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为)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19 16:10:03 归属于工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50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本文阐述了工业技术革命与城镇化的关系,分析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含义及特点,指出地理大发现所唤起的商业文明掀起了现代城镇发展的大幕并在近两个世纪将现代化城镇推向了高潮,工业技术革命和城乡二元经济构成了城镇化发展关键背景。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工业技术革命;城乡二元经济


  城镇是在某种作用力之下生产要素空间聚集的一种结果,区位对这种作用力发挥着关键性影响,古今相同。城鎮的形成有其目的性,这种目的即城镇的功用,古今不同。与古代城镇的防御、宗教、政治、文化和偶然交易作用不同,“现代文明”含义的城镇以市场化组织和工业化生产为基础,地理大发现所唤起的商业文明和工业技术革命掀起了现代城镇发展的大幕并在近两个世纪将现代化城镇推向了高潮。城镇化,即现代城镇在数量和质量的快速发展。领先经济体的城镇化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在空间上走一条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工业技术革命与城镇化


  1、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现代意义的城镇是工业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是“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镇”,“真正的大城镇在这里只能看做王公的营垒和经济结构上的赘疣”,因为它们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劳动为基础的城镇”,[1]在城乡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农村居于主导地位。换句话说,虽然城镇本身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的数量、功能、结构、规模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等却始终相对稳定,始终以农村为中心,很少有革命性的变化,因此也谈不上城镇化。


  地理大发现使海洋文明在经历希腊罗马顶峰到衰退后再次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海洋天然的运输条件为大宗商品运输提供了便利,为商品和市场经济扩张提供了条件,也为任何生产技术的边际突破(创新)提供了舞台。生产技术的边际突破需要产量得以价值实现,大规模产量需要工业化的集中生产,高密集的工业化集中生产需要生产要素的聚集,生产要素的高度聚集形成城镇,这正是技术革命、工业化与现代意义城镇化的内在关系。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深刻的揭示出了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如何使人口与资本品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以及城镇是如何演化形成、小城镇如何演化为大城镇的过程:“人口也像资本品一样集中……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需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变成小城镇,小城镇又变成大城镇。随着城镇化的形势越来越大,里面包含的东西就越来越多,有公路、铁路还有运河,工人们也越来越多的搬到城镇里面,这不仅便利了工人们的生活,也方便资本家挑选出更熟练的工人;建筑业和制造业在这里新办企业,可以直接利用当地的物质材料和人力资本,节省大量的交通运输费;这里的原材料市场与销售市场直接联系,形成了顾客聚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些构成了大工厂城镇能迅速发展的因素。”[2]


  2、工业技术革命与城镇化时代的到来


  工业技术革命开始于地理大发现百余年之后的英国,此时世界的中心已经从早期的探险国度葡萄牙和西班牙转到了荷兰和英国,这里由“野蛮”的北欧人所保留的天然的海洋文化和制度让他们在面对汪洋大海时比别的民族更具优势,他们喜欢海洋,将海洋贸易视为兴旺发达的基础,而不像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那样酷爱土地占领和黄金掠夺。贸易性生产所孕育的生产技术边际突破最终爆发了工业技术革命。


  工业技术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天才的发明者,天才的作用更需要贸易和商品经济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作为各类新发明的原理甚至类似的技术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甚至上千年前就已为人们所知,但它们并未被应用于实际生产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比如蒸汽动力在古埃及已为人们所了解,但是它仅仅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还比如我国宋代毕昇的活字印刷并未在实践上广泛应用,而据说古登堡印刷技术是在欧洲独立完成。但在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技术发明迎来了春天。


  日用品的纺织工业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帷幕。18世纪60年代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珍妮纺纱机在英国诞生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紧随其后,塞缪尔·克朗普顿设计出了走锭纺纱机(1779),理查德·阿克莱特研制出水力纺纱机(1796),埃德蒙·卡特赖特发明了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并取得专利权(1789)。真正卷起工业革命旋风的是詹姆斯·瓦特,1781年他制造出的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不但使他个人摆脱破产命运成为人人羡慕的富翁,更将人类推向了能源利用和工业机器化生产的新时代。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工业技术革命是世界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影响巨大的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替代手工的时代,被称作“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不仅仅是一场技术性的改革,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组织变革。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生产力变化或社会生产关系上无产阶级的壮大,还包括生产要素空间布局的变化,包括人口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从经济空间的均质分布开始向局部区位聚集,生产要素空间出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显著规律性演化,现代意义的城镇化时代随之到来。


