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是城市还是国家(慕尼黑是工业城市吗)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30 11:55:22 归属于管理论文 本文已影响42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知识型城市”战略的核心,是让每一位市民都拥有平等获取知识的机会,享受知识进步带来的各种利益,并依靠知识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本文以慕尼黑如何发展知识型城市为案例,对知识型城市的起源和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挖掘知识型城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城市,慕尼黑,发展路径
  1.1.知识型城市的起源
  知识城市( knowledge city)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是西方后城市化时代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新认识。Ryser、Knight等西方学者早在1990年代初就意识到,驱使城市发展的要素正在发生改变,即从资本、劳动力、资源禀赋等资源型要素逐步转向人才、制度、文化、创新等知识型要素;由于愈来愈依赖知识,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正在改变,知识性生产活动将主导城市的发展轨迹。此后,如何以知识驱动城市的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组织、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1998年世界银行、2000年欧洲委员会、2001年联合国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等制定的战略规划方案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知识管理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由此,知识型城市建设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最近一个时期, 国际上一些城市纷纷推出“知识城市”战略。作为瑞典第三大城市的马尔默, 提出要从工业城市向知识城市转移; 加拿大石油工业重镇卡尔加里市为培育知识城市, 加大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被誉为世界九大科技新城之一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市, 早就把知识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而我国在知识型城市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2009年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上,中国深圳获得“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型城市”称号,为我国其他城市知识产业的发展做出来指引。
  1.2 知识型城市的内涵。
  国外关于“知识型城市”的内涵提法很多,Work Foundation(2002)认为,知识和文化汇集于城市地域内,高素质人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便成就“知识型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实体。知识管理运动(KM Movement)之父Edvinsson教授(2003)指出,“知识型城市”是指以促进知识的流动与成长为目标的城市.Davis(2004)将“知识型城市”视为地理空间的经济活动主体,包括“知识走廊”、“知识港”、“知识带”,集中于知识创新。Kostas Ergazakis(2004)定义“知识城市”为:“知识城市是致力于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的城市,鼓励创造、分享、评估、更新、升级知识。需要通过市民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与其他城市市民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分享文化、切合实际的城市设计、IT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支持着这些相互作用;Florida(2005)认为知识型城市不仅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注重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和包容性、自由度、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Diraby和Wang(2005)则认为知识型城市需要通过知识产业的竞争力、鼓励市民在生活各个方面创造共享知识以及在保护自然资源与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方面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国内对知识型城市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吴建中(2003)则在“通往知识城市之路”中提出了几个发展知识城市的战略。李海婴和董岚则指出(2004)只有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城市竞争力, 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能力, 才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营的目标, 才能使城市不仅具有现实的竞争优势, 才能在未来竞争中把握主动;张黎和蓝峻(2005)则主张知识城市是追求知识和发展的城市,它超越传统的工业化城市模式,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为其深厚的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视知识为再生资源,从而为培育新经济发展模式奠定基础。王志章、王企凤(2008)认为:知识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也是知识经济崛起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新和城市空间的再造促使原型城市转型到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之上来;而刘洁、徐苏宁(2009)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评价知识城市的标准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1.3建设知识型城市的意义
