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教育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视的问题,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和对待神圣的爱情和婚姻,从而达到教育大学生谨慎对待婚恋,遵守感情的道德规范,营造健康的心理,正确树立恋爱婚姻观。
第1篇:当代大学生婚恋心理学特点分析
大学生婚恋心理学问题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因为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层面和成长环境每过几年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体现出新的特点,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关注和研究,才能够真正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本文基于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与热爱,对学生婚恋问题的不断调查和研究,在大量的调研数据和案例分析与日常工作中,切实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婚恋心理学的现实状况,并分析和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婚恋心理学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从而帮助教育工作者找出对策,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的特点
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一方面体现了其对婚恋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决定着学生的婚恋实践;另一方面其婚恋观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观念与现实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总体来说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对大学生婚恋心理学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出现越来越理性和现实的趋势
传统婚恋观念中“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已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当代大学生中,特别是女性学生有91.3%认为在爱情和婚姻中自己应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空间,这样才能够保持其独立的人格和家庭地位。
当代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中渴望彼此平等、尊重和欣赏,却不是盲目地崇拜和疯狂的控制,在相处中更加追求自我的人格和独立,不提倡自我牺牲和过度包容。这也体现了现代理性的婚恋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中有84.3%的人的婚恋观对于感情、经济、学业、工作甚至家庭和子女都有了一定的规划和考量,在恋爱对象选择和婚姻配偶选择上的设想也有所差别,对于感情和婚姻更加倾向于顺其自然,认为经济条件和参加工作后能否在一起等现实因素是走进婚姻的前提,考量更加现实。
(二)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整体越来越开放和宽容,婚恋道德约束力不强
比较之前的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调查的情况,2015年我们最新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的开放和宽容体现在对于婚前性行为、大学结婚生子和同性婚恋的接受和认可度有所提高。
以前这3项内容都是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念中比较避讳或者相对隐蔽的内容,问卷调查中当事人都比较难以启齿,而其他人也都比较排斥和不接受。当前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接受度、对大学期间结婚生子出现羡慕心理、对于同性婚恋的同情理解的比例都有明显的提升。
男女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较大差异,男性接受度高于女性,女性对性行为的责任感高于男性。对于恋爱的出轨和背叛,很多人都认为是两个人的问题,不易形成舆论压力,婚恋道德约束力正在逐步减弱。
(三)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突出
在影响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最主要的因素上,有23.5%选择父母的观念和相处方式,有56.6%的人选择受社会文化潮流影响,有12.3%选择自己的成长经历影响,有7.4%的人选择学校教育。
而在社会文化潮流对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的影响中,有75.3%的人选择了影视传媒,有23.4%的人选择了书籍报刊,有23.5%的人选择了流行音乐,有17.9%的人选择了网络潮流。可见,当代的影视剧作、热门节目、流行歌曲、网络文化所勾勒和宣扬的婚恋模式,对大学生们的婚恋观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二、大学生婚恋心理学的心理特点
(一)爱情是大学生婚恋心理学的第一要素
在当代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爱情不时受到金钱、利益等各种因素的冲击。但是在大学生婚恋心理学中,有89.4%的人认为爱情依旧是恋爱和婚姻的基础和前提。这虽然只是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在理想状态下学生们的选择,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未来在现实中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舍弃爱情,但是至少可以知道在这个物质利益被摆到空前高度的时代里,爱情仍是大学生心中神圣的净土。
(二)大学生婚恋心理学中追求平等和自我,反对牺牲
目前这批在校大学生多为90年代后期出生,相对独立的成长环境,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其更注重自我,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反映在婚恋心理上,也更注重自我的需要,强调个人的选择和感受,不会换位思考,缺少理解和宽容。有66.4%的大学生认为婚恋的两个人应该对等付出,有39.7%的大学生认为不应该为对方牺牲自己的利益。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也讲求个性,甚至不理会现实而追求别人的羡慕和浪漫。有45.7%的大学生认为婚恋是两个人的事,不用顾虑身边人的感受,37.4%的大学生认为别人的不理解是因为羡慕嫉妒恨。
(三)大学生婚恋心理学心理压力较大,恋爱的过程和周期都有所缩短
大学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经济的压力和学业、未来的工作现实,因此有73.2%的婚恋大学生觉得想到未来很苦恼。两个人相处,从相恋的甜蜜到相处的磨合,甚至到相处较长时间失去新鲜感和面对种种问题而分手,都使婚恋的大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大学生只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走出了传统的“交往—恋爱—结婚”的模式,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校园里出现了“契约式恋爱”,在校时卿卿我我,心理上相互安慰依靠,甚至可以同时和几个人关系暧昧,这种缺乏责任感与严肃感的盲目的“寂寞期恋爱”,是十分危险的游戏,是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四)大学生婚恋心理学中对待失恋问题的态度趋向理性,但心理调节尚不成熟
在婚恋问题上,很多自认为已经成熟,面对婚恋都可以给你讲出若干大道理,从两性关系到未来规划,从追求方式到家庭憧憬,他们都自信满满,对最坏的结果也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体现了大学生婚恋心理学心理成熟的一面。
可是很多大学生一旦遇到婚恋上的挫折和困难,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理智、不成熟却让人哭笑不得,轻则抑郁,重则自杀、精神分裂、伤害对方,造成爱情悲剧,57.2%的当代大学生都曾经历过失恋。
经历过失恋的大学生中,有35.8%靠自我调节,有36.9%靠朋友开导陪伴,有17.9%靠各种渠道的宣泄,只有5.5%的人选择向老师或心理咨询师求助,可见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婚恋问题的教育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大学生婚恋心理学的生理特点
