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略支撑产业是近些年各个省市研究的重点产业方向,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实支柱产业。本文以河南省产业结构入手,将加快工业化进程与战略支撑产业有机统一起来,重点分析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判定。
论文关键词:工业化,战略支撑产业,河南
而战略支撑产业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现实支柱产业,它是面向未来、同时具有引领作用和支柱作用的产业。培育这样的产业,不仅要关注一般微观意义上的高增长、高关联、高劳动生产率和高技术水平等要义,还必须着眼于国家和区域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眼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方位感中选择和把握产业,以期总体上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产业成长方向,倾向于发展那些高新技术支撑的、需求潜力巨大的前沿产业,或者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引领