  建设知识型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型的重大创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正逐步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在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知识型城市概念,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的宗旨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超越传统工业社会城市发展模式,充分发掘重新整合和有效配置城市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实施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加速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转型,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参与区域竞争和全球竞争的能力,提出并实施构建知识型城市战略,是人类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历史进程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关于未来城市发展一种新的概念。知识型城市这一构念也为解决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问题拓宽了思路。
  2 慕尼黑建造知识型城市的案例
  慕尼黑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濒伊萨尔河畔。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山城,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人口125万,是德国的第3大城市。这里的人文荟萃,在保守的德国南部,算是自由主义气氛比较浓厚的都市。慕尼黑洋溢传统的欢乐气息,与前卫而且不断重建的柏林形成强烈对比,分别代表德国的不同面向。慕尼黑城里为数可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以及各种音乐、戏剧盛会,使得慕尼黑成为国际驰名的大都会。2007年,慕尼黑在215座大都市中位列第8。慕尼黑在2007年已经连续第8年被一本知名的房地产杂志评选为德国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另外,《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和企业咨询公司罗兰德-贝尔格尔一起在2008年3月把慕尼黑评为德国对“创新阶层”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可能是与文化和自然的贴近,以及作为乡村和大都市的双重生活,构成了慕尼黑的天赋,慕尼黑作为新一代崛起的知识城市的领军代表为其他知识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而促成其为知识型城市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具体如图2 所示。这些因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得慕尼黑快速发展成为知识型城市。
  
  图1 慕尼黑知识城市的构成因素
  2.1历史
  西元1158年亨利狮子公爵建立了慕尼黑市,是一个虔信天主教的城市。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代,正是巴伐利亚的黄金时代,开明专制君主将国家行政合理化,提倡商业,并赞助艺文活动。鲁威格一世(Ludwig I)和麦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对慕尼黑的扩张和发展尤多建树。西元1871年,俾斯麦成功地确立了普鲁士在日耳曼诸邦的主导地位,巴伐利亚就此被纳进德意志帝国的新版图。慕尼黑树立其文化重镇的地位,艺术家群集而至。二次世界大战时慕尼黑这里遭到严重的轰炸,到了1944年,市中心仅有3%的建筑幸存。不过由于有效率的整修复建,整个城市的风貌与战前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今天旧城区(Altstadt)仍旧是整个慕尼黑最热闹的区域。 战后德国经济荣景,可以从慕尼黑窥得一二:世界级的博物馆、赏心悦目的公园和建筑、喧闹的艺文环境以及举止温文的居民。这些因素造就了慕尼黑成为活力惊人的城市。即使在冬季,市民也群集户外啤酒园讨论艺术、政治,当然还有足球。 1972年的奥运会在慕尼黑举行,希望能藉此洗刷形象。当时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市中心规划大量徒步区、地铁系统扩建,城市资源全部现代化。不料,奥运会期间遭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攻击,造成11名以色列选手丧生的惨剧。不过,至今,慕尼黑仍是德国人心目中最适合居住的地区,因为这里除了有都会的艺文生活与方便的交通,还有相当高比例的绿地、公园;加上附近的山岳、湖泊,使居民拥有轻松舒适的生活品质。
  2.2政府支持
  2004 年欧盟就在巴塞罗娜召开“E100 圆桌会议”, 发表了《知识城市宣言》(Knowledge Cities Manifesto) 。从此,“ 知识城市”(Knowledge city) 作为一种最新的理念一时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中最热门的话题,近几年,随着欧洲一些知识型城市的兴起,德国也加紧了把慕尼黑打造成知识型城市的进程。诸如医疗方面的改革、城市交通的规划、博览会等活动的举办都是政府建造知识型城市的举措。
  2.3文化积淀
  慕尼黑是著名的啤酒城,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每次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希特勒当年起步的啤酒馆便在慕尼黑市中心;慕尼黑是个宫殿城.这里除了著名的尼姆芬堡宫(建于1664)外,城西有建于1467年的布鲁腾堡,此外还有施莱斯宫等;慕尼黑是个教堂城.这里有近300个教堂,几乎包罗了所有建筑风格.最古老的是建于11世纪的彼得教堂 (Peterskirche),最著名的是市中心的圣母大教堂(Domkirche Yu Unserer Lieben Frau);慕尼黑是个音乐城,作曲家施特劳斯就诞生在这里,20多座歌剧院以华丽高雅著名,它拥有慕尼黑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国立交响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这三个世界极的大型乐团和数不清的小乐队,许多世界极的音乐大师,众多演出场所;慕尼黑大学的规模(学生数量)仅次于柏林自由大学和科隆大学,在德国居第三位。
  这样的城市文化圈,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共享氛围,使得在慕尼黑生活的人们有了更高雅的品味以及对知识型城市的向往。
  2.4规划交通