大学生性发育基本成熟,对性行为充满好奇,对性知识了解渠道增多。他们处于身体发育的成熟期,生理的发育促使大学生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生理特点充满了幻想和好奇,对性行为处于懵懂阶段,了解尚不完全,因此性冲动和欲望增强。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对性行为认同的比率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由于女生对性知识了解渠道闭塞,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在婚恋大学生中,25.1%有过性行为,1.7%的学生承认出现过意外怀孕的情况。大学生对于性知识的了解中有25.3%是通过学校教育课程,62.3%是通过书籍、网络和传媒,有10.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
四、大学生婚恋心理学的经济特点
虽然爱情仍是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中的首要因素,但物质因素在其婚恋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婚恋大学生中,经济困难的特困生只占7.3%,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地达到65.7%,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学生明显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在现实的婚恋中,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主要靠父母提供恋爱约会和追求浪漫的大部分经济开支。出于现实和未来能够长久在一起的考虑,大学生开始学会计算爱情支出,在交往上开始看重长久了解与物质基础。
有85.7%的学生认为婚恋必须建立在以经济物质因素的基础上,将爱情和婚姻割裂开来,即你没钱我可以和你谈恋爱,但是没钱是不可能和你结婚,从而忽略了两人共同奋斗的机会和过程。
综上所述,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心理学特点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问题,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设定更多有利举措,提供更多的条件和保障并搭建多方交流的平台。高校应该积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加强高校课堂教育对大学生婚恋心理学问题的教育引导,加强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婚恋心理学问题的教育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婚恋心理学问题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们也应该自觉开展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并使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婚恋观念,成熟理性地面对和解决婚恋问题,让大学生婚恋心理学乃至学生未来人生的婚恋都能够有幸福的结局。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依据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
作者:宋薇薇等
第2篇: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大学生男女之间的交往更自由、更便捷。研究当代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的现状与成因,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从婚恋观的误区中走出来,理智地把握情感,摒弃一些错误的、不健康的婚恋观念和行为,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婚恋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行为及观念现状调查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的本质、择友的标准、恋爱的道德伦理、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一个人的婚恋观可以洞悉其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婚恋观直接影响其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健康成长。
笔者曾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对西安某三所综合性高等院校的302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正在恋爱和曾经恋爱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在已经上升为76.2%,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就大学生恋爱动机而言,23.6%的在恋大学生认为“弥补内心空虚,寻求心理寄托”; 22.6%的大学生属于寻求心理平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跟随大众潮流;28.2%的大学生担心自己步入社会后已属于“大龄青年”、“剩男剩女”,于是把校园作为爱情最后的殿堂,抓住机会加入恋爱洪流;16.3%的大学生则是抱着好奇心,渴望了解异性;8.1%的大学生婚恋心理学目的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抱着功利的心态而付出感情;4.06%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满足心理或生理的需要,寻求刺激,满足欲望;32.5%的大学生认为婚恋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以共同生活为目的,是婚姻的前奏;36.66%的大学生认为是一见钟情,完全跟着感觉走。
从恋爱注重项目上看,男生有56.0%将“长相”放在首位,其次是人品(18.4%)、性格(12.6%)、家庭背景(8.5%)、才能(4.5%);女生有52.2%将“才能”放在首位,其次是家庭背景(23.9%)、人品(10.0%)、长相(8.6%)、性格(5.3%)。调查显示:大多男大学生更注重容貌的选择;而女生在择偶条件中更注重了能力。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不再认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恋观,认为应该进行自主婚约。
从“网恋是否是一种很好的恋爱方式”的调查项目看,10.1%的大学生认为网恋是一种很好的恋爱方式,对于网恋的虚拟性,甚至是虚假性不以为然;56.8%的同学反对;28.1%的同学不反对也不提倡;5.0%的同学未表态。
从大学生性行为调查项目上看,有45.8%的男生和42.8%的女生表示“看重恋爱对象的贞操”,22.5%的男生和20.6%的女生不确定,有31.7%的男生和36.6%的女生不同意把贞操看的那么重要;以“你对恋爱中发生性行为的态度”为题调查显示,有42.6%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极不严肃、极不道德的行为”,16.0%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双方以后结婚,没什么关系”,23.3%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未造成严重后果,就没关系”,18.1%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只要双方相爱就可以理解”。
从大学生婚恋心理学挫折调查项目上看,以“恋爱不能100%成功,难免有失恋,若你失恋了,你会怎样与过去的恋人相处?”为题,调查发现:有32.8%的大学生回答“维持朋友关系”,21.1%学生回答“感觉有点尴尬,但可以争取好好相处”;18.9%的回答“只会成为陌路人”;12.2%回答“说不清楚”。
对是否接受过学校的恋爱婚姻观教育?调查显示:只有1.2%的大学生回答“接受过,但不多”,2.5%的回答“接受很少”,其余回答“一点也没有”。
