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宽窄哲学的理论审视与实践逻辑关系(导读逻辑哲学论)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9 16:54:37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65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宽窄哲学是我国哲学百花苑中近年绽放的新花。爱因斯坦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论断,折射了宽窄哲学研究的“合法性”;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表明不能因宽窄哲学出自地域文化而对其有所轻谩和诟病。创建宽窄哲学,思辨性构想与发散性思维、类比联想的文化研究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停留于和依赖于类比联想。要通过哲学论证,厘清“宽窄”缘何由物理学进入形而上学,明确宽窄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辩证哲学,阐明它对于当代哲学发展有何重大意义。构建宽窄哲学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收集材料,表达思想,抒发理论愿景;第二步是整理材料,论述思想,批判理论愿景;第三步才是脚踏实地地构建理论。


  [关键词]宽窄哲学;科学实践哲学;类比联想;哲学论证;辩证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断。一方面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研究不断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推动“部门哲学”和“应用哲学”研究蓬勃发展。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建宽窄哲学研究院,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需要对宽窄哲学的研究进行总结,以为深入研究创设条件、开辟发展道路。


  一、宽窄哲学的兴起与前期成果


  成都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①,有着深厚的“宽窄文化”底蕴;老城中的宽窄巷子②,武侯祠中的宽严对联③,为世人所称颂。


  进入21世纪,“宽窄哲学”受到重视。2017年3月2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揭牌宽窄哲学研究院,拉开了宽窄哲学研究的帷幕。2018年9月,中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与李明泉、汤柱国共同主编的《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李后强的“宽窄相对论与模糊论(代序)”一章,李明泉、李昊原撰写的“前言”——“宽窄:衡量和把握万物的尺度”,以及正文九章共同组成。书中还有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传新的“跋”——“宽窄哲学的应用”。


  “宽窄相对论与模糊论(代序)”,阐述了七个问题:宽窄的几何流变;宽窄的复杂几何;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宽窄模糊论。


  前言“宽窄:衡量和把握万物的尺度”,内容包括八部分:宽窄与感知尺度;宽窄与空间转换;宽窄与量质互变;宽窄与场域生成;宽窄与巴蜀智慧;宽窄与中庸之道;宽窄与价值尺度;宽窄与生命智慧。


  正文九章,依次讲述了“西方哲学中的宽窄”①,“中华文化中的宽窄”②,“巴蜀文化中的宽窄”③,“宽窄与生命智慧”④,“宽窄与生存智慧”⑤,“宽窄与生活智慧”⑥,“宽窄与生态智慧”⑦,“宽窄与商业智慧”⑧,“宽窄启示录”⑨。


  2018年10月,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在成都京川宾馆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在蓉高校、社科研究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董振华作了题为“宽窄辩证法与生活哲学”的主题演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原总编辑薛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主编崔唯航,分别以“宽窄思维和中庸宽容的价值”“宽窄哲学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意义”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1]⑩。


  在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上,笔者认为《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一书书名大气,用语机巧,虚实得当;“序”和“前言”气势恢宏,哲思深刻,文笔清新,相得益彰,堪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晶。正文九章,从古往今来、东方西方、知识与实践等方面诠释宽窄哲学现象,探讨宽窄哲学体系,言说宽窄哲学在应用和实践层面的意义;每一章的“一级标题”下都设有“宽窄说”,这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显得十分精当,既令人感受到书的内容都紧扣“宽窄”,又令“宽窄”引人入胜(圣)。


  二、宽窄哲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宽窄哲学的提法,最初源于成都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不是来自哲学的殿堂,因此遭到一些人的轻谩和诟病。宽窄文化与成都相关联,是一种地域文化;而宽窄哲学又源于宽窄文化,因此也就是一种地方性哲学。然而,凡哲学都强调普遍性,因而具有普适性,这就形成一种矛盾。


  下面论及的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爱因斯坦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论断及其“概念创造方法论”,折射了宽窄哲学研究的“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合规律性,有存在的根据和合理性,以及方法论根据;从狭义上讲,指有权威的科学方法论支撑。而在明确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后,也就不应该有“宽窄哲学出自地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样的轻谩和诟病。


