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本文试图阐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一观点。最后,探析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英语习语的原有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习语具有固定的结构,不能任意拆开、替换。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live from hand to mouth (勉强糊口)”,不能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也不能写作“live from a hand to a mouth”;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把“乱七八糟”说成“乱八九糟”。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成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pull one's socks up (振作起来,鼓起勇气,加紧努力),切不可根据组成这一习语的4个部分,把这个习语理解为“提起自己袜子”。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后来“face the music”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4)习语大多有鲜明的形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髓,因而习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习语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lead a dog's life”与“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鉴于此,译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译,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即译语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精确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因此, 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 用奈达的话说, 即是“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 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另一方面, 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 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译法(直译加注)
直译是指在词义及句子结构基本不违背原文的情况下,照字面意思翻译。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等文化特征,使读者更充分地欣赏原句的文化习俗,也能丰富汉语语言文化的内容。例如将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成“条条道路通罗马”比译成“殊途同归”更好,因为汉语已接受“罗马”,它能表现“Rome”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再如将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直译成“一石双鸟”,而不是汉语中的对应习语“一箭双雕”;采用直译法的汉译不仅保留了原习语的文化色彩,而且这些习语的寓意都已被人们所熟识,不引起错误的联想。因此,对于这样的英语习语可以采用直译法。
然而,简单的直译只能应对第一种类型的英语习语。因为英语中有些习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习语看似结构简单,但意义深远,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和翻译。翻译时需要附加注释或说明性文字,才能清楚的表达愿意,否则会令读者费解。例如:Pandora’s box译为“潘多拉的盒子———灾难之源”,Achilles’heel译为“阿基利斯的脚后跟———唯一弱点”.
(二)套译法
套用法就是直接套用汉语中某些相应的现成习语。在汉语里,通常能够找到在形象、风格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英语习语对等的习语,它们在语言现象和文化内涵上都基本等值。例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可译为“趁热打铁”,turn a deaf ear to可译为“置若罔闻”,to return good for evil可译为“以德报怨”,as slight as a feather可译为“轻如鸿毛”,a drop in the ocean可译为“沧海一粟”,to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可译为“少年老成”。套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英语的文化特色,也利于读者的理解,所以它可以算作是一种较好的英语习语翻译方法。但是译者在使用这种方法是需要特别小心,因为表面看来对等的习语,实质上却大相径庭。例如将①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译为“亡羊补牢”,②have one’s tail up译为“翘尾巴”,③eat one’s words译为“食言”等,都属误用相应习语。对于①,两习语在意思上正好相反,前者是说“马已被盗,再去关厩门,为时已晚,无济于事”,相当于“贼走关门”,含义消极,后者是说“为时未晚”,含义积极。对于②,两习语在感情色彩方面完全不同,前者应译为褒义的“兴高采烈”,后者则表示贬义。对于③,两习语的内涵不同,前者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后者则表示“说话不算数”。
(三)意译法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因此有些英语习语不能机械地按字面意思直译为汉语,而要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是在不可能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或比喻形象的情况下,把原文的内在含义灵活译出。例如Suddenly it rained cats and dogs.译为“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Every dog has his day译为“人人都有出头之日”,against the grain译为“格格不入”,a bed of roses译为“安乐窝”,A new broom sweeps clean译为“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些习语的翻译都是采用的意译法,否则就会令人莫名其妙。在用意译法时,译者既要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又要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联结点。意译的实质在于尊重译语文化,让读者对源语多表现的“意”有恰如其分的理解。
三、结束语
英汉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与文化色彩,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英汉习语也不是不可译的。虽然习语翻译特别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习语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到底该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上下文灵活选择。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达到准确介绍异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 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