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侵权责任的形式及其适用(试论我国关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12 00:46:45 归属于法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60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摘要 《侵权责任法》第51条是关于“转让人和受让人对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者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从文义上看,仅限于以转让方式而使用,仅适用于拼装、报废机动车,如何理解其内涵,涉及到法律适用问题。本文试从立法目的和规范体系的角度进行考量以明晰此条的适用范围。

  论文关键词 转让方式 拼装 报废机动车 法律适用

  一、法条的文义解读及存在的困惑
  《侵权责任法》第51条规定“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者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从法条的文义规定可以看出,本条分别规定了适用情形、责任形态以及责任主体。而适用情形即本文试图研究的部分。要适用本条,除满足一般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和一般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之外,最关键的在于对交通工具的特殊要求,即必须存在拼装、报废机动车一方,且对拼装、报废机动车的使用是基于“以买卖等方式转让”这一层法律关系。那么,这就存在以下几点困惑:
  首先,如何界定“以买卖等方式转让”这一行为。这种列举加概括的立法形式,并不能很明确的指引司法实践。关于“买卖”的内涵,在法律术语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可从《合同法》对“买卖合同”的定义中得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偿;二是所有权让渡。那么,是否意味着此条中的“转让”一定要是有偿和所有权让渡呢?
  其次,如何界定“拼装或者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根据《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2条的规定,所谓“报废车”,包括汽车、摩托车、农用运输车,是指达到国家报废标准,或者虽未达到国家报废标准,但发动机或者底盘严重损坏,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或者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所谓“拼装车”,是指使用报废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通常统称为“五大总成”)以及其他零配件组装的机动车。从其概念中可知,衡量标准有两个: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那么,这两种标准的拼装、报废机动车是否一视同仁呢?

  二、法律适用的立法考量

  (一)立法目的上考量
  在拼装、报废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其原因不仅仅在于运行过程中驾驶人的行为,还在于机动车本身不符合国家机动车上路运行的强制标准。机动车是一种特殊的物,其处于静止状态时是普通物件,并不存在任何危险,而在其处于运行状态时,即机动车与人力结合时才被法律视为高度危险活动,道路交通事故是机动车在运行时发生的。对于符合国家机动车运行条件的机动车而言,只要人力得当,这种高度危险活动是可控的、是安全的;而对于不符合国家条件的拼装、报废机动车而言,即使人力得当,也极容易导致危险发生,这种危险活动是难以控制的、是不安全的。因而,拼装、报废机动车对于交通运行安全来说,相当于一个不定时的炸弹,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的,且后果通常非常严重。而这种不定时炸弹的存在,源自市场上存在这种炸弹的流通,流通的主体则是转让人和受让人。
  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同样是机动车买卖行为,一般机动车的转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而拼装机动车的转让人则要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机动车本身安全性问题,后者提供了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标准且存在不合理危险的机动车。根据确定路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危险责任理论,后者正好符合危险责任理论,将其控制下的存在不合理危险的机动车投入流通市场,既开启了其不可控的危险,也从中获得了不菲的转让利益。一般情况下,转让人是危险源的提供者和制造者,从中享有了转让的利益;而受让人则是危险源的开启者,从中享有了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两者行为的结合,直接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缺少任何一方,也就不存在“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报废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所以,本条从交易环节的视角,明文规定责任主体为交易环节中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其目的是将提供危险机动车的主体和进行人力运行控制和运行利益的主体纳入到了责任主体范围,这不仅有利于机动车的管理和道路安全的维护,而且也有利于及时全面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此规定有利于预防并制裁转让、驾驶拼装的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的行为,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受害人有损害时,也可以根据本条获得较为充分的损害赔偿。
  (二)规范体系上考量
  2009年12月26日通过并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六章用了6个条文来规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分别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原则性规定(第48条);租赁与借用机动车(49条),以买卖等方式转让并交付但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的机动车(50条),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的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51条),盗窃、抢劫、抢夺机动车(52条)四种特殊交通事故如何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以及交通肇事逃逸后的责任承担问题(52条)。而第48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其指向的正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有关归责原则的规定,该条作为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一般性规定,具有普适性,同样适用于拼装、报废机动车交通事故之责任承担问题。从整个规范体系上来看,如果机动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合一的,即未发生任何形式上或实质上的分离,则直接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即可;如果机动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一种是如第49条规定的使用权合法让渡,一种如第50条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形式上分离,一种是如第52条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因非法行为而实质上分离的,分别适用法律规定即可。以上法律规定情形,是否适用所有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呢?尤其是像拼装、报废机动车这种本身即存在不合理危险、为法律所禁止上路运行的机动车。

