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壁画的发展(现代壁画特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16:27:25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26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关键词:中国 现代壁画 断裂 创作语境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壁画是在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开始寻梦之路的,它在诸方面与传统缺乏有机的联系,存在着严重的断裂。本文从中国现代壁画的滥觞与断裂、困惑与尴尬两个部分探讨了中国现代壁画的现状,并作出展望,认为它是面向公众、美化环境、传承文脉、塑造和强化环境、改善场所氛围的一种创作活动。
  
  一、滥觞与断裂
  
  谈到中国现代壁画的滥觞,首都机场壁画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向国内介绍墨西哥现代壁画家里维拉,并明确指出:“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但当时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几乎无人响应。而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壁画只是宣传和批判的工具,建筑业只能与当时温饱型的社会同步,虽有壁画之兴者,但力不从心。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壁画的兴起只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种建筑飞速发展,中国现代壁画也开始如梦初醒,充满生机地匆匆登堂入室。
  然而,中国现代壁画是在严重营养不足的条件下开始寻梦之路的,并且这种营养不足,在机场壁画之后二十多年来的壁画创作中不难显见。一般而言,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对于中国现代壁画来说,人们却很难找到它与传统建筑、与古代壁画之间的某种渐进式的、承上启下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壁画创作在一开始就面对全新的语境,它在诸多方面与传统缺乏有机的联系,在源流上存在严重的断裂。
  首先,是中国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之间的断裂。在现代建筑以前,建筑的概念是宽泛而具有包容性的。无论从建筑的研究范畴还是设计内容看,建筑是包括壁画、雕塑以及其它建筑装饰的一门学科。一部建筑史,很难将壁画、雕塑剥离开来;而一部壁画、雕塑史,更是难以脱离建筑本体而独立成章。这种情况在寺观、墓室、宫殿、石窟等建筑中尤为明显。中国传统建筑以梁架式结构为主要特征,千年来形成了完善的营造法式,并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作为依附于建筑墙面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壁画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工艺材料等方面都较好地服从于建筑的性质、功能以及结构的需要,成为建筑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壁画、雕塑与建筑一体化是传统建筑非常突出的特征。而中国现代建筑的产生,是在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及其文化对中国入侵时,以一些城市或租界所建造的“洋房”为起始的。这些“洋式建筑”从一开始就远离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使中国的现代建筑在产生之初就中断了与传统的内在联系。这种情况有别于欧洲,其建筑发展是一种渐进式的演变过程。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到中世纪的罗马式、哥特式建筑,再到后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建筑以及发展到现代主义直至后现代建筑,其间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作为建筑装饰的壁画、雕塑,也伴随建筑的发展形成了某种渐进式的转换和逻辑关系。而在中国,人们找不到由传统建筑跨越到现代建筑的中介,传统建筑的梁架式结构和布局样式,仿佛是在突然间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功能的要求。“所以,事实上,对一切现代功能的建筑来说,当它们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之日,中国几千年的建筑传统就中断了。”不言而喻,包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沿海、沿长江、沿铁路线所建的一些洋房,或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名义下建造的折衷主义建筑,以及八九十年代在强调“必须继承传统、保持文脉”旗帜下的仿古式建筑,到现在盛行于全国的“欧陆式”建筑等,它们在样式、结构、空间、技术等方面都与宫殿、庙宇等传统木构梁架式建筑形成了断裂,而现代壁画在生长背景、文化职能以及创作指向上也同传统建筑的需求相去甚远。
  其次,是现代壁画与传统壁画的断裂。中国有着丰厚的传统壁画资源和遗产,但多兴盛于寺观、墓室、宫殿、石窟等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这些壁画与传统的梁架式结构和布局样式构成了某种固定的装饰法则,壁画本身在内容、形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某种程式化。由于建筑的现代功能的要求,使人们难以找到古代建筑装饰与现代建筑装饰的某种联系。现代壁画面对的是全新的诸如交易所、银行、俱乐部、车站、码头、机场、地铁、学校、文化馆、体育馆、剧场、博物馆、办公楼、会堂、宾馆、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建筑的转型必然导致壁画的转型。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现代建筑环境中,套用敦煌或永乐宫的壁画样式来装饰,将是一种什么状况。由于建筑的断层,现代壁画无法从传统壁画中找到承上启下的逻辑关系。因此,中国现代壁画家从一开始就在无法承袭的条件下匆匆粉墨登场。他们既不可能套用传统建筑与壁画所形成的定式,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积累新的经验。这种情况不同于西方,西方现代壁画如同西方现代建筑一样,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经过了百年的时间,中国现代壁画进程缺少这种过渡阶段,它必须迅速地应对现代建筑功能和空间结构的特定要求,建构全新的壁画创作理念。
  再次,是创作队伍的断裂。中国传统壁画的创作主体是匠人,寺观、墓室、宫殿及石窟中的壁画几乎全部出自世代相传的工匠。这同欧洲众多艺术大师参与建筑设计或进行壁画创作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欧洲壁画的发展是与一个个响亮的艺术大师的名字相联系的,如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丁托列托、鲁本斯、德拉克洛瓦等,他们几乎代表着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在古代欧洲,建筑师和画家、雕塑家的合作是一种传统,有的大师本身既是建筑师又是画家和雕塑家,这也形成了壁画创作队伍的延续和传承关系。在中国古代,代表着绘画最高水平的是文人画家,他们追求清净自为,“以画为寄,以画为乐”,多远离尘俗。而当代壁画家均为西式的新型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画家,同中国古代壁画创作主体的工匠无血缘关系。他们或许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绘画创作经验,但他们不具备传统工匠的技艺,同时对于壁画所依附的现代建筑空间、环境特性以及对作为公共性和公众性的现代壁画性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如杜大恺所说:“中国没有职业的壁画家,中国壁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客串到这个领域的。”他们在一开始就必须在全新的语境中,去探索现代壁画的创作之路。
  因此,尽管机场壁画开启了中国现代壁画的兴盛之门,进行了飞跃式尝试,如张仃的《哪吒闹海》、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袁运甫的《巴山楚水》、李化吉的《白蛇传》、袁运生的《生命的赞歌》、萧惠祥的《科学的春天》等壁画作品,体现了一种开放后的激情冲动,充满真诚和生命的节奏,在内容题材上富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在表现手法和材料工艺方面也很丰富,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在壁画复兴之春,不难看到其起步的趔趄和蹒跚,以及所存在着的特定时期不可避免的缺憾。如壁画家以画家的心态作画,较少考虑特定建筑环境的要求,更缺乏与建筑师的合作关系。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壁画发展中逐渐凸现出来,并引发了壁画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在性质、功能和创作观念上的思考。
  