  第一,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这里的“他者”,是沿用西方后殖民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的世界视为“他者”,按其语义,“自我”与“他者”相互对立。


  近代自然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希腊时期乃至古罗马时期的科学,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到了近代,科学认识活动发展得比较系统、比较成熟,具有了下列特点:(1)有一批专门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科学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2)组成一定的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3)采用一套专门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和认识工具;(4)采用一套专门术语、专门符号,并以此建构一定的理论体系;(5)不仅能成功地解释已出现的自然现象,对尚未出现的自然现象作出预言,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试验[2]。随着科学对于世界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学科领域,于是学科领域内部是“同行”,学科领域之外就是“他者”。随着科学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即科学研究的经验材料来源于科学实验而不是生产实践,于是生产实践部门成为科学研究部门的“他者”。知识的创造主要来自于专事研究的科研单位,本学科的知识创新主要来自于本学科的知识生产者,这已成为学术界的“无意识”的观念。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观念,实际上潜含着“知识的创造,以专门的(专业的)科学研究部门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史上却存在着数不胜数的“他者占先”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作为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的发现,因为对其进行开创性研究与论述的两个人,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啤酒生产商,前者是德国人迈尔,后者是英国人焦耳。又如,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是魏格纳作为气象学家提出来的,而不是当时的地质学家或地球物理学家提出的①。


  第二,爱因斯坦“概念创造方法论”与宽窄哲学的“合法性”。爱因斯坦的概念创造方法论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有深刻的影响。爱因斯坦讲道:“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对构造全部结构的概念和规则的选择是自由的。只有结果才是选择的根据。那就是说,选择应当造成感性经验材料之间的正确关系。”[3]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要有经验基础,要与经验相呼应,但科学认识不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从经验到理论不存在必然的逻辑通道。1952年,他还为这种方法论作出了图1[4]。


  pagenumber_ebook=30,pagenumber_book=24


  图1爱因斯坦概念创造方法论示意图


  图1中,∑表示的是“已知的直接经验”,A表示的是“公理或一般性的假设”,由它们推出一定的结论来。这样,公理的演绎推导使我们由A通过逻辑道路得出个别结论S。然后S可以同∑相联,这也就是所谓的用实验来验证。爱因斯坦强调,A和S中出现的概念同直接经验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但他认为概念与直接经验之间最终必须要有可靠无误的现实“对应”[5]。


  既然“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也就很容易理解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了。因为概念不能从直接经验通过逻辑过程(“归纳”“推理”等)产生,而只有通过非逻辑过程(“直觉”“假说”“猜测”“想像”等)创造出来,那么在科学的发展中被证明为有用的、正确的概念,最初就不一定是本学科的资深专家提出来的,而可能就是“他者”所为。明确这些,在宽窄哲学的发展问题上,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过分看重“宽窄哲学”概念的来源,即是说,“宽窄哲学”概念是谁提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宽窄哲学”能否引起专业的哲学家的重视,并对其继续进行论证而推进其发展。换言之,历史上“大陆漂移”的概念是由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还是由地球物理学界的资深专家提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概念能否得到科学界的认同与发展。并且,正如大陆漂移学说最后的理解与魏格纳最初的理解大相径庭②,宽窄哲学最后的理解,也可能会与初创者的意蕴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与宽窄哲学的“合理性”。这里的“合理性”,狭义上讲,是有某个理论在进行支撑;广义上讲,也就是具有合规律性与合法性等。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都是建立在揭示某种规律基础上的,而揭示规律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将其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系列演讲集结命名为《地方性知识:从比较的观点看事实和法律》,出版了一部阐释人类学的论文集。从其标题中可以看出,“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是指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民俗等文化。地方性知识概念一经提出,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成为各种后现代主义对抗“全球化”“科学化”“统一化”“西方化”的有力工具[6]。


