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能设备跨境电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4-13 04:24:49 归属于电子论文 本文已影响64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可穿戴设备自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引领下一波移动互联网浪潮的重大使命。得益于软硬件技术、移动互联、云技术和大数据的整合,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科技界和时尚界的新宠,是未来电子信息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承担了抢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入口的重任。

  用户入口是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承载互联网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移动互联时代,入口为王,得入口者得天下。小米、乐视、爱奇艺等互联网企业进军制造业,苹果、微软、谷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电子等多平台跨界融合均为抢占入口。入口代表着需求,占领入口也即占领了用户。移动互联网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使得用户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其碎片化的时间,进一步扩大了消费需求。鉴于传统终端入口渐趋饱和,可穿戴设备等新的终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渐成业界新宠

  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市面上,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主流产品包括五大形态:戴在头颈上的智能头盔、耳机、眼镜、项链类;戴在手腕、手指上的智能手表、手环、戒指类;穿在身上的智能服装类;以腰部为支撑的智能腰带类;穿在脚上的智能鞋类等。应用于可穿戴产品的技术如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人体传感器技术、柔性电子技术和先进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等逐一亮相,让人目不暇接。可穿戴设备在电子信息行业市场的关注度迅速提升。知名机构IDC调研指出,可穿戴设备在全球范围内2014年的出货量将超过1920万个,是去年的三倍以上。

  国际科技巨头频布局

  自2012年4月谷歌公司发布谷歌眼镜(Google Glass)以来,可穿戴技术就成为国际科技巨头的焦点。作为2014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主角之一,可穿戴设备赢得了谷歌、苹果、英特尔、摩托罗拉、索尼、三星、LG、Pebble、耶鲁大学、莱斯大学等国际产业界、学术界和理论界的青睐。今年2月,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众多商家也相继推出了系列精巧便捷的移动穿戴设备如MindSet、MOTO360、Jawbone UP、Misfit Shine等,市场竞争激烈(见表1)。

  国内创业公司迅速跟进

  国内华为、联想、百度、腾讯、奇虎360、盛大、小米、映趣等公司也不甘落后,争相进入这一行业。国产可穿戴设备如百度咕咚手环、小米手环、映趣inWatch、果壳GEAK智能手表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见表2)。国内创业公司的迅速跟进,使可穿戴设备在消费者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智能终端厂商和风险投资公司,都一致认为可穿戴设备是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后又一颠覆性科技创新产品,是移动互联网下一个切入口。

  叫好不叫座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全球迅速升温,但由于其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等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客户体验差、售价昂贵、服务领域有限、缺乏“杀手级”应用等原因,让众多消费者仍在隔岸看花。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宣传炒作过多、实用性有限的尴尬境地,产品成熟尚早。

  产品实用性有限

  首先,缺乏精确的产品界定。可穿戴设备领域尚无完全被认可,并吸引消费者的理念。比如说,谷歌眼镜的许多功能,如打电话、拍照、收发邮件等与智能手机如出一辙,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需求。Power Welties充电靴穿12小时,才能给手机充1小时电,着实考验耐心。更有甚者,Argus 2作为世界首款仿生眼球,需植入人体,令人寒噤。

  其次,设计美观是硬伤。试想戴着一副样式古怪的眼镜或是一块屏幕过大的手表,如同科幻电影里的人物,怎么也难以让人提起兴趣。一款外观精巧别致的产品才会让消费者购买并使用。目前可穿戴产品总体外表不够时尚,缺乏工艺设计美感。

  最后,解决问题有限。目前功能集中在健康管理等方面。以果壳发布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为例,其内置多种传感器,实现对睡眠、心跳、体温和血压等的检测,功能简单。而映趣inWatch也只有查看时间、拍照和运动计量等功能。很多智能手表还无法独立使用,需通过蓝牙或无线连接到智能手机,只是智能手机第二块屏幕。

  核心应用缺乏

  当前,可穿戴设备没有固定的操作系统和统一的应用开发平台,应用服务局限于健康管理和智能手机服务,缺乏独立的功能。尽管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数据采集的入口,但能够分析数据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才是王道。从软件角度来看,没有专属的“杀手级”应用和差异化的应用服务等决定了消费者将其束之高阁。此外,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目前海量级的移动应用无法直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上,而应用的匮乏又反过来制约硬件的发展。