  二、困惑和尴尬
  
  现代壁画创作的困惑和尴尬表现在壁画创作观念和壁画创作的环境中,首先,是将壁画作为精英式艺术,还是作为公共艺术或公众艺术?这个从理论上并不难回答的问题,在壁画创作实践中却一直难以协调和把握。
  壁画是一种具有科学因素的公共环境艺术。建筑作为壁画的载体,势必将建筑师推向环境设计的主导地位,壁画家不能抛开建筑环境的诸多关系以追求纯艺术的自由创作,而应与建筑师进行密切合作。因而,壁画创作的焦点,从一开始就集中在画与建筑的关系方面。建筑是以实体围合分割出虚空间的,虚实是建筑最重要的语言。壁画虽然是建构在“实”的墙面上,但它不仅仅是对“实”的墙面的审美处理,也是对虚空间效应的关照;不仅仅是以内容、构图、造型、色彩等绘画形式在建筑之间寻求虚与实的联想式的结合,而是应从整体语言的视角渗入建筑语言之中,使之从属于建筑的整体环境,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习惯于纯艺术创作的大多数壁画家而言,如果不明确壁画在整体环境中的地位或作用,不明确壁画只是建筑环境中的参与部分,过分强调其意义,甚至抛开建筑环境的种种逻辑关系于不顾,完全以画家的自由创作方式和情感介入环境建设,势必会造成壁画与建筑环境的相悖,导致对环境关系的曲解。事实上,多年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解决,人们不难看到一些壁画作品非但没有增进建筑环境的精神性,而是损伤和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关系。