  劳斯(JosephRorse)是美国新生代科学哲学家,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科学实践哲学”。通常认为,科学实践哲学就是要确立以下基本观点:一切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在本性上是地方性的,因为“一切科学家的实践活动都是局部的、情境化的,是在特定的实验室内或者特定的探究场合的,从任何特定场合和具体情境中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地方性的,走向所谓的普遍性是科学家转译的结果”[7]①。


  论及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对认识与理解宽窄哲学研究有以下启示:第一,正如我们在明确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爱因斯坦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论断及其“概念创造方法论”之后,就不应该对“宽窄哲学的提法最初源于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不是出自于哲学的殿堂”有所轻谩和诟病;在明确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后,也就不应该再对“宽窄哲学出自地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有所轻谩和诟病。第二,按照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的传播并不是靠着知识的标准化就能够实现,必须要与社会的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理论,获取真理是一回事;把理论扩散开来,使之在更广宽的社会中成为有效的知识,进而使理论揭示的真理确立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换言之,真理的确立与传播,不是简单地靠真理自身与掌握真理的人就可以确立与传播开来,尽管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成为好酒还要会吆喝。理论传播与扩散,与社会的需要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中国,当代科学技术源自西方,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一个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当代的科学技术是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这种“地方性知识”扩散的结果②。


  三、宽窄诗意与类比联想


  宽窄是人对事物空间现象的直接描述,也是人对具体空间的一种直接感受,它与平面空间的“尺度”相联系。当我们提及“尺度”,立即就会想到数字,并且将尺度和数字相统一;借助于已知的东西(即标尺和尺码),一个被检测物体的“宽窄”(尺度)就被量化,成为可知的。而当我们说“不论世上的路有多窄,唯有心宽的人能通过”[8],这里的“宽窄”就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看到和触摸的物体的外部形状和范围的物理空间,而是精神意识中的空间,即认知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空间和文化空间。但是,宽窄真实的“空间性的再现”只能是物质的广延本身,即建筑、设施、道路本身作为表象、符号(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他的表象都不具有这种空间性的再现能力。宽窄缘何由物理学进入形而上学,闪耀起辩证哲学的光辉,这是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2019年7月13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西南大学曹廷华教授的文章《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笔者认为,这篇文章道出了宽窄哲学前期研究使“宽窄”由物理学进入形而上学的奥秘。“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一语,可以成为对宽窄哲学前期研究成果的最好概括。所谓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①。一如曹廷华所言,宽窄形式美感要能生发诗意,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那就是宽窄的空间中必须有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由此,宽窄会激发人们对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并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体验性人生感悟[9]——宽窄哲学前期研究成果正是这样的“诗意联想”“类比联想”的产物。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宽窄模糊论等“宽窄诸论”,是把宽窄概念与现代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成果相联系,运用的是“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而《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的前言与正文,除了“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的运用外,更多的是“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体验性人生感悟”,这从前言与各章的标题就清楚可见。在这些章节的字里行间,“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的体验性人生感悟,极大地丰富了宽窄及其关联性状态所可能展现的诗意,让诗意的宽窄远远地超越了宽窄的诗意。因为在这样的层面上,宽窄的诗意已经转化为人生的诗意,诗意的宽窄也升华为诗意的人生”[10]。


  类比联想,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形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是以思维中的形象及其活动为依托的,涉及对表象的分解、选择、组合等加工制作活动,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有广泛运用。类比联想是从一类特殊对象的知识过渡到另一类特殊对象的知识的形象思维方法。例如,人们用暴风雨比喻革命,用毒蛇比喻恶人,就是运用了类比联想的方法。类比联想反映的是事物的相似性。相似有质似与形似。所以,有些类比联想在事物之间性质关系上展开的,有些在事物之间形态关系上展开的。所谓质似,指的事物在性质上的相似。例如,由恶人而想到毒蛇,这种类比联想就是取其质同。尽管形态极不相似,但其恶毒的本质是相似的。从恶人到毒蛇的联想,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恶人的凶残、歹毒的本质,在思维中形成了一幅非常深刻的关于恶人的形象。所谓形似,指的是事物在形态上的相似。例如,由万山红遍的杜鹃花而联想到燎原的烈火,由绚丽的朝阳联想到殷红的鲜血,都是形态上的类比联想。


