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学思辨(高三哲学创新)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9 16:52:52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56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头”。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最强音。在创新教育中,哲学教育以其独特的学科内涵和学科特点对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发展起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哲学作为1特殊的社会意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对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科学研究及科技发展就可能会偏离人类、国家、人民的需要,而给人类造成危害。人类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把握科学技术研究与运用的正确方向,才能树立崇高的科学伦理观念,才能自觉地把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学生明确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并以此作为创造的内动力,执着地去攻克具有全面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推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哲学作为1辩证的思辩科学,可以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独特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之巅,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理论思维方法是人创造能力的主要方面,而人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思维方法的创新与转换。文化知识教育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功能,而哲学则是以提高人的理论思维水平为直接目的的。哲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它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主要的是智慧与方法的积累。正如恩格斯所说:理论思维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

  

  有别的手段’。哲学作为一种辩证的思维科学,是思维方法群中处于最高层次的理性思维方法,是改革传统习惯思维方法前进的动力,更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作为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评价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基本依据,哲学思辩科学对于规范人们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人们既需要掌握科学知识,又需要拥有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把思辩的理论转化为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正是哲学作为知识体系,更作为价值体系的方法论的体现。

  

  (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价值理性,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素养,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使命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转型使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格心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及道德追求趋于多元化,因而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混乱,产生了焦虑、迷茫、悲观、失望、烦恼、痛苦、孤独等情绪,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偏差,信仰上出现了危机,导致了行为上的无所适从和随波逐流。

  

  哲学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性,不仅要反思人生存的意义,而且要通过对人及其精神世界的反思,来解决人之外的物质世界对人的意义。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要自觉承担起建设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要全面、深入、细致、准确地了解、把握和研究社会变革及转型所引起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了解人们对这种变化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需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从而激发人们创造的热情,增强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人们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培养人们的高尚道德素养,统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毋庸置疑,哲学理论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促进社会公德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推进哲学教育创新,使哲学理论真正转化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不竭创造力,就成为当今高校创新教育中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哲学教育创新呢?笔者认为,哲学教育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哲学教育思想,构建新的哲学价值导向

  

  哲学理论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观念、道德、艺术相比较是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由于这一特点,常会让人们不容易了解和把握哲学的时代实质,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认为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抽象、远离现实,因而它只是人们论证原理的工具,只是国家政策的解释和注脚,忽视了哲学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指导功能。在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运行的转型过程中,与这种变革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转型时期新型的价值取向和内涵超出了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系统,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公平观念等具有全新的、挑战性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的问题、新的困惑层出不穷,在价值观念颤变的现实中,哲学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茫然无措,难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驱动力递减,哲学这种非经济性的精神追求受到冷落,精神渴望与崇高被物质追求与满足冲淡,哲学的非实用性、非功利性的特点和其看不见的作用,造成了哲学地位的落差。因此,要想激活哲学教育,就要有效推进哲学教育创新,繁荣哲学教育事业,就要打破和克服长期以来人们对哲学教育所形成的不良定势思维,从观念和价值导向上重新给哲学定位。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哲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性,于其说哲学是一种知识,不如说哲学培养人的理念,给人们思想。正所谓'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在于增加积极的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哲学不单是要获得知识,而且是要养成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在认识上哲学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哲学永远行动着。哲学科学有着独特的反思性、超越性、批判性,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的文明程度越高,越是需要思考,越是需要精神家园。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真正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创新哲学教育价值导向,转变人们的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哲学的价值功用。从而自觉地接受哲学教育,以培养人们创造力的内在激情与不竭动力。

  

  (二)创新哲学教材体系,构建新的哲学理论体系

  

  我国高校哲学教育,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长期以来,马克思主认哲学原理教育照搬前苏联‘斯大林模式”而形成的哲学体系,使哲学原理教材形成了陈旧过时、空洞说教的状况。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具理,作为真理,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作为绝对真理它有着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而作为相对真理它又有实践性、具体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和凝固的教条,它的生命力正在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可以说,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因此,创新哲学教材体系,构建哲学理论新体系,必须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有机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稳定权威性与发展创新性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性一时代性一创造性”有机的统一起来;把“解放思想一实事求是一与时俱进”有机统一起来。打破斯大林式的“教科书”的标准模式,构建立足于21世纪提高综合国力竞争需要的、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的、立足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哲学理论新体系,为新世纪的哲学教育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哲学教学方法,构建新的哲学教育机制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一种教育创新。传统哲学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创新激发,重“填鸭式”“满堂灌”的封闭式应试教育,轻启发、研究性的开放式创新教育。因而使哲学理论的实践、指导功能无从体现,形成了一种“教师讲条条,学生学条条,考试背条条”的僵化教学机制。因而创新哲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容忽视。高校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理论功底的学者型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因而,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教育中,哲学教育的独特作用日益凸现。因此,哲学教学,既要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更要根据哲学课程的性质及特点,突出研究性教学及实践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以基本理论和原理为依据,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寻求解决办法的创造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减轻学生应对知识的课业负担,而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理性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创造力得到培养。因此,哲学教学要突出研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现实性地对社会热点及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理论研究,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方法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方式,使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拓宽性教学空间,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达到知行统一的开拓性教学方法。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造。实践挖掘是无止境的过程。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挖掘学生无限的创造潜力。因而,哲学教学要大胆引进实践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精神的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使学生在实践中读懂马克思主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