  另一方面,壁画的公共性、公众性特征,决定了壁画创作必须反映大众的需求,充分考虑其审美水平和接受能力。这势必将壁画创作推到一个属于大众文化建构的范畴。但是,“大众文化是一种美的平均值的文化,是一种缺乏个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媚俗的审美文化,是一种以美的名义来绞杀个体的审美感悟力的文化。”特别是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大众文化和艺术所表现出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以及内容题材的媚俗性越发突出,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壁画的创作。不少人简单地理解壁画的公众性特征,不求艺术质量和艺术精神含量,更不求艺术的原创性,许多壁画创作模仿风气盛行,模式雷同,形式语言单一,甚至出现了明显的矫饰之风。毋庸置疑,大众的审美层次不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满足这一层次并非难事,壁画家为了得到创作墙面可放弃自己的艺术准则,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创作主体的情感冲动和精神意向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不得不让位于公众性。但是,壁画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低层次的审美需求,还应该肩负着提高大众审美品位的责任。在壁画创作实践中,如何把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既要避免精英式创作的孤芳自赏、惟我独尊,又要以真诚的社会责任心和严肃的艺术态度创造和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同时还要在形式风格和艺术个性上有所追求,创作出既能被大众接纳又有较高审美层次的独特的壁画作品,这确实是摆在每个壁画家面前的难题。
  再者,当代壁画创作的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壁画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金钱和权力的“婢女”,许多壁画无疑是被某种艺术之外的观念和意志强制出来的。由于中国特殊的壁画运作和管理机制,使作为创作主体的壁画家被置于十分被动的尴尬境地。甲方往往依照现代社会商品流通过程中普遍承认的交换原则驾驭壁画或壁画家,使壁画创作落入商业性操作和金钱的桎梏中,甚至有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选定壁画的内容和形式,用自己的审美品位来替代壁画艺术的评判标准。无怪业内人士把壁画称为“遗憾的艺术”,甲方的制约常常使得壁画家既无法回避又无可奈何。
  然而,今天我们在评判壁画时多习惯于将矛头指向设计创作者。当然,在壁画创作中,确实有一些人崇尚拜金主义,只顾商业赢利或个人的实惠,缺乏社会责任心和严肃的艺术态度,这需要予以谴责。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与壁画创作直接相关的壁画运作、管理机制却束手无策。严格地说,当今壁画艺术的最大问题并非是出在壁画家自身,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壁画产生机制的问题。一幅壁画的产生,与投资商、行政部门、建筑设计、制作单位以及公众关系密切,其产生的环境是否合理、健康,直接影响壁画的创作水平。中国当今的壁画创作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市场秩序的非正常化、投标放标的暗箱操作、非公正公平的竞争,以及在运作、审核、管理等方面的非艺术的干扰,这些往往是严重制约壁画创作的瓶颈。然而,环境的真正净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不健康现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下去。
  三、趋向与展望
  
  从机场壁画复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现代壁画经过了一个从寻求、实现壁画梦的激情和创作冲动,到反思、反省、创作更为理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为壁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加上改革开放的文化背景、多元的艺术渗透,壁画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思维多向、形式语言更为丰富的面貌,壁画家的创作心态更趋成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两方面,壁画家们也不懈努力着。中国毕竟是个传统文化深厚和壁画艺术资源丰富的国家,尽管在传承关系上缺少直接性,但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常常是壁画创作中人们思考的问题。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人只是把传统文化解读为某种图形、样式,只注重某些表象的东西,而对传统文化中那种博大精深的内在精神认识和把握不足。因而,整体上看,许多壁画缺乏内涵,形式也平庸。另一方面,对西方艺术的学习、借鉴,使中国壁画家在艺术观念、创作思想以及表现形式上获益匪浅。西方现代壁画虽然在与建筑结合、表现形式、手段上与中国传统的形式差异较大,但与现代生活、文化、科技方面以及现代建筑与壁画创作的对应性方面更为贴近。这无疑使面对现代建筑环境进行壁画创作的中国壁画家更易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和形式。不过,在这种“拿来”或“借鉴”中,如何判断、把握其精髓,如何在吸收外来有益元素的同时,建构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品格也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总之,人们在积极寻求建立与新的历史条件相协调的新的壁画价值观。
  壁画对建筑环境的参与,往往是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类心理因素的驱使和感召的结果,也反映了当代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如果说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判断发生了新的变化,那它无疑是向着包容着人性、人情味——即精神含量方面递进。这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作为现代人类之精神需要在生活中的位置不可低估。壁画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人们提供生活中丰富细腻的感性认知和艺术享受,唤起人们感情的共鸣和灵魂的沟通。因而其创作指向已不是政治式的歌功颂德或宗教式的顶礼膜拜,也放弃了精英式的极端个性和远离大众的倾向,而是面向公众、美化环境、传承文脉、塑造和强化环境特色、改善场所氛围的一种创作活动。
  
  参考文献:
  ①张仃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辽宁美术出版社,沈阳,1997。/②陈志华:《中国当代建筑史论纲》,见顾孟潮主编:《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③杜大恺:“中国现代壁画的幻想、中兴与裂变”,《装饰》,1989.2。/④彭锋:《美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