2 对影响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现状的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正在恋爱和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数总体上已经上升至76.2%,说明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大学生受出生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政治、经济、价值多元化等影响,他们的恋爱动机也出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69.5%的大学生为了爱情而爱,为了寻找知己、寻找生活或结婚伴侣;较大比例的大学生为了排遣心头的寂寞,寻求心理安慰。在择偶观中呈现男女大学生择偶的理性:大多数男生注重女朋友的长相,大多数女生注重男朋友的才能、经济基础和家庭背景。网恋现在也成为一种大学生恋爱的方式,网络的虚拟性、不真实性对通过网络寻求心理慰藉的大学生,反而成为一种时尚的精神之恋。大学生的性观念及对性行为的态度比较宽容和开放,同居人数在逐年增长,而且性行为的等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比例加大;女学生较男学生看重自己的贞操,但男学生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看重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大学生由于理想主义和浪漫的思想,对爱情更看重,认为婚姻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只有爱情才能叫爱。男学生看重女生的贞操,却较大比例地支持婚前性行为。所以女大学生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大学生关于婚恋教育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婚恋知识大多来自于网络、书籍和影视作品,极少来自于大学课堂或有针对性的活动中。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婚恋道德和因婚恋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更应重视。高等学府对大学生的婚恋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教育就显得很必要了。
对于大学生恋爱挫折的调查显示:79.1%的大学生能乐观地、积极地处理失恋问题。但仍有近20%的大学生面对失恋问题不知所措,仍有15%是以消极的、不理智的态度去面对,一些因婚恋挫折而引起的不当意识和行为的规避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教师、辅导员首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大学生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环境中。因此,他们的婚恋观也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物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但个人因素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大学生年龄绝大多数在17-23 岁之间,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与异性交往的渴望日益强烈,自身的生理需要促成了大学生恋爱的普遍性。虽然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是其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他们的成长过程大多单一,就是由这个校门跨进那个校门,没有或很少与社会接触,导致他们思考问题的简单化、理想化;也使得他们呈现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紧密相连,加之,我国是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婚恋观教育过程中,不管是学校老师、家庭或是同学之间很少谈及异性交往的各种问题,在性教育方面更是缺乏。由于社会、家庭对异性之间交往诸多问题的视而不见,许多大学生性知识和交往艺术较贫乏,但由于自身生理成熟而又缺乏对性欲望和性冲动应有的心理准备和正确的心理指导,因而出现困惑、迷茫、恐惧等心理状态。大学生这种生理发育的成熟态与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婚恋观的不端正和不稳定性,使得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进行正确引导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迫切任务。
3 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教育的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的亲和性和开放性。婚恋观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树立对话观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倾诉和倾听来进行双向沟通。
大学生婚恋心理学教育的当前目标是针对大学生个体当前存在的婚恋问题,如婚恋动机不良、失恋、交际不良、婚恋行为失范等,开展及时的心理辅导与干预,以解除当事人当时的心理困扰、规范其行为,培养爱的能力。长远目标:婚恋问题既是个人问题,同时因为
涉及不同的个体,也是社会问题。婚恋问题解决的成败,关乎当事人的生活、事业、未来的家庭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们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最终向人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迈进。
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人际交往教育、爱情婚姻教育和三生教育。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心理状况,还会影响到大学生之间的友情,甚或爱情的发展以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马克思曾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交往是人的本性之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体验着人的价值和生存状态。舒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学生)在他的《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一书中曾提出人际交往的三种需求倾向:即包容、情感、控制。这三种需求呈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呈现互相包容、情感交流、相互控制等人格特质。因此大学生只有加强自身素养和提高自己人际适应的能力,才能体会人际交流的满足感。
爱情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是一种异性之爱。爱情婚姻教育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恋爱教育、婚姻教育和性教育。爱情是男女双方形成的一种互相爱慕的心理现象。
首先,男女双方要在人际交往真诚的基础上,树立爱情的崇高性和互爱性,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
其次,爱情具有排他性,双方要在等和情爱上忠诚专一;
再次,爱情的持久性,也就是游戏爱情是极端不负责任的,爱情要能经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
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性与爱是密不可分的,那种将爱与性割裂开来的思想是可怕的,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要将性欲望转化为爱的能力,不断地培养和发展爱的能力。一个拥有良好性道德的人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理性地处理两性关系,从而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更深刻地洞悉爱情的内涵并追求长久的甚至是终身的幸福。
“三生”教育指的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及发展规律,而且要认识到个体的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及非生命的关系,领悟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生命尊严的价值理念,在生命层面上做到“知己”(珍视自己的生命) 、“知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和“知物”(爱护大自然的生命系统) 。
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婚恋心理学教育也更贴近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科学的、积极向上的婚恋观,是全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
作者:马碧侠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