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哲学思想,大宗师的哲学心得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2-13 02:43:49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36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大宗师》的哲学思想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中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是《大宗师》《齐物论》《逍遥游》等。庄子的作品想象奇特,语言瑰丽,文章汪洋恣肆,思想渊博深厚,有如墨山水画,飘逸洒脱,更如香醇的浓茶,值得细细品味和解读。纵观庄子哲学思想,里面充满了畅快淋漓的批判,潇洒达观的处世之方,顺其自然的和谐之道,使人赞叹和向往。本文通过解读内篇《大宗师》,来体悟万物之宗的“道”,追求“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入道境界,感受庄子“等死生”的旷达与幽默。
  一、万物之宗的“道”
  其一,道之无所待。本篇首段分天分人,正由知天知人谈及知之盛,忽地反弹琵琶,跳出一句“虽然,有患”,惊醒梦中人。“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知的获取必须“有所待”,无论大知小知,知天知人,都会有不能把握的一面。那么进一步推理“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更深入地提问“何谓真人”“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这也若此”由此引出了万物之宗——道。所以“道”必然没有“知”的缺陷,它必然是无所待。它的存在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而是作为“存在”根据的纯存在,因此它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这种纯存在即是老子所讲的“无”。也正是由于道的“无所待”使它成为宇宙的本源,万事万物的主宰,人类的大宗师。
  其二,道之化身——真人。本篇引出真正的体道者、大道的化身真人以后,就用排比的句法,历数真人的形象、特征和所达到的境界。从“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到“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就看到一位不问世事,一切顺其自然,逍遥自在的世外高人。他把一切都看的很淡,不会被任何事所牵绊,因为他体悟到了万物之宗的道,把握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了。什么是是非非、生生死死,全部都“道通为一”,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区别,所以他不会为任何事情而左右,不会被任何情感而羁绊,无忧无虑地神游于天地之间。当真人处于混同境界时,则与天道自然同游;当他混迹于芸芸众生之中时,则与世人为同类。这正是体现了庄子“天与人不相胜”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其三,道之不可受。在庄子看来,“道”不可道,可道而非常道。本篇通过南伯子葵与得道者女偊的对话,说明了道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南伯子葵还是局限于求知的阶段,以为女偊可以把道像知识一样传授给自己,即使女偊告诉他得道的过程,要“外天下”把天下都置之脑后,再“外物”把人事置之度外,进而“外生死”不在乎生死,把心灵从凡尘世事中解脱出来,平静淡定没有任何杂念,真正的大彻大悟时,也就做到了“朝彻”而后就能洞见到独立而不改的道,这样也就能进入不死不生的永恒境地,也就是庄子所谓的“撄宁”,但是他还是对女偊步步逼问。最后女偊无计可施,只好用“副墨之子”、“络诵之孙”来敷衍他,诣在说明道不可道,闻无可闻。其实道只能是靠自己的体悟,而不能被任何人一字一句地传授的。庄子又通过颜回与仲尼的对话说明了悟道的过程,颜回一直从忘仁义、忘礼仪,最后达到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心与道冥的境界。
  二、“相忘于江湖”的入道境界
  《大宗师》中有一条成语极为著名:相濡以沫。它是用来赞美在危难关头仍然不离不弃的患难之交。但庄子当时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他更加赞赏“相忘于江湖”的入道境界。与其等到成为涸泽之鱼,不如平时自由自在地各自生活,逍遥快活,两两相忘。“相忘”庄子是让我们放下各种情感,不要被情感所羁绊,要学会逍遥乐观豁达,不要自寻烦恼。“江湖”象征着本真的生命世界或自然和谐的入道境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有句台词:“月亮明亮的时候,我们就瞧不见那烛光。”的确,如果人类仍处在浑沌蒙昧的伊甸园,快乐和善只是理所应当,根本就无需任何拯救命运的方舟。当我们拥有了各种情感,顾虑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明白了是是非非,矛盾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开始追求完美时,各种无可奈何就接踵而至。
