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衍生出了诸如网络新闻评论这样的社会文化,而伴随这种文化产生的是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传统伦理道德意识的基础上萌生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意识,比如言论自由、平等与知情权、话语权等等。由此也在网络世界形成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体系。就网络新闻评论这一领域而言,由于获取的资源和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言论的纷繁多样。而这些言论中又往往会涉及到道德倾向问题,出现道德滑坡现象’诱发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偏离,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一、网络新闻评论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新闻评论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是最具有互联网特征的首推网民的交互性评论,是最为广泛的一种交互形式。网络新闻评论满足了网民的两大基本需求,即“交流性”和“参与性”。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公共平台,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大量的意见和观点。同时,网民可以自由地参与网络讨论和评述,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观点的同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这种“自由”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道德伦理问题。
1.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力削弱。
道德约束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自律,一方面是道德他律。道德自律(auronomy)-词源于古希腊语aur,os(自已的)和nomos(规律、法律),其直意就是人自身之内的规律、法律,即人自身之内的行为准则。[1]康德将道德自律定义为不受外界环境的约束’不为快乐、幸福和欲望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行动的伦理原则。道德自律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康德提出并强调人的“意志自律”时正是基于对人的道德自觉性的充分认识。康德认为,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意志自律”’即人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为自己立法:将自己的行为由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和自觉,从而获得自由和尊严。道德自律表现为行为本身的内在意志约束。而道德他律(heterono-my)-词源于古希腊语heteros(其他的)和nomos(规律、法律),其直意就是人自身之外的规律、法律,即人自身之外的行为准则。道德他律由此引申为人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外在源泉性,表明人的道德自由和道德自我决定(选择)的能力是受制于外力的。⑴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各个角落。网络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信息、宽阔的视野以及更多的言论自由。在网络新闻评论中,人们处于一种陌生人社会中,而建立在熟人社会中的传统伦理道德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约束力。首先是道德自律方面,网络新闻评论最为基本的功能是自由言论,而自由言论既广开了言路,为人们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丰富了信息,为人们了解事情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但是一些人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束缚,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根据朱银端教授2003年在“关于高校网络伦理道德现状”调查中显示:31.4%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网络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37.4%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24.9%的人认为“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推进,这一情况比2003年更为严重,这样就是道德自律约束力的下降。其次是道德他律方面,在网络世界中,道德无法像现实生活中一样,通过社会的舆论和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对网民实现约束,虽然网络上也存在舆论的力量,但是在这个陌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存在差异的,但是人们所发表的言论却是真实、平等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而网络新闻评论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匿名性,在网络上的谴责和规劝并不会对实际生活中的个体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因此网络舆论对网民的道德约束力也就十分有限了。
“出口成脏”“口水战”“网络诈骗”等不良现象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屡见不鲜’在对待热点话题、焦点人物时’非理性的言论,不良的价值引导,对社会和个人都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一些人甚至通过抹黑道德模范,恶意攻击先锋代表性人物来博取关注,最为典型的是对名人贴吧进行恶意攻击以及对个体展开“人肉搜索”,肆意公开个人隐私。而这些都是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力下降的真实表现。
2.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不强。
在网络新闻评论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普通网民评论,专家评论代表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意见,编辑评论则主要是网络媒体的导向,而普通网民则代表的是作为普通大众的看法。而作为道德主体,这三个群体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在网络新闻评论中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普遍不强,道德责任感不重。
首先是“公知人物”的恶劣影响。“公知”本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精确的定义是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而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公共知识分子”发生了严重的异化,一些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有目的性地引导舆论或是不负责任地自以为是地发表不成熟的比盘言论。“公知”就演变成了一种讽刺意味的称谓。所谓的“公知”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发出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论或评论,甚至转变为恶语相加,不断打破道德底线,误导普通网民的价值取向。比如方舟子与崔永元因转基因事件而引起的言语攻击。除此之外,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微博中的“网络大V”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肆意地发表极端言论,迷惑大众,错误地引导普通网民,破坏网络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其次是“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以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的专职或兼职人员。网络水军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网发展的环境下,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表现出较强的舆论导向和教育意义。但是在网络空间不规范的情况下,一旦引起错误的舆论导向和价值标准,便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网络受众受到不良影响。当一些网络事件产生之后,大量“水军”涌出进行网络新闻评论,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不计后果地对事件进行恶意造势,极大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打破了网络评论伦理道德的底线。严重者甚至会弓I发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道德主体是道德行为的执行者,当道德主体普遍存在着道德意识不强时,伦理道德的作用就无法发挥,这就是造成当前网络新闻评论中各种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的根本性原因,也是网络新闻评论中重要道德事件发生的缘由。
3.网络伦理道德机制的不完善。