  由于我国实行机动车报废制度和严禁拼装机动车,转让拼装或者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属于违法行为,在转让人和受让人的主观上,具有某种共同的过错,即对违法机动车的高危险性明知或放纵,对拼装、报废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结果的放任。在转让人和受让人之间存在共同的间接故意,又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如果一视同仁,则在法律适用上,拼装、报废机动车的原所有人(转让人)没有责任,那么共同侵权行为人之一将不必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有失法律之公允公平之法理。所以,从打击和制裁此种违法行为来看,应将拼装、报废机动车的交通事故侵权与一般机动车的交通事故侵权分而治之。

  三、适用情形的重新审视

  (一)“以市场流通行为界定“转让”
  关于“转让”是否一定“有偿”或是否限定为“所有权让渡”问题。与“有偿”相对应的便是“无偿”,比如赠与、借用等;与“所有权让渡”相对应的便是“使用权让渡”比如出租、借用等。
  从立法目的上看,无论是买卖中的转让人,还是赠与人、出租人、借用人,作为拼装、报废机动车的原所有人或所有人,其行为都将拼装、报废机动车投入了流通市场,即都是提供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条件和存在不合理危险的机动车的主体。所以,从本质上讲,无论有偿与否,无论所有权转让与否,在提供危险机动车的行为上并无任何差异,主观上都明知机动车的非法性和危险性,都属于立法目的规制的对象。如此限定既不利于机动车的管理和道路安全的维护,也不利于及时全面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从规范体系上看,如果限定为“有偿”或“所有权让渡”,则会出现同样是拼装、报废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只因使用的方式不同而承担的责任不同的问题。若是买卖,则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若是出租出借,所有人承担过错责任。这样反而有一种错误的立法导向,即鼓励对拼装、报废机动车的出租出借使用,更容易导致拼装、报废机动车的上路驾驶。所以,从规范体系上看,不宜将“转让”限定为“所有权让渡”。
  所以,界定“转让”行为,关键在于该行为是否促进此类机动车在市场上的流通,如果促进此类机动车在市场上的流通,其行为的性质都离不开提供了危险机动车这一事实。因此,无论有偿与否,无论所有权让渡与否,只要促进此类机动车在市场上的流通,都可界定为“转让方式”,都应该直接适用第51条。这一点也在《侵权责任法(二次审议稿)》的征求意见中也得到了印证,有意见认为,实践中对拼装、报废机动车转让的形式不仅有买卖一种,而且采取任何方式转让或者交易拼装、报废机动车的行为都是绝对禁止的,建议对各种转让形式都予以规范。
  (二)以不合理危险理解“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
  如前所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的认定标准有两个: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与《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相配套的《汽车报废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规定,也都是从这两个标准进行界定的。《侵权责任法》第51条中的标准是否也包含这两个标准呢?
  对此类有着特殊性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进行单独规定的用意何在,这关系到对其内涵的理解问题。从公法上来说,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提高通行效率,无论何种拼装、报废机动车,都是严厉打击和制裁的对象,不分彼此;但从私法上看,其目的在于及时全面的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填平,责任的承担须满足侵权责任之要件。具体到第五十一条,其立法目的是将提供危险机动车的主体和进行人力运行控制和运行利益的主体纳入到了责任主体范围,根据危险责任理论进行规制。从规范体系来看,其规制的是危险行为——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之所以特别规定,在于拼装、报废机动车本身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所以,唯独对拼装、报废机动车的转让人和受让人科以比较严重的连带责任,在于机动车本身就不符合上路的安全标准,有极大的安全隐患,若投入到道路交通运行中,必然极易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然而,“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报废车并不存在此类安全隐患。
  所以,无论是从立法之目的,还是从公平公正之法理来看,都应区别对待“不符合安全技术条件”和“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报废车,但应由报废车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否则一视同仁。至于利用“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报废车的零配件组装的拼装车,则不应区别对待,因为任何拼装行为都是法律所禁止的,不符合机动车制造程序,都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以不合理危险理解“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将“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报废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排除在第51条的适用范围之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法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