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研究严重滞后于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发展进程。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频率较高的群体,网络已成为其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越来越多生活学习需要通过网络方式来完成。因此,积极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成为高校德育一项紧迫性时代课题。
一、诉求:网络模式
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不仅是高校德育改革创新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网络生存的社会事实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在其成长环境中网络正日益占据更大的空间。“无网不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存方式的真实写照: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QQ上、购物都在淘宝上。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29岁的网民占30.2%,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二)网络生存的危机形成
网络不仅给当代大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发展带来巨大提升,也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众多挑战。其一,弱化。理想信念的树立需要主体的积极主观能动性,但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与更少的约束,在较少他律机制的网络环境中,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虚拟世界而迷失自我,过分地依赖网络生存方式会使学生思维与生存能力面临退化的危险。其二,淡化。网络内容的丰富与广泛为大学生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海量与多元的网络信息很难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往往是忙于被动地接受与盲目跟崇,很少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多样性选择中容易迷失理想信念方向,放任自流。其三,虚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在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交往互动,过度依赖网络生存方式,很有可能认为理想信念是统治阶级出于需要编造出来蒙骗他们的玄学,导致部分学生认同性危机的爆发与虚无主义的泛滥,怀疑理想信念教育的一切。其四,俗化。目前网络社会呈现鲜明的世俗化趋势,例如网络购物的物欲横流、网上宣传的利润至上、网络休闲的享乐主义成为网络竞相追逐的目标。“在放逐精神、削平价值、远离崇高的世俗化背景下,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然面临严峻挑战。”其五,焦化。大学生长期依赖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导虚拟与现实生活的混乱与错位,易将网络虚拟梦幻搬进现实生活,理想信念在两种空间中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焦灼,造成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新媒体给广大青年带来的这种满足感和个人优越意识,可能造成他们深深沉溺于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虚拟化空间,而时常混淆了现实中的自我和虚拟中的自我。”
(三)网络生存的命题提出
网络困境呼唤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创新这一全新的时代命题,网络时代如何借助网络这一介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焦点。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称“中央16号文件”)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积极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建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所谓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
二、原则:主体间性
所谓主体间性,即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与调节性。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强调由主客二分的单极主体性转向交互双向的主体间性,以双方共同体为存在方式,以平等对话为活动形式,以达成共识为调控原则,以实现共同提高为价值目标。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将师生均看成是教育的主体,而教育介质则居于客体位置,形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资源、环境、方法等)——主体(受教育者)的模式。
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与网络互动特点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取得实效性预设出足够的空间。其一,平等性。主体间性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倡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去中心化”作为网络特点之一,促进主体平等观念的生成,这种去中心化交往真正体现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要求,在网络中既没有领导也没有下属,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敞开与接纳、倾听与诉说。其二,彻底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师生交往以虚拟的身份进行,消除了因主体身份差异而引发的各种顾忌,避免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带来的尴尬,突出一种安全感与去防御性,可以把现实中不敢讲或不愿讲的想法表达出来。其三,有效性。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与共融性,转变传统以说教为主的灌输方式,以互动为主的交互式教育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融于有效信息之中,寓教于乐,在交互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展现立体的图、文、声、像并茂效果,还带来更加便捷的交流手段,例如BBS、QICQ、BLOG、E-mail等。“互联网媒介具有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特征,同时又具有传播方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化形态的多元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等传播特征。”其四,双赢性。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主体间性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共同提高。在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知识更新与信息传播之快,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灵感,进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才能持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水平。
三、视野:开放性
网络的开放性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多样的沟通方式,建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必须秉持一种开放性视野。