网络新闻评论是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世界,传统的伦理道德在这个世界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适用于这个环境的伦理道德机制又尚未建成,人们的网络伦理意识还没有形成。于此同时相关的网络法律也不够完善,网络监管和流通体制也不尽完备,这就导致了网路信息鱼目混珠,增加了网民分辨是非的难度。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换的不断频繁,网络新闻评论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而网络受体往往盲目于感官的刺激,常常表现出对原始欲望的追求,而缺乏了理论层面的理性分析和道德评判。
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网络伦理道德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伦理体系的不完善,缺乏一个是非标准,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每天都面临着纷繁的信息和网络评论,而这些信息和评论的真伪性却无法确定,从而就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困惑。事实上,网络并不与现实脱节,现实中的伦理道德同样适用于网络中,但是网络世界毕竟与现实世界有所区别,其环境更为特殊,很多伦理道德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推行,却无法在网络世界中运用,这就是网络伦理道德机制不完善的另一个方面,即网络监管体制的不完善。网络监管包括三个全体的监管,一是政府机构,网络中心本应该对网络实施监控,对不良信息进行处理和澄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却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和谐。虽然能够对敏感词汇进行和谐,但是却不影响网民通过同音字等其他方式来表述。二是新闻媒体,作为网络新闻评论的主导者,其风向标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监管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网络媒体为了所谓的“头条”,不惜通过挖内幕,爆隐私,曲解事实等一系列方式夸大或是扭曲事实,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监管的职能,连自身的基本义务都没有实现。三是普通网民,作为网络新闻评论者’每个人都有监管的责任,可以对非法的、违背伦理道德的言论进行举报,但是却往往忽视自身的职责,演变成虚假信息的传播者,成为了破坏伦理道德的帮凶。
二、网络新闻评论中出现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因果律认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新闻评论中所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并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
1.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中国历经了百年屈辱史,才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战争不仅摧毁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同时也严重地打击了中国的文化,以及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中国传统伦理大的体系。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宗族血缘为纽带,以国家规范为保障,维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但是随着列强的侵人,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同时,爱国志士在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时用力过猛,将传统伦理道德视为吃人的礼教,对其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也让原有的道德信仰开始不断地迷失,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中的许多理念在实际生活中依旧发挥着影响力,而另一方面,人们在精神世界里又对这种伦理道德存在着质疑。虽然传统道德的根基至今依然存在,但是其约束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网络新闻评论是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其自由参与性更强,人们在这个平台中更能展示自我和畅所欲言。长期受传统伦理道德压抑的欲望就无法抑制,甚至走向极端。仅仅靠网民自身的道德自律,已然无法维系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伦理道德体系。
2.中国的现实状况的影响。
中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目标,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现实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逐渐明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显露。另一方面是文化发展的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没有实现同步,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基础已然发生了变化,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社会意识等还没有跟上步伐,通俗而言就是物质食粮满足了,而精神食粮还没有满足供给。精神世界的空虚,信仰的缺失,人们的道德意识不断削弱。尤其是拜金主义给陷人思想迷茫的人们造成了恶劣影响。网络新闻评论中,各种思潮涌动,不仅混淆视听,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各种脱离道德规范的言语和虚假的信息破坏了网络环境,也误导了人们的价值观。使人产生一种错觉--网络世界不需要讲道德,极端的言论也会影响人们的现实情绪,从而带来更为恶劣的影响。
3.来自西方世界的影响。
互联网属于舶来品,在技术传人的同时,其附加的文化价值也流人了国内。一方面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植人,网络新闻评论作为一个交流平台,是资本主义文化蔓延最为严重的一个区域,这给本身思想就混乱的中国网民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困惑。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网民以及所谓的专家仅仅看到了西方当前的比中国好的方面,简单地认为西方就是比中国好,中国的各种机制都存在问题,进而展开各种不理性的言论,粗暴地成为抨击中国政治、中国体制、中国文化的极端分子。这就给本身就身处困境的网络伦理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挑战,不仅不利于传统伦理道德发挥功效,也不利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伦理体系。
事实上,网络新闻评论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是中国现实伦理道德问题的集中体现和延伸。很多在现实中基于舆论和环境压力的人们,无法或是不敢表达的观点都被放在了网络新闻评论这一平台上。甚至有时演变为一种无厘头的控诉,即网络语言“吐槽”,仅仅是为了言说而言说,毫无目的,毫无理由,也不顾及后果和影响。由此,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网络新闻评论中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盲目地加人批评,也就成为了伦理问题的一部分。
三、网络新闻评论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之策
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发生已然是事实,问题的解决则是关键。网络新闻评论虽然是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但是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人际交往的延伸,是社会的网络化’这也就必然要求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弘扬传统文化,重塑伦理道德社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了五千年历史的洗涤,形成了兼容并包性的文化特质。从尧舜到周礼,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佛教的传人到道教的兴起,中国从来不缺少文化,更不缺少伦理道德。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充分吸纳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套“家--国--天下”。《礼记?大学》篇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修身”被认为是最为基本的,也是首先需要做到的。所谓“修身”即是提高个人的素质,而在儒家看来,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最为重要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人最基本的追求。传统的伦理道德在某些方面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比如守孝三年,这的确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孝本身并没有失去价值,依旧是我们需要遵循和维护的伦理道德规范。