  庄子找到了出路,明白了只有大道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真正场所。“藏大小有宜,犹有所遁”,只有“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个体生命是那么的孤独、脆弱、不堪一击,我们要保全自己就应该顺应万物普遍的至理,放下自我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归融于无限的大道之中。如果我们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今一犯人之形”便大呼“人耳!人耳!”就会像那块一定要做莫邪宝剑的金属一样成为不祥之物。任何事物,太过于放在心上,反而会把握不定。人类已经自私了很长时间了,为了财富我们可以滥砍树木,为了美食我们可以滥杀动物,为了享乐我们可以破坏环境。到现在我们意识到了环境严重污染,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危害,才呼吁要退耕还田、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已经点破这一天机,规劝我们不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存在看成“意义的核心”而与万物对立起来,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统一于无限的大道,我们应该一切因顺自然,同化于万物的根源和一切变化所依赖的大道。
  三、“等生死”的豁达情怀
  在庄子看来“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死像日夜交替一样都是自然规律,是我们不能过分强求的事情。如果人留恋生命而畏惧死亡,必然会带来精神痛苦,遭受“遁天之刑”。所以我们要看破生死,一切顺其自然,从人生困束中解脱出来,也就是庄子所谓的“悬解”。面对亲人的离去,庄子不是痛苦悲伤而不能自拔,或是隆重地操办丧事,他选择了临尸而歌,坦然地面对生死。但是很多时候,这论文联盟http://些不为俗念所累的得道者,却往往接受世人异样的眼观。他们的言行在众人中显得如此突兀、不可理解,就好像总是“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对于庄子这样的才子,我们不可以妄自评论他,也许他极端地行为正是要引起我们的关注,真正地走进他的世界了解他的人生哲学。
  本篇中庄子刻画的孟子反、子琴张在朋友死时临尸而歌,这并不代表他是无情的,因为庄子对死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庄子眼中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他抚慰了我们对待死亡的恐惧。“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他歌颂了大地母亲给我们赐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从一开始的恍恍惚惚慢慢有了元气,然后让这一点点元气拥有了形体,我们就开始了这忙忙碌碌的一生,又用衰老让我们安逸,最后结束了一切困扰、烦忧和苦难回归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所以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拒绝死亡,要勇敢乐观地面对,因为它并不可怕,它是大地母亲为我们安排的,让我们从纷杂的世界解脱出来回归到本真状态。庄子这种视死如归的心态使他拥有了笑对生死的情怀,人生如梦的心境让他拥有了洞察生死的感悟。
  庄子不会悦生恶死,但他也绝不会轻生。“父母于子,东西南北,惟命是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我们坦然接受死亡就像是儿女对父母惟命是从一样听从大地母亲的安排,在没有安排我们死亡时,我们绝不能自寻短见。就像庄子在描写老聃死时,“适来,夫子时也;适去,父子顺也。”正当该他来时,老聃应运而生;正当该他去时,老聃顺势而死。所以在“大载”没有“息我以死”之前,说明我们还有生的人生价值,就绝对不能够轻生,而且轻生也是没有听从大地母亲的安排,这样是不可取的。既然“大载”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生死,我们就只需欣然接受了,生生死死本是相依附而存在的,花落与“叶青青”互相更替才有了春天的绚丽多彩。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这是庄子描写得道者子舆面对死亡时的乐观心态。在庄子自己面对死亡时也同样是如此,他要求弟子不要为他准备棺材,因为天地就是他的棺材,而弟子说怕这样怕他的尸体会被鸟雀叼食,庄子幽默地说要是把他用棺材埋于地下会被蚂蚁咬噬,弟子们不让鸟雀叼食而让蚂蚁咬噬,岂不是很偏心。他面对生死表现地如此坦然淡定,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慰藉了我们受伤的心灵,抚慰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总而言之,庄子在《大宗师》中为我们呈现了他所向往的人生目标,他一生努力追求万物之宗的道,努力探索回归大道的途径,渴望人类摆脱一切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回到自己的本真世界。他的言行是毫无顾忌的,他要找回人类被压抑的自由天性和人格力量,寻求生命的本质意义。从庄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懂得其实多情并没有错,但我们如果可以放下一些东西,活得单纯一些,生活会更加美好。相信庄子的思想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这样一杯凉茶来净化心灵,它会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载民族文化的史册。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