(一)信息的共享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强调教育介质居于客体位置,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为理想信念教育介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环境,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教育主体间的共同客体,网络是实现客体资源丰富的有效载体,通过这种介质的丰富有效连接主体之间的交流,双方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与意见,在互动与共享中吸收与释放信息。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摒弃那些过时陈旧的知识,吸收新的内容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性,这样教育者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还可以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贴身服务;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开放性获取了丰富知识与信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与优化知识结构,缩短自己与教育者在知识层面的距离,打破了教育者对理想信念知识的垄断与权威,消除交流的障碍,使互动持续稳定地发挥。
(二)主体的多样
网络超容量与超时空的特点,扩展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范围。即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是多个个人主体内在相关性,这就扩大了互动交往范围,参与主体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其一,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主体间通过信息传递与共享,对每个人来说,其信息不因他人的分享而减少,这种不受时空地域限制,通过一定身份确认就可以上线交流、教学在线、微博浏览等形式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其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理想信念教育也要发挥学生网络领袖与骨干精英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先锋模范与二传手作用,建够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典型树立机制,让学生加入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队伍,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与带动教育,这样既可以将内化的理想信念通过传帮带形式影响其他同学,又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于教育者。其三,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事业,教育者之间也需交流心得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经验推广。由于时空限制,教育者之间常态化的现实面对面交流基本不太可能,网络为其提供可能。例如浙江省委宣传部理论处面向全省高校思政教师开通专门QQ群,开展价值观讨论与高校德育大交流。
(三)方式的多兀
网络模式为理想信念教育点群互动与点点互动提供了方便。一方面,涉及公开性话题。作为一种普适教育,可在虚拟网上进行发布,需要大家共同谈论,允许提出质疑与争论,营造民主氛围,通过思想的碰撞形成一种共同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涉及私密性话题。涉及个人私密话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果不想让第三人知晓,可以在网上邀请对方到指定聊天室进行单线交流,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形式相互发送,消除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尴尬与顾虑。
四、功能:整合性
零散性是网络的一大特征,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整合功能。即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统一整体。
(一)原则整合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与网页。因此,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建构要把握原则的整合。一方面,突出原则的协调。第一,思想性。要把思想性放在首位,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94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第二,知识性。把知识性作为基本架构,理想信念教育涉及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的统筹。第三,趣味性。把趣味性作为切入点。既让学生有愉悦的情绪体验又能引起深刻的价值思索。第四,服务性。把服务性作为价值目标,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与精神境界。另一方面,防范泛娱乐化的倾向。娱乐化是网络互动的典型特征,通过网络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引发的精神疲劳。但网络真正演变成教育手段时,不能忽视泛娱乐化趋向,即当一种复杂技术平台过于严格要求参与者时,必然降低其参与的热情,于是只能从参与方式与规则上降低难度,于是现有教育似乎情不自禁地进行娱乐化改良,使学生首先获得的是娱乐,其次才有可能是教育,不免存在喧宾夺主的意味。
(二)内容的整合
上述提到当代网络社会呈现鲜明的世俗化趋势,这种世俗化在理想信念内容上表现为,谈论个人理想信念多了,社会理想信念少了。一般来说理想信念可划分为政治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和生活理想信念。前者是社会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与核心内容,这样理想信念的层次可分为社会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中央16号文件”对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进行了统筹兼顾——把社会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既要注重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又要重视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层支撑。一方面,要用社会理想信念来整合引导个人理想信念,用个人理想信念来滋养支撑社会理想信念,强调社会理想信念的回归与个人理想信念的融合,在回归社会理想信念中整合个人理想信念,在引导个人理想信念中提升社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防范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层次的命题误区:理想信念教育等于社会或者个人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层次上的简约逻辑。“用宏观高层的社会理想信念教育或是微观基层的个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研究与分析对象,从而得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部结论。
(三)结构的整合
理想信念教育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与均衡发展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知”,即认识,是人们对理想信念的原则、规范的理解。“情”,即情感,是理解理想信念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信,即信念,是人们对理想信念原则与规范的内心态度。“意”,即意志,树立或巩固某种理想信念需克服困难与障碍的毅力。“行”,即行为,理想信念的践行。理想信念教育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与均衡发展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防范用认知本位代替情感本位。即单纯从认知层面出发来选择教育内容,采用满堂灌输形式,使理想信念教育沦为只有认识,缺乏情感;只有知识,缺乏信仰。作为知、情、信、意、行有机统一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乎情、合乎愿的情感本位,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突出其情感本位教育,借助情感体验转化为内在修养,否则会导致学生动力系统的沉睡。