随着社会的变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伦理道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也需要调整传统伦理道德的践行方式,赋予其现代化的内涵,即实现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使其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网络新闻评论是一个新兴的人际交流平台,并没有脱离人而存在,因此,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依旧具有约束道德主体的作用。在网络平台中弘扬传统文化,重塑传统伦理道德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将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延伸至网络平台,培育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加强网络道德主体的道德自觉性,营造良好的伦理道德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中推广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实现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的良好结合,实现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体化,统一化。
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化的伦理道德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总指导,时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网民的行为,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网民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给网民提供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求网民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构建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的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和本土性,对于引导网民的伦理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与世界观和人生观密不可分。其核心是对人生目的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和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它可以是肯定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消极的。它涵括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苦乐观、幸福观、美丑观、生死观、友谊观、爱情观、自由观等等。一定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提供动力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聚散功能和调节功能。一个人不能没有价值观,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没有带有普遍适用性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理想和信念教育是价值观的核心。在网民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当前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有利于培育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健全网络伦理道德机制。
构建现代化的伦理道德体系,实现现实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与网络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体化和统一化,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在思想上的混乱,为社会伦理道德树立标准,一方面有利于伦理道德纠纷的解决,道德纠纷的产生是基于道德的混乱和道德标准的不一致,现代化的伦理道德体系确立之后就解决了道德混乱与道德标准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网民的伦理道德素养的培育和网络的伦理道德的践行。确立了现代化的伦理道德体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而网民在实践生活中也有了践行的准则和指导。
3.提高网民的伦理道德素质,培育健全的伦理道德意识。
康德认为道德本质上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道德不能从人的本质以外的原因中去寻找,而必须在人自身中去寻找,这样才能找到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才有可能承认理性存在者作为目的本身的价值而突出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本质。因此,从网民自身人手,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是解决当前网络新闻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十分关键。康德认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立足于网民自身,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
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的道德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普通网民,针对不同的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影响力不同,对其的要求也不同。首先是专家学者类,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的言论影响很大,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因此,这一类的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伦理.32?修养必须十分注重,除了其自身需要加强伦理道德的学习和培育,政府、学校等也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道德伦理教化,使其成为才人的同时成为贤人,即使不能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所要求的“君子”,至少应当是明是非,知礼数的正人,清楚了解自己的言论会产生的后果,敢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是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新闻媒体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意识,因此,其自身应当秉承伦理道德的理念,弘扬和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新闻和消息,而非为了博关注而违背伦理道德的要求。网络伦理道德的传播和普及需要网络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新闻媒体自身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担负起文化与道德思想传播的责任。最后,普通的网民,作为网络新闻评论的参与者,应当以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要求自己,培育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很好地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不盲从,不跟风,杜绝过激言论,不将自己的负能量释放到网络平台。
4.健全网络伦理道德的监察机制,为伦理道德的践行保驾护航。
道德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仅靠道德自律无法完全实现道德,道德他律是必然的补充和完善。健全网络伦理道德的监察机制不仅可以加强道德的实现效率,也可以及时发现道德问题,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防止问题的发酵和延展,缩小其影响的范围。伦理道德的践行单靠网民的自觉性是难以实现的,健全的网络伦理道德监察机制可以起到引导、限制和警告等作用,促使网民更加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传统的伦理道德之所以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作用,不仅归功于道德主体对其的认可’更是因为舆论和社会监察制度的作用。比如妇女不守节,按照伦理道德规范就应该被浸猪笼,而当地的族长或是地方长官就可以裁定,无须通过法律,因此妇女除了自己需要洁身自好,还受到社会大众的监督。这实质上就是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统一。健全网络伦理道德的监察机制防范了那些自身缺乏道德自律或是道德自律性比较差的人触犯伦理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的构建需要以网络伦理为根基’网络新闻评论的健康运行也需要网络伦理的“紧箍咒”效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伦理建设是一个长久的、与时俱进的体制模式。它需要有全民参与、人人负责的态度。对于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而言,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对自己言行负责,对个人伦理素质负责。在网络伦理体制构建的过程中,更应积极发挥人性善的一面,摒弃人性恶的一面。
季轩民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