  缺乏产业链整合

  首先,市场需求不足。消费者目前仍沉迷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带来的极大乐趣之中,对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和实用性认知相当少。而可穿戴设备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体育运动和医疗健康领域,也只占市场的很小一部分,属于智能手机无法独立完成的领域。消费者需求量极为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

  其次,市场售价昂贵。作为配件或装饰品,可穿戴设备要体积小巧、方便佩戴、坚固耐用等,因此其硬件结构要大大区别于其他智能终端——芯片集成度更高,计算响应速度更快;电池容量更大,续航能力更强,目前小尺寸锂电池难以满足需求;显示屏需可弯曲的柔性显示面板。诸如此类的硬件结构,决定其高成本、高售价。

  最后,缺乏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涉及芯片、电池、传感器、软件程序和操作系统等方面。目前上游设计研发、中游生产制造和下游市场销售等环节,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健全生态系统。就国内来说,缺乏一个能引导市场、让用户惊艳的产品,缺乏一个带动整合的标志性大企业。很多企业还处于概念炒作及盲目跟风状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离散化的产业链,无闭合的产业链条,都将导致其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

  寻找发展突破口

  与传统移动智能终端相比,可穿戴设备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开拓属于自己的广阔市场,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

  强化核心级应用

  首先,寻求突破性的硬件技术。绝大部分可穿戴设备都佩戴在身上,以此感应人体的变化并采集数据,数据采集过程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诸如触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智能眼镜就融入了高度计,智能手表则包含陀螺仪、地磁传感器等。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电池、柔性线路板、高灵敏度传感器等技术也会给可穿戴设备带来创新突破。此外,新材料如导电油墨、记忆金属、感温变色染料、电气纺织物和光漫射亚克力材料等,或能助力可穿戴设备进一步发展。

  其次,打造差异化的应用服务。未来,智能设备硬件的功能是趋同的,最终的差异应该体现在应用服务层面上。目前,可穿戴设备两大需求——健康管理和社交娱乐,都是通过收集特定数据,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下,为用户提供特定服务。高级的应用服务差异才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基于用户特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应用才是企业开发时要考虑的重点。

  最后,改进设计工艺。可穿戴产品应当完美地整合到我们的生活中,提升人的体验。在设计硬件时,企业应从三点考虑。首先是时尚。对于消费者来说,精美的设计往往是购买的第一推动力;其次是处理速度,要具备更高的计算响应速度,实时高效地分析海量数据并反馈结果;最后是外设,非常方便佩戴或整合,外设如I/O接口尽可能少,用户才愿意穿戴。

  寻求细分领域突破

  可穿戴设备在运动领域市场出货量不俗,佩戴在身上不仅可以测定卡路里消耗、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还可以及时反馈血压、体温、心跳等数据,帮助使用者保持身体健康状态。除此之外,其应用领域还可细分为综合、健康、母婴、娱乐、宠物、养老、医疗、生活和影音等方面。据IDTechEx报告,2025年动物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将达26亿美元,包括GPS定位器、培训和健康监控设备等,涵盖常见动物及濒危物种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企业在研发中应紧密结合国情,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国内游戏、影音娱乐、社交网络、普适型移动医疗、运动健康维护等行业需求的产品,杜绝盲目跟风。

  打造完整产业链

  首先,提高产品和后端服务。作为新兴设备,可穿戴设备在产品支持和后端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企业在开发具体产品时,也需配套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后台应用程序服务等。设备出现问题,需及时维修或更换,用户数据采集上传之后应及时处理、分析并反馈。此外,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也不容忽视。

  其次,加强产业间合作。博通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廷伟表示:“可穿戴设备需要解决功耗,设备与互联网、物联网之间的通信等技术问题,需要整个产业链紧密地合作。”目前,国外互联网巨头已取得领先优势。由于缺乏相关技术经验、知识产权和专利、云服务、软件应用和大数据支撑以及产业上下游整合能力,很多国内企业还停留在规划阶段。此时,产业间合作至关重要。像百度、360等互联网大公司以及华为、中兴等优秀硬件企业,若能并肩作战,将会大大拉近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综上,可穿戴设备还处于发育期,相应的产业链及商业模式均没有建立起来。在现阶段,可穿戴设备要甘于在智能手机领先领域充当配角,并积极开拓能够独立施展功能领域。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逐渐完善、专属应用日益丰富、市场售价变得合理,必能承担抢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入口的重任。

  作者:宋德王 来源:互联网经济 2014年9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电子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