五、策略:协调性
面对网络发展新形势,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建构也要与时倶进,积极调适网络模式的内外紧张关系。
(―)空间的协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空间格局,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与网络的四位一体式教育体系,形成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教育的主旋律,网络教育的主动权。网络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生存空间,从空间角度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以开放的精神与主动的姿态,大力拓展网络教育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与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理想信念的网络舆论宣传,使网络成为展示与宣传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密切注意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形式的协调
网络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要重视显性课堂网络教育,也要兼顾隐性校园网络教育,做到显隐结合与双管齐下。一方面,显性的课堂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注重课堂教育手段的灵活多样,注重集图、文、声、像并茂的形象生动,创设逼真的教育环境,通过网络情境、事件与人物等典型案例的选择及讨论,在形式上预设一种情境假设,通过特定方式引导,向学生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课堂网络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隐性的校园网络建设。与显性的课堂教育相比,隐性的校园网络建设注重发挥其渗透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无形的校园网络文化熏陶中将其所倡导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三)方式的协调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灌输方式几乎存在一边倒式批判的倾向,认为传统灌输方式已经过时,应积极转向互动方式。如何在网络模式中兼顾互动与灌输,成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关注的焦点,其中最为紧迫的就是审视网络背景下灌输的时代价值,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重温列宁在1901—1902年所写的《怎么办?》所强调的“灌输原则”,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建构有着的深远意义。正如马克思指出: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5]。但当今时代灌输的方式方法已发生深刻变化。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思想吸纳器,而是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辨认的学习主体。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灌输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能现炒现卖,要用自己所理解的生动感受与内心体验传达给学生,灌输需要二次加工。再次,要选择合适介体,灌输必须以生活世界为中介,其赋予理想信念教育的动力又赋予其意义。
六、路径:多样性
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就是要通过网络途径将理想信念教育延伸到各个角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覆盖。
(一)虚拟网的主阵地
随着教育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越发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虚拟网络平台的载体作用与晴雨表功能,通过虚拟网络社区的互动性特点,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虚拟社区作为互联网推出的一种远程登录服务,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各种所需的交流手段,要把虚拟社区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网络教育的主阵地,在虚拟社区中开设博客、BBS论坛,QQ群、MSN等即时通讯平台与E-mail、移动互联网,实现网上聊天、自由论坛、自由辩论、心理咨询问答等。
(二)课程网的主渠道
随着网络发展,高校网络课程教育曰益普及,尤其是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如火如荼,高校课程网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思政课程网建设尤为迫切,尽快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互动,上传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件供学生自由浏览,开设在线课堂进行交流互动,及时设置形势政策网络专题讲座。“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课程网的渠道要从专门课程的重点教育、专业课程的融合教育与基础课程的拓展教育,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课程网络,还要兼顾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等网络课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广度。
(三)社团网的主动权
高校学生管理的自主性使得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主体便是学生社团,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团网是根据学生趣缘而自发成立为实现共同理想而组建的,构建以学生社团网为载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一种现实可能,这也是高校德育发挥育人功能的独特路径。例如高校各类创业社团网,在创业社团网上尽可能地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题。
(四)主题网的主旋律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校园网中创建形式多样的主题网,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例如党建在线、创先争优网、思政之家,党校在线等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必然成为这些主题网的灵魂,在主题网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以浙江高校为例,例如杭州高校的钱江潮网、温州高校的瓯越潮网影响较大。
七、结语
前述以大学生网络生存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的建构与运作,这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面对网络帝国的覆盖度与影响力的扩大,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夏道玉,左雪松(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浙江温州32501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