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阐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重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今后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 工业4.0
提到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人类近代史的两百多年中,人类由农耕时代进入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工业史上先后历经了三次工业革命[1],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世界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被不断的改写,人类迎来了第四次科技革命——工业4.0时代[2]。
在每一次的工业革命中,工业革命的核心和焦点就是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但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科技革命不等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源动力,从而在工业领域产生了形态上变革,其表现的形态就是生产制造模式,所以,当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业4.0的核心和焦点就是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第四次科技革命——工业4.0到底是什么?首先要说一下关于创新的三个特征。
创新的第一个特征;颠覆性:例如互联网是颠覆性的创新,改变了人的意识和行为,甚至社会的伦理道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今的我们,如果没有手机、或者说,手机没有网络,我们是否能够适应那样的生活?相信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因为我们适应不了,所以,我们说,互联网是颠覆性的创新。
创新的第二个特征;价值性:价值性就是指研究开发产品是价值性的创新,人们可以直接运用这些开发成果创造价值,我们的发明,我们研究是否具有价值,能否服务于社会,对事物价值性的考量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
创新的第三个特征;影响性:在这里特别说一下工业4.0,工业4.0是影响性的创新,运用新型发展中的技术来影响工业的发展,工业4.0也不是对原有工业内容的颠覆,是在先进工业基础上,对原有生产制造模式、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工业4.0是一种理念,它不是单一的产品、也不是一种单一的宣传办法,它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前景,是立足现在,对未来工业发展的一种期待和展望;作为德国的强国战略之一,工业4.0的提出引起了全球众多国家的追捧以及大型企业的重视,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工业发展目标和计划。
2 中国制造2025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从早期韩国的“U-Korea”计划,到美国的“智慧地球”计划,到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时代”,我国也在2015年5月8日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国家如此重视“中国制造2025”,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么首先来剖析一下“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特别是向德国等工业强国,这种现象尤其明显,这些国家希望倚靠高端制造业重振本国经济,高端制造业出现了回流趋势;
在另一个方面,一些依靠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开始对中低端制造业“接手”,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与我国展开竞争,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亟需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矛盾更为突出,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具体表现在: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某些重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国际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一般为2%-3%,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广大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就更为落后。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市场,但工业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很大部分向两家日本厂商购买,伺服电机基本被欧美和日本企业垄断,国产核心部件在稳定性、寿命、精度、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
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2014年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世界品牌500强,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从要素成本看,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
3 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对策
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工作,把握以下几点:
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传统的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等活动。
信息物理系统是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系统,通过网络实现物与物、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的信息交流交互,实现智能生产,建立智能工厂。
把强化基础能力作为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产业技术基础差距也尤其明显,主要是缺乏工业与技术协同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基础设施与创新环境,标准、检测等条件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要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除了强化基础能力,还要集成高端水平,高端制造是制造业综合集成水平的集中体现,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端智能装备等为重点,依托龙头和骨干企业,着力提高总体设计能力、集成制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作者:陈宏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 2016年1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