  3、历次工业技术革命和城镇化的发展


  伴随着每一次工业生产技术革命的到来,城镇化都经历着一次重要的飞跃。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页蒸汽机革命带来了城镇化的初兴。1781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彻底奠定了工业革命作为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历史地位,以煤炭为燃料、以蒸汽机为动力源的大机器迅速主导英国主要产业。在大型机器和其必然要求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推动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到1850年英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可以说,没有发源于英伦三岛的工业革命就不会有后来世界范围内如狂飙天降的城镇化运动。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内燃机革命和电气革命带来的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来自英国的技术溢出和工业企业产业转移,西欧、北美和澳洲等与英国地域上临近、文化上相似的国家也继英国之后走上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而内燃机革命和电气革命的发生更将以上地区的城镇化推向了高峰。1870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发明直流发电机,1882年特斯拉美籍塞尔维亚人特斯拉发明交流发电机,电气动力开始全面取代蒸汽机动力;与此同时,1876年德国人奥拓制造出第一台四部冲程内燃机,摩托车、汽车和飞机等应用发明相继产生。伴随着石油和电力取代煤炭,内燃机和电气机取代蒸汽机,西欧和北美等国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进程,他们的城镇人口从1850年的0.4亿增至1950年的4.5亿,城镇化水平达到51.8%。


  20世纪以后是城镇化发展的普及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地统治的束缚实现了民族解放,以金融制度和贸易规则为主体的国际规则制定成为发达国家替代原先殖民地式直接统治的间接外部控制方法,贸易和金融占用了发达国家大部分劳动力资源,工业化生产不断向外转移,转移区域包括初期的拉美、东亚四小龙、日本,以及后期的中国、东南亚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鎮化的步伐,城镇化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城镇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加速使世界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1950年到2000年世界城镇化进入了空前发展、加快扩散和迅速普及的阶段。


  二、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城镇化发展初始阶段经济空间布局的基本形态,是领先经济体曾经经历而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一个历史状态。不论十六世纪的西欧还是今天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状态具有相似性,即一方面是城镇作为农副产品贸易中心进行的以商品为中心的社会再生产形式,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社会再生产形式(不论是西欧、拉美的庄园经济还是中国的小农经济)。城镇和乡村基于社会再生产形式(经济基础)的不同又演化出一系列在文化、习惯和制度上(上层建筑)的根本不同。这种城乡的二元结构为市场化和工业化所推进的现代意义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空间背景和历史背景。


  1、城乡二元结构的含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镇经济和以自给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二元式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在历史的长期具有均衡性和稳定性,对防止社会政治文化结构紊乱、维持特定社会阶段社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和制度对于二元结构之间的交流也有着严格的限定。


  2、乡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封建庄园经济是中世纪西欧乡村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的所有者是封建领主,他们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源,大部分庄园除包括耕种的农地外,还有草地、养殖场、池塘以及森林等种类的土地,封建主在庄园里还拥有住宅、教堂、仓库、磨坊、马厩等设施,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自由佃户和雇工相对较少。封建地主分给农奴一块地,但农奴必须无偿为封建主耕种土地、服劳役、以及把大多数农产品都上交给封建主。农业生产是庄园生产的主要内容,农奴依附于封建主没有人身自由。农奴每周为封建主出劳役3~4天,在封建主自营地上劳动。除服劳役外,农奴还要向封建主上交一些东西,一般是十分之一的谷物收成。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的法权,表现为封建主占有封土,既有法律形式即分封、效忠仪式,也有法律内容即载明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或法律条例,封建主从农民那里取得份地,一般也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完成的,农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据本庄园的习惯法而定。封建主在庄园上的法权主要是通过庄园法庭来体现,农奴不能私自脱离封建庄园迁移到城镇。


  我国小农经济与西欧庄园经济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共同特点。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一是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二是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相结合;三是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我国的小农经济有着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易的生产条件,在相对贫苦的环境中也能实现社会再生产;它以家庭做为生产和经营的基础,可以通过多干活、少消费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实现均衡,因此我国小农经济比较稳固。但又因为小农经济较小生产经营规模,储蓄能力较弱,在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封建地主或商人及高利贷者的剥削、以及封建地主的兼并等条件下,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极少数人因为占据一些有利的条件可以发财致富,大多数人都会沦落到贫困甚至破产。从这一角度,我国小农经济又极不稳定。与西欧庄园经济不同的是我国的小农经济农民具有形式上的人身自由,在城乡之间具有形式上自由的迁移权利,全国统一法令,自耕农和佃农都不存在因依附而被强制居留。


  3、传统城乡互动关系的解体和城镇化时代的到来


  不论是西欧的庄园经济还是我国的小农经济,传统的城乡互动都是以农村和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城镇提供的主要是政治、宗教和文化服务,贸易和诸如农具等商品生产只是次要内容,西欧农奴甚至没有人身自由。此时,城乡互动关系是农村向城镇提供社会产品,城镇通过行政、司法和宗教对农业地区进行社会管理。


  地理大发现所推动的借助于比较优势和海洋运输便利的大宗商品贸易使得分工和技术创新雨后春笋般产生,也让南美洲高产作物漂洋过海来到欧亚大陆,工业技术革命随之而来。


  生产力的飞速进步同时改变着城乡两方面的社会生产。在乡村,高产作物和劳动工具的改善一方面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农业余量数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被生产工具挤出,形成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在城镇,一方面工业化和商品化生产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宗商品的工业化生产和贸易往来需要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以提升生产效率和发展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新的城乡互动关系由此推动了现代城镇化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姚宇,男,经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王琪,女,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工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