绘示人。战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依据当地的民间风俗和传说,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以谋取生计。这种形式被当地老乡接受,则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求生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塑并由此而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2凤翔泥塑的艺术特点凤翔泥塑传承到今天,其特点主要是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手法的同时,却赋予了作品一种新的思想和内涵,主要有三处:
2.2.1地域鲜明,崇尚民俗
凤翔曾经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农业和畜牧业发达。唐宋以来,杜甫、王维、吴道子等人都曾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诗文和画作。凤翔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远离闹市,民风淳朴,直到现在他们还保持着先民淳朴原始的生活习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喜面食、勤劳善良、勤于农耕、闲暇时善于手工艺制作。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凤翔泥塑奠定了创作基础。淳朴的民风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使凤翔泥塑有很强的地方性群众基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有很强的生命力。根据当地风俗,遇到小孩满月、百天,周岁,亲友通常用泥塑虎作为赠品,置于炕头上,以表达他们对小孩长命富贵的祝福。
2.2.2独一无二,寓意深刻
凤翔泥塑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在制作工艺上,采用本地的板板土,其黏度高、杂质少,泥塑不起皮、不龟裂、不变色,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空心不容易摔烂的泥塑作品。凤翔泥塑每件作品都有很深的寓意。例如:泥塑马的前图案为秦汉时期的双獾纹,表示青梅竹马;五个墨点表示五子夺魁;马鞍上的图案为青铜器上常有的角形阴阳纹,表示生息养生;马尾上的十二道纹络,代表天干地支,表示生死轮回永不停息;马后还有七点,代表北斗七星,表示老马识途、吉(七)星高照。
2.2.3形象可爱,与时倶进
凤翔泥塑生肖系列,猴、猪、鼠等作品形象可爱、活泼生动。每件作品均保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但在形象上有所突破,与时代气息相结合。泥塑传人胡新明作品“平安马”、“发财羊”、“福寿猪”相继登上中国邮政生肖邮票,动物形象可爱,及具时代感。他创作的素色五百罗汉、西游记和三国人物塑像,融民间风格与现代雕塑为一体,人物形象雄浑质朴、活灵活现、气宇轩昂。1998年夏天,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西安城墙参观时,胡新明的妻女还为克林顿现场表演泥塑,这位大鼻子的美国人看后笑得合不拢嘴。
2.3凤翔泥塑的发展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2006年凤翔彩绘泥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塑艺人胡新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殊荣。如今凤翔泥塑已远销海外,六营村也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3.从凤翔泥塑中透射出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
民间美术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认为自然即为美,美的本质是自然。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通过分析,我把中国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概括为四个大的方面:
3.1民族和地域
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民族、文化、风俗、情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丰富的种类和多彩的风格。由于民族和地域差异所形成的作品更是千姿百态,例如:同样是剪纸艺术,南方的云南少数民族作品,呈现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造型简略单纯,有一种原始稚拙的意味,题材选用云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裤、器皿、人物等;北方的吉林民间剪纸,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原始性,造型质朴,形态稚拙,题材选用熊、虎、鹿、及山花、参果、樵夫、牧人等,表现其与林海雪原的生活密不可分。[3]泥塑艺术在全国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北方有天津“泥人张”,作品以写实为特色,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一类为“泥耍货”和“大阿福”,其造型丰满活泼、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注重神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色彩纯朴深厚,具有江南特色。
3.2寓意和象征
我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符号化、程式化的造型是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手段,隐喻性地表现出来。用谐音代表某些吉利祥瑞的含义,例如:“六(鹿)合(鹤)同春”、“三阳(羊)开泰”之类皆是谐音寓意手法。还有如:“双喜鸳鸯”、“凤凰牡丹”、“牛郎织女”、“百年好合”、“鸳鸯戏莲”、“麒麟送子”、“猴子偷桃”等,表现了人们对男女婚嫁的祝福、家族兴旺的愿望、对生命的祈求长寿和希望。“五谷丰登”、“招财进宝”、“一团和气”、“黄金万两”、“鱼跳龙门”、“功名富贵”等是人们追求生活稳定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钟馗捉鬼”、“秦琼敬德”、“四季平安”、“天黄大地”、“大吉大利”,等表现了老百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4例如“鱼”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表达了古代人们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直至今天的中国大江南北,在春节之际,无论城市和乡村,还有把有关“鱼”的各种图案张贴在家里的习惯。这些巧妙的寓意和象征说明了历史的积淀和传统,表现了民间艺人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也体现了人民群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3宗教与民俗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中国是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民间艺术是整个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对宗教的信仰和对民俗的依附,是民间美术的典型美学特征。民间美术对民俗生活的这种依附性,决定了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民间美术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通的。它们表现的内容大都与生殖繁衍、吉祥纳福、驱邪除魔相关,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文化作用。在艺术表现上民间美术各品种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等装饰环境,为孩子赶制的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术品点缀: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花荷包等。
3.4天趣与工巧
中国民间美术在选材上注重材质的天然趣味和工艺制作上的精巧。民间艺人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民间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4]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贯传统。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总之,中国民间美术它蕴涵着我们民族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到近现代的商品经济和市民个性文化,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步伐,紧跟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有着与精英艺术同样的精髓和价值,它所承载的文化、道德、宗教、民俗、社会等内容,为我们深入探讨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的民族与地域、寓意与象征、宗教与民俗、天趣与工巧等美学特征,形成了它特殊的审美情趣,成为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我们只有不断去发掘民间艺术中优秀的养分,通过借鉴和吸收,丰富当代的艺术创作语目。
刘西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