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西方文学(金庸英译本)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16:18:59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40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作者简介:吴诤(1987-),女,汉族,江苏南京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在读,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侯广旭(1959-),男,汉族,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普通语言学。
  摘要:武侠小说英译的研究近两年越来越多地受到内地学者的重视,本文将介绍金庸武侠小说英译情况及其在内地的研究现状。武侠小说英译值得也需要国内译者与学者共同实践、探讨、研究,内地武侠小说英译研究在研究内容、方法、角度上还存在许多缺陷,有待从宏观角度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武侠小说;金庸;英译;译本研究;研究现状
  Abstract:The study on Jin Yong’s Martial Art Fiction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inland scholars in recently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Jin Y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rtial Art Fiction and its current research status,which is still insufficient by now and needs further studies from a macroscopic aspect.
  Key word:martial art fiction;Jin Yong;English translation;English version study;current research status
  一.引言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最独特的文学形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它发端于东汉末年。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电影被一再翻拍,游戏、漫画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影响了华语地区一代又一代的武侠爱好者。
  近年来,中国武术及武侠文化受到国际上前所未有的关注。上世纪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已经让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功夫(Chinese Kongfu),2000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和2003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加深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武侠的了解。2008年由美国“梦工厂”制造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全球的热映,更使中国功夫成为全球皆晓的中国文化标志。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侠小说的英译却未受到国内外读者及学者的重视,对其进行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内地,直到2006年,陈刚教授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发表了《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4]一文,国内学术期刊上才有了第一篇探讨武侠小说英译的文章。可喜是的,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大陆学者开始重视武侠小说英译的研究,其中大部分都以金庸小说英译为范例,因此,本文拟介绍金庸小说英译及其研究现状,尤其是近两年内地学者所作研究,希望能为其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英译本
  现阶段,金庸共15部武侠小说已全部译成英文。译为书籍出版的有4部:《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莫锦屏(Olivia Mok)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鹿鼎记》(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闵福德(John Minford)译,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97出版第一册,1999、2002年分别出版第二、三册;《书剑恩仇录》(The Book and The Sword),英国汉学家恩沙(Graham Earnshaw)译,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射雕英雄传》英译本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现在已停止印刷发行[2]。其余英译本均刊载在武侠小说论坛(http://Novels/Jin-Yong)上。
  对比分析书籍译本和网络译本,可以发现:
  1.武侠小说英译书籍的均由香港或国外出版,没有一家出版社是大陆的;而三个译者一个是香港华人、两个是国外汉学家。究其原因,金庸研究学者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前,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已经绝迹,那时唯一具有合法性的文学是政治化的严肃文学,而满足大众消遣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则不具有合法性[5]。直到lunwen. 第一论文网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1981年7月,邓小平会见金庸先生及其家属之后,金庸小说才在大陆“开禁”。金庸小说80年代起才在大陆被广泛阅读与研究,其起点晚于香港20多年,毋庸说对其进行英译了。
  2.网络译本的数量是书籍译本数量的十余倍。网络译本的出现正是源于书籍译本的匮乏,从数量的极大反差和一部作品多个译本可以看出,武侠小说不仅在国内具有稳定的读者群,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市场,其英译值得也迫切需要翻译学家和学者进行翻译实践与研究。而网络译本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国外武侠爱好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更加需要更多译者和学者共同努力,探讨改善提高之方法。
  三.金庸武侠小说英译在内地的研究现状
  金庸英译的理论研究始于1996年香港岭南大学召开的金庸英译专题研讨会,并于次年出版论文集《武侠小说英译中接受问题》(The Question of Reception:Martial Art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书中收录了《鹿鼎记》译者John Minford、黄国彬(Lawrence Wong)等中外学者的与会论文,主要探讨了武侠小说英译的可能性、难点和策略[6]。内地的研究在本世纪初才开始,陈刚教授于2006年发表《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一文,拉开了大陆金庸小说英译理论研究的序幕。其后,内地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庸小说英译做了研究,笔者在CNKI上共搜索到16篇相关论文,除了陈刚的1篇发表于2006年,2007年共发表2篇,2010年3篇,2011年达到10篇。从研究作品范围来看,只有肖强的《中国武侠小说英译及其研究现状》[7]与《武侠小说英译的读者接受概况与译介策略》[8]两篇涉及到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众多作家作品研究,其余14篇均以金庸作品为研究对象,其中6篇以《鹿鼎记》为例,4篇研究《书剑恩仇录》,另4篇选取两本或两本以上译文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人物语言、武功描写、人名绰号、兵器名称、文化意象、翻译策略等。涉及到的指导理论包括: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意识形态操控论等等。从类型上看,硕士论文2篇,博士论文1篇,期刊论文13篇。
