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术期刊的特点
高校学术期刊与其他学术期刊有所不同,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术性强。如法学类的学术期刊,内容主要覆盖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诉讼法、比较法等二级学科专业。不同的学术期刊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分为综合类学术期刊和专业类学术期刊。如《法学家》和《中国法学前沿》属综合类学术期刊,侧重于刊发反映我国法学研究最前沿的问题,对热点法学主题和具有重大价值的话题予以重点关注和研究。《人权》属专业性学术期刊,侧重于刊发人权理论、中国人权、国际人权等领域的文章。(二)潜伏性强。高校学术期刊需要对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调研和论证,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具有滞后性。(三)稳定性强。在某个领域具有长久的研究,时间跨度较长,只有长久地办下去,才能产生价值。所以,高校学术期刊的创办不以创收为目标。(四)热点度高。对当前热点、难得问题的争论和解读,使其为法学领域提供交流思想、成果共享、求解难题、勇于创新的平台。
二、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术期刊在出版体制、对外传播、推送形式等领域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变化。基于特殊的管理模式,高校学术期刊在新形势下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经费短缺。目前,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因不是核心期刊,而且存在学科的局限性,阅读人群比较固定,因此期刊比较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持久生存,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经费由高校科研处期刊项目拨付或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双方出资,这导致每年拨付的经费几乎维持原状,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影响期刊的发展。(二)编审程序老化。现在部分高校学术期刊仍采用线下形式收取、评审、编辑和出版作者的稿件,质量和时效性难以保证。而国外的优秀学术期刊,运用在线系统进行线上操作,投稿、编辑、审稿、校对、出版、宣传等环节更为快速和高效,降低了编辑成本,提高了编辑质量。(三)缺乏统筹规划和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因学术期刊人员不足、没有刊号,限制期刊的定期出版,编辑部没有专职主编、副主编、编辑、编委会进行期刊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基本由兼职人员代为劳动。另外,对一流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而言,实力较强的学科没有主办的核心期刊,这与学科实力不对称。(四)学术质量有待提高。高校有些学科实力较强,但主办的学术期刊在学科期刊排名中位置相对落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高校的学科实力严重不匹配。(五)学术期刊社的职责有待调整每年,知名高校承办的学术期刊大多都有国家社科基金的学术资助,同时高校也会有固定预算并配备事业编制名额的招聘人员负责期刊社的管理。期刊社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经费支持都好过学院主办期刊的现状,因此期刊社应在行政服务、编辑服务、出版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多的职能。
三、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的重要性
(一)传播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就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量而言,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量占近一半。期刊的出版不仅为学术交流、知识传播、文化传承领域搭建了重要的沟通平台,同时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二)提升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者对学术研究领域内容的深度也有了更迫切的要求,期刊必须不断提升文章质量,使其发表的文章的内容满足学者的需求。只有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才能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推动学风建设。高校学术期刊对预防学术不端,加强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严把编辑和出版关,使其运作更为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才能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四)反映办学特色高校学术期刊的建设离不开高校专家学者的付出和辛勤的劳动。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和传播媒介,期刊的建设也反映了该高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和学科特色。因此只有致力于打造优秀的学术期刊,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一流学科的建设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的目标
(一)树立理念。在编辑队伍的组建过程中,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征稿、组稿、评审、编辑、校对等环节加强管理,对学术期刊出版程序有整体的把控;以学术为根本,积极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将优秀成果进行刊发和转化,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二)确保质量。关于内部质量体系,高校内部要有稳定的编辑队伍,为学术内容和编辑程序提供保障,管理日常行政事务;出版单位要有相应的制度扶持、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至于外部质量体系,新闻出版总局要定期对期刊进行考核和评估,了解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动态。只有内外部质量体系相结合,才能达到提升期刊质量的目的。(三)体现办刊宗旨。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高校学术期刊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严质量、控程序、保品质、树形象、展特色”为宗旨,抓住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达到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目标。(四)实现创新。高校学术期刊要想持久发展,创新是必经之路。期刊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结合自身特点,突破常规,与国际接轨,在发展战略、出版内容、对外交流上实现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编辑队伍要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养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习惯。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在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实现创新。另外,要结合期刊的办刊特点和当前的动态,主动约稿,多积累学术资源。积极走进社会,多阅读、多观察、多交流,实现从编辑模式到发展模式的双向创新,实现期刊的繁荣发展,促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1]。
五、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建设的举措
为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高校应对主办的学术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创办更多的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和优秀国际期刊,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和办刊实力,具体的举措如下。(一)调整学术期刊社职能。高校可考虑将学院办的部分期刊的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移至学术期刊社,由期刊社采取集中式管理和服务,以解决学院编辑人员不足的问题。(二)提供财务支持,建立制度体系。高校应专门设立期刊建设基金项目支持学术期刊的建设,通过拨款、与其他高校合作、社会筹资等形式,为学术期刊的日常运行提供财务保障。同时,各学院可根据自身情况为主编、副主编、专业编辑配备经费补贴。应制定期刊绩效评估方案并开展评估工作,对评估质量较低、学术影响力较差的期刊提出整改方案;对出版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强的期刊予以奖励,加强政策扶持,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三)规范学术管理体系。高效的学术期刊应建立学术事务编辑部,负责期刊的学术性事务工作。可将专业性学术期刊下放至学院及各个专业学科,主编、副主编和编辑由各个学院任命,期刊的工作业绩纳入工作考核和绩效评比,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衡量指标之一[2]。(四)过程与质量监督。高校学术期刊要制作目标和发展战略,注重专题特色和栏目特色,建立完善的期刊质量保障体系。第一,严把稿源和评审关。关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了解学术界的发展动态,努力吸引优质的稿件。与优秀作者建立长期联系,加大专题约稿力度,提高核心研究领域的竞争力。加强政治审查、主编审查和匿名评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做好对文章的检测,认真审查,分析结果,杜绝学术不端的行为发生。第二,严把编辑和出版关。建立编校机制,注重“三审一校一读”环节,定期开展编校质量检查,通过自检、互检、抽检进行监督。在期刊的封面和专栏设计中,体现学术性和前沿性,做到内容与形象相统一。采购期刊协同采编系统,实现编辑程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期刊优先使用数字出版系统,实现出版程序的快速化和灵活化。(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互联网传播系统并进行发布,与各大重要的数据库签约加入网络检索平台,定期邮寄给兄弟院校及与期刊有长期合作交流的作者、读者。在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时,可与众多机构、专家建立联系,不断提升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3]。(六)学习办刊经验。编辑要与同类期刊建立长期联系,了解办刊模式,对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编辑队伍、评审程序、影响因子、加工出版等环节进行充分总结,了解创新之处及取得的成就等。如《湖北大学学报》在“伦理学与价值论”栏目中推出“考试诚信”专题文章。《金属学报》有规范的编委会章程,编委会的组件、编委的权利和义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
为使学术期刊成为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桥梁,高校需不断思考,在办刊体制、理念模式上有所突破,在优势学科、办刊特色上有所创新,使其更具有影响力,真正打造出符合当前科学研究需求的精品期刊。
作者:李婷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