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媒介”普遍被利用的现代生活中,产生了一种现象叫做“媒介依赖”现象。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媒介依赖”现象进行描述和简要的原因探析。
关键词:媒介;依赖;受众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受着“媒介”的影响,并在利用媒介的同时产生一种“媒介依赖”现象。
“媒介依赖”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和桑德拉鲍尔•洛基奇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后,人与媒介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它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们,人们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1]
一、社会生活中的“媒介依赖”现象
“媒介依赖”是这样一种现象:首先,媒介是满足受众自身需求的一种工具,媒介体系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对社会中的受众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在媒介和受众互动的过程中,媒介对受众的满足程度越高,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就越深。
1.对媒介工具的依赖
在现代这个大众传播的社会,人与人间的交际,个人参与社会,都越来越多地需要借助媒介。电视在今天已经相当的普及,2010年,电视节目的全国覆盖率已达97.62%,而继电视后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新媒介——网络、手机等等也越来越多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2] 近些年,中国互联网规模飞速的增长,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种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同比增长17.5%,电视媒介稳固发展,网络、手机的使用数量逐年上升,并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这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着现代“媒介”这些工具的影响。
现代人对媒介的依赖不仅表现使用方面,还表现在,他们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媒介工具,对这些媒介工具产生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依赖。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社交网络中。而手机依赖症,则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
2.对媒介内容的依赖
现代社会中的人,不仅仅依赖现代媒介这种工具,而且对现代媒介的内容也有极大的依赖。
首先,受众利用媒介几个用途主要是:信息获取、商务活动、社交活动以及休闲娱乐。现今越来越多的受众依赖于通过网络、手机等途径获得有效信息。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底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4.07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79.4%。
诞生于2010年的微博虽然刚刚兴起两年,但它在社会公共生活、流行文化、商业营销、舆论监督的信息传递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11月,经过新浪认证的政府机构及官员近2万个。[3] 通过政务工作的微博,公众可以有效地获知社会公共事务的信息,并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中。
其次,受众的自我认知依赖于媒介。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社会个人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产生的。社会相当于一面“镜子”,个人依靠在社会交往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折射出其自我意识。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个人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面进行。在网络社交中,个人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见解、和别人平等的交流,以此获得话语权,参与社会生活,这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越来越多的个人愿意在社交网络中表达自己,获得认可,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
再次,受众的思维方式依赖于媒介的表达方式。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同印刷时代严谨、理性、有逻辑的思维方式所不同,电视时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开始了碎片化、没有逻辑性、趋向娱乐化——“公众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中,对于自强矛盾这种东西早已失去了感知能力”[4] 而在已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中,公众的思维更趋向于散碎,但是在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也为公众了解一个事件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链接”的使用更增加了思维上关联性、全面性的发展。
二、“媒介依赖”现象的原因探究
引起“媒介依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这里,主要从社会的“媒介”系统和个人社会行为动机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1.从“媒介”系统的方面看
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是有机的,社会各体系间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媒介依赖论的代表者认为媒介是受众-媒介-社会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处在社会一部分的“媒介”必然会对其它部分产生影响。而其它部分也会对它的影响做出反馈。
现今的媒介为大众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提供了交往的平台,对大众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越大,作为反馈,人们对其的依赖也就越大。
媒介系统以其高效、迅速、大容量的信息发布模式,为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人提供了利用媒介的可能。而反过来,受众只要第一次体验到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的方便、高效和大量之后,就会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尝试,渐渐地,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今后只要有搜寻信息的需要,他就会选择并渐渐依赖于网络而并非报纸杂志和书籍。
网络购物也是一样。据CNNIC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94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大多数网购的爱好者称,他们享受接受快递时的愉悦,而且网银的使用,让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消费了很多。网络购物消解了消费者的消费感,与此同时物流配送又给他们带来快感,基于这两种最基本的心理体验以及网络购物所具备的快速方便的特点,尝试过网络购物的人在面临实体店购物和网购的时候,通常就会选择网购,并且渐渐依赖于网络购物。
2.从个人行为的动机上看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传统型、情感型、价值合理型以及目的工具合理型,主张从个人的行为动机来研究个人的社会行动。
受众对于媒介的依赖主要是出于传统型的行为动机——即为基于习惯和现有模式的行动。当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之后,往往很难改变。在印刷时代,受众倾向于从报刊书籍中获取信息,倾向于严谨连贯理性的思维模式。但是,自电视诞生以后,电视媒介给人们提供的更多的是散碎的、娱乐化的信息环境。而在这个信息环境中,受众逐渐能够对这种信息环境有一个好的理解和适应,并渐渐形成依赖。
在中国,80-90年代可以算是电视的时代,那个时候的电视栏目在当时已经是丰富多样。80-90年生人从小就被各种视听语言、电视思维模式所包围,电视就是他们所习惯的获取信息、娱乐的方式。90-00年后,新媒体开始崛起,手机、网络的发展异常繁荣,受众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习惯又从电视转向了网络和手机,此外还发展了网络社交、电子商务等媒介应用习惯。
此外,媒介依赖还有“情感型”的原因。在工业和城市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人的发展被推到了社会的边缘,社会生活的高速行进并没有留给个人太多倾诉“情感”、放松精神和减轻压力的空间。个人需要一个自我表达与抒发、得到更多肯定的平台,以此获得个体的自我认知,于是对“媒介”帮助树立自我的功能产生一定的依赖。这也是“媒介依赖”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媒介依赖”现象的出现,正说明在当今这个时代,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有助于公众话语权的解放,助于确立受众的自我意识、也有助于特定思维习惯的养成和确立。
但是,另一方面,过度的“媒介依赖”会产生人际交往间的隔膜,疏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长此以往,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一定障碍,进而导致信任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此外,过多地将个人的情感依托建构在现代传媒的“工具”之上,依赖于虚幻的精神满足,对个人心理和情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当今新媒介盛行的环境下,“媒介依赖”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介依赖”的有利影响,充分发挥媒介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尽可能地避免过度的“媒介依赖”,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思的。
参考文献: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59)
作者简介:姓名:余亚茹(1990.10--),女,山西省平定县,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