  类比联想不是逻辑推理的方法,而是一种猜测的方法。宽窄哲学的论述不能停留于类比联想阶段,因为哲学论证首先要遵从充足理由原则,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②。充足理由原则包含两个基本逻辑要求:一是理由必须真实,论证者必须断定所提出的理由即论据是真实的;二是理由与推断之间有必然联系。哲学论证的结论必须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从它的前提中必然地引伸出来的,因而“燕山雪花大如席”是类比联想的产物,而不是哲学论证的产物。


  四、宽窄哲学与辩证法


  宽窄哲学研究的前期成果明确了“宽窄”是关系范畴,“宽窄说”是辩证矛盾学说。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辩证矛盾是关系范畴的黑格尔曾写道:“上与下、左与右、父与子等等以至无穷最琐屑的例子,全都在一个事物里包含着对立。上是那个不是下的东西;上之被规定为只是这个而不是下,并且只是在有了一个下的情况下才有的,反过来也是如此;在每一个规定中就包含着它的对立面。”[11]他还说:“在对比规定中……矛盾就会直接暴露出来。”[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这种思想,认为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具有的那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然而,波普尔在《辩证法是什么》(1938年)一文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激烈的批判③。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非辩证法运动在现代哲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吉林大学贺来教授写道:“我们应该克服一种简单化的态度,即认为分析哲学对辩证法的诘难和批判纯属无中生有,甚至认为它是资产阶级哲学家对辩证法毫无根据的诬蔑和谩骂……分析哲学对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理论背景的,它是与辩证法理论的历史状态内在相关的……那就是:由于在历史上,辩证法长期处于‘无根’状态,人们长期以知性化和实体化的方式理解辩证法,致使辩证法呈现出一幅扭曲的形象。”[13]孙正聿教授也曾写道:“当我们毫无例外地把一些问题简化为‘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的时候,当我们论证一些问题空洞地强调‘作用’与‘反作用’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联想到恩格斯所批评的‘官方的黑格尔派’?我们是否警惕自己把‘辩证法’变成了‘变戏法’?”[14]①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不少学者致力于辩证法的重建工作,力图构筑辩证法的坚实根基。在此背景下,我们述说宽窄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时,也就必须说明宽窄哲学属于什么性质的辩证法。


  五、构建宽窄哲学的“三步走”


  在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上,笔者提出,构建“宽窄哲学”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收集材料,表达思想,抒发理论愿景;第二步是整理材料,论述思想,批判理论愿景;第三步才是脚踏实地地构建理论。《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的出版,标志着第一步已经完成。在以收集材料为主体的第一阶段,通过普遍联系的辩证眼光,认识和阐述“宽窄无所不包”,“宽窄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是其目标和任务;思辨性构想与发散性思维、“畅想—联系”的文化研究是必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及其特点,可以与古希腊阶段的朴素辩证法相比拟。


  以整理材料为主体的第二阶段,需要厘清宽窄哲学范畴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关系,厘清其与西方哲学范畴尤其是近现代、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的关系,厘清其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关系;并且要给宽窄哲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划界,揭示宽窄哲学的本质;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三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二阶段上,哲学的规范化研究及其批判性思维是必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从一般性的联想进步到规范的学理性论述。


  因此,当前宽窄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宽窄”缘何由“物理学”进入“形而上学”,闪耀着“辩证哲学”的光辉?宽窄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辩证哲学?它对于当代哲学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笔者的研究将阐明:构建宽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的客观需要,宽窄哲学研究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空间哲学”。因此,宽窄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直接关联,是实践唯物主义领域中的“部门哲学”与“问题哲学”。笔者赞同杨耕所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三个不同称谓[15]。因此,宽窄哲学既是实践唯物主义领域中的“部门哲学”与“问题哲学”,又是辩证唯物主义领域中的“部门哲学”与“问题哲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的“部门哲学”与“问题哲学”。我们还将阐明:宽窄哲学是人生实践的辩证哲学、人工自然的辩证哲学,也是当代人类的实践哲学、当代中国人民的幸福哲学。


  [作者简介]文兴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7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