  相对其人口而言,慕尼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内公共交通系统。慕尼黑的交通非常便捷,可以在慕尼黑的中央车站,买一种可以使用地铁,有轨电车,公车以及火车的乘车卡,在一定的天数内可以无限次的乘坐交通工具;慕尼黑的地铁是最发达的交通工具,其全部地铁有74公里长,大约80个站。1963年“城市战略指导性规划”(第一次全面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 战后,德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口急剧增长,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主要任务是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和发展方向。为城市全面均衡发展提供战略指导。1 9 6 0 年代末,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民主化) 成为了慕尼黑城市的生命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1970 年“全方位城市规划战略”(概念性规划修正) :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城市发展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要对规划设计进行严格论证; 二是要广泛吸取各方规划的长处和加强规划协调; 三是加强规划设计的民主化, 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规划设计。1972年慕尼黑市举办的第2 0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促成了城市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成为城市发展规划实施的基础。1975 年“城市概念性规划”{概念性规划调整) :在70年代初全球石油危机背景下,1975年对城市发展规划作了三点修改,一是吸取教训,防止经济过热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是促进经济再次增长,三是保障就业位置。与1963年城市发展规划不同,1975年提出了“均衡发展、机会均等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建设指导性原则。从1975至1980年代中概念性规划经历了多次的修正和补充,其中包括有: 基本停止新建, 保障游憩活动, 强调公交系统, 缓解交通压力,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可以看到奥林匹克公园的作用明显显现。1988年“城市概念性规划”(经济全球化): 随着欧盟一体化概念开始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在建设“充满活力的慕尼黑”的目标下,城建规划提出了。“节约、复合、提升”的指导原则 ——优化土地利用: 居住与工作、购物与休闲的有机结合; 提供绿地和活动场所来改善自然生态和提升休闲质量。这一发展脉络显示奥林匹克公园是慕尼黑城市规划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带着先知先觉。“绿色”一直是慕尼黑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至今仍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适宜理念。图2为慕尼黑的地铁交通建设情况。
  
  图2 慕尼黑地铁图
  2.5品牌企业
  许多投资地排名表始终把慕尼黑经济区排在很前列。总部设在慕尼黑的企业就达97家,其中有众多跨国企业:例如,8家在DAX30上市的企业。属于它们之列的包括林德股份公司、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以及汽车行业的宝马公司和MAN集团。在慕尼黑,德国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落户在这里,其中包括世界范围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之一的安联保险股份公司,以及世界范围第二大再保险公司即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而且,西门子股份公司的驻地也在慕尼黑(第二个驻地在柏林),它是电气和电子领域最大的公司之一。 在生物技术领域,例如MorphoSys股份公司在其领域里属于领先的企业之一。另外,这里的跨国企业还有纺织集团公司黛安芬和时装公司艾斯卡达和波格纳公司。这些跨国企业在传播形成知识产业的过程中,推动了知识经济在慕尼黑的发展。
  2.6研究与科技
  慕尼黑经济促进局凭借着一些最高水准争取该城在知识社会中的地位:在欧洲,没有一个地方的企业雇佣了与慕尼黑区域一样多的研发人员。慕尼黑/上巴伐利亚地区属于欧洲专利局那里专利申报者最多的地区之一,每三个雇员中就有一个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工作。许多研究机构设在慕尼黑:例如,欧洲最大的应用研究机构即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及它的全国56家研究所中的4所。而且,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这个德国锻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场,也设在慕尼黑,包括78家马普研究所中的11所。德国航空与航天研究所等经济研究所也同样落户在慕尼黑。
  慕尼黑这座城市有7所应用科技大学和3所综合性大学,是德国第二大高校基地。慕尼黑同时拥有两所在德国大学精英倡议计划框架里被选为精英大学的学校,它们是慕尼黑大学(LMU)和慕尼黑工业大学,这在德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慕尼黑也在未来学科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仅是从事纳米科学领域研发的研究所就有31家。马丁斯里德(Martinsried,医学技术与生物技术)和加辛(Garching,物理与机械技术)属于国际上最重要的研究集群之一。 德国是会展王国,而参加国际展览也是是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慕尼黑在科技博览的会展方面一直处在领先的位置,在世界商展100强排行中,慕尼黑Bauma博览会,慕尼黑国际环保、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博览会(IFAT),慕尼黑国际建材、建筑系统及建筑更新贸易博览会(B A

u),慕尼黑冬季国际体育用品及运动时装贸易博览会(ispo winter),慕尼黑国际电子元器件和组件博览会(electronica),慕尼黑国际饮料及液体食品技术博览会(drinktec),慕尼黑国际电子生产设备贸易博览会(Productronica)均榜上有名。打造知识型城市需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部门和先进的科技作为后盾,才能促进知识文化的形成。
  3 建设知识型城市的路径
  第一,建立科学、规范的指标和对标(Benchmarking) 体系, 为培育和发展知识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有关知识城市的各项构成要素及指标值得我们参考, 但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都会根据自身实际设定一定的标杆或目标。各地都需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制定与自己的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各类指标和对标体系。建造中国的知识型城市可以从知识传播、知识培育、知识、知识应用、传播环境等方面着手,并可参考MAKCi(最受推崇知识城市)标准的八个资本指示剂(身份资本、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关系资本、个人人力资本、集体人力资本、物质工具资本、知识工具资本)作为发展方向进行城市的多方位提升。