 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这14篇研究金庸小说英译论文及主要内容。
  1.以《鹿鼎记》为研究对象的6篇:
  1)《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陈刚,2006),以小说中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的英译为个案论述了归化策略在汉译英中的效用[6]。
  2)《小宝西游》(费玉英,2007),比较了《鹿鼎记》原文和译文的叙事和修辞特点,通过对小说中历史、文化、习俗、诗歌等译例的研究,归纳总结了译者的翻译态度和翻译策略[9]。
  3)《从lunwen. 第一论文网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视角看<鹿鼎记>的英译》(吴玉光,2010),分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英译《鹿鼎记》中的体现,并提出应用此理论指导中国武侠小说翻译[10]。
  4)《<鹿鼎记>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杂合”化表达》(吴丛明,刘瑶,2011),从书名、帮派名、绰号、武功招式和人物名等方面分析了《鹿鼎记》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杂合”化表达,得出《鹿鼎记》英译本中归化的成分偏多,总的来说杂合的程度较为适中的结论[11]。
  5)《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鹿鼎记>英译本中韦小宝语言的翻译》(吴玉光,2011)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鹿鼎记》闵德福英译本中韦小宝语言的翻译,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从宏观角度为武侠小说翻译提供了提供了合理的翻译理论框架[12]。
  6)《从<鹿鼎记>英译本看武侠文化意象的传递》(吴从明,2011),从武功招数、绰号名称及帮派名称三个方面探讨武侠文化意象的传递方式与策略[13]。
  2.以《书剑恩仇录》为研究对象的4篇:
  1)《小议武侠小说中兵器名称的翻译》(滕雄,2007),分析了英译本《书剑恩仇录》中兵器名称的翻译情况,认为武侠小说中兵器名称的翻译需要译者进一步推敲[14]。
  2)《武侠小说翻译中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王绍祥,苏毅琳,2010),分析了《书剑恩仇录》的英译,认为译者采用了编译结合、章节重组、以表代注、意译为主等翻译策略,实现了故事性与可读性的统一[2]。
  3)《目的论关照下<书剑恩仇录>英译探析》(尚利明,2010),依据弗米尔目的论的三条原则及忠诚原则,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故事情节以及语域等方面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认为《书剑恩仇录》的英译本满足了翻译纲要的要求,实现了向西方普通读者传播中国语言及文化的目的[15]。
  4)《从<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中国武侠译作的操纵》(花亮,2011),研究了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的操纵[16]。
  3.涉及2部及以上英译本的4篇:
  1)《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罗永洲,2011),对金庸小说英译情况及其在港台和内地研究情况做了总结,分析了“武”、“侠”内涵及翻译方法,指出译者应根据文化交融的程度和读者的现实接受能力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求得平衡[6]。
  2)《归化还是异化——金庸武侠小说的英译策略探究》(吴玉光,2011),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金庸武侠小说的英译本,认为在武侠小说进入英语读者的视域之初,译者应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导,在英语读者对中国武侠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之后,译者再过渡到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导[17]。
  3)《金庸武侠小说中武功描写的英译》(魏天霞,2011),从武功门类,武功招式,以及武功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四条翻译原则:准确性,可接受性,相似性和民族性[18]。
  4)《从目的lunwen. 第一论文网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论看武侠小说中人名和绰号的翻译策略》(汤琳琳,2011),从德国的目的论出发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人名和绰号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19]。
  归纳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者都将目光锁定在翻译策略和方法上,译界学者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翻译原则和技巧对于从事武侠小说翻译的人无疑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疆域。在国内研究取得一些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从译本选择上看,研究对象均集中在《鹿鼎记》和《书剑恩仇录》上,《雪山飞狐》几乎无人问津,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2.从研究方法上看,语料和译例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研究多规定性,未能就某一方面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作全面、系统的描述性研究。
  3.从研究视角看,多为翻译策略的研究与探讨,或者是聚焦于小说某一个方面的翻译,如人名、地名的翻译,而武侠小说中的核心:“武”与“侠”的形式、内涵及其表现手法还有待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
  4.就整个翻译研究的体系而言,现有研究大多从微观角度研究翻译方法和技巧,尚未涉及更宏观的视角,如武侠小说的翻译史、翻译批评、翻译家研究,翻译批评的社会学和交际学等。
  四.结论
  在武侠小说在国内风头甚劲,中国功夫在国际上名声鹊起的今天,研究武侠小说的英译对展示和传播我国功夫和武侠文化,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从现有金庸武侠小说英译及其研究情况来看,武侠小说英译问题还未引起内地译者和学者的充分重视,大陆还没有出版社或翻译家翻译出版英译武侠小说,内地学者对武侠小说的英译的研究也停留在翻译策略和技巧的层面上,武侠小说的英译现状还有待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兵.武侠小说发端于何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3-62.
  [2]王绍祥,苏毅琳.武侠小说翻译中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7-100.
  [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