  第二,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如人均拥有的计算机数量; 人口使用因特网的比例; 幼儿园IT 教育的强度和从事通讯从业人员的人数等。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都相信,IT 业的强度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城市与欠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分水岭;交通设施:除了机场之外, 还有高速公路、港口和地铁等其他交通枢纽, 真正构建起“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便捷;知识产业设施:完善资本市场方面主要指对城市中的股票交易、银行、风险资本和其他资本机构进行创新的,而知识密集的工业区和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地区和国家创新机器的重要性, 也必须引起城市决策者们的高度重视。
  第三,学习和创新是建设知识型城市的两个重要前提。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中,就是建设各个层级的知识型、学习型和创新型的城市。
  第四,终身教育学习和终身服务体系是支撑知识型城市的关键。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的普遍化,包括了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实质性和长久性,即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和变革,国家要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要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于城市教育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实现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正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实现相互补充的教育方式,要加大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强化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要组织和动员各类中小学校、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知识型城市建设。向社会开放各类场所和设施,向广大市民传播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要重视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向公民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起来传播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功能。
  第五,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知识经济的形成均是人们基于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的认识而提出并逐步形成的。人是知识、经济运作的核心和目的,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化中,人才直接起着中介融合的作用,知识、科技、信息等大知识要素与资源、资金、商品、区位等大经济要素的结合、融合、统一,都直接体现在人身上,统一在人之中。人既是知识、科技、信息的文化载体和创造者,又直接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宝贵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宝贵的经济动力。知识经济化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速增长是知识经济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知识经济化与可持续发展必将带来知识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市民的全面发展。所以发展知识城市需要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图3 建造知识城市的路径
  总而言之,如图3所示,建设知识型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她需要政府带动全体市民一同建立和完善城市的知识氛围,加强信息传播与沟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相应的知识型产业发展,才能构筑和谐的知识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Art Murray. Knowledge cities rise from the desert sands[J]. KMWorld,2009,1:17
[2] -Diraby,. E-Society Portal: Integrating Urban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to the Knowledge City[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5,Vol9,No.11:1198-1200
[3] 刘洁,徐苏宁.“知识城市”评价标准分析和指标体系构建[J].华中建筑,2009,Vol27,(12):57-58
[4] 王志章.“知识城市”与“城市创新引擎”[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No.3:4-6.
[5] 王志章,王启凤.创新生态学视角下的知识城市构建[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2),Vol26,No.6:57-58.
[6] 李海婴,董岚.基于知识的城市发展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0):5-6
[7] 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视野下城市知识资本运营的战略性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Vol19,No.1:52-56
[8] 吴建中.通向知识城市之路[J].图书馆论坛,2003(12),Vol23,No.6:45
[9] 张黎,蓝峻.建设知识城市的经济学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181-183
[10]胡一可,宋睿崎.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与城市生活[J].Architect,2008(6),No.133:55-58
[11] 张可.慕尼黑的精彩[M].autotime:74-80
[12] 橄榄.最爱慕尼黑[M].Openings,2008(20):82-83.
[13] 李瑾.我国人寿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企业管理.2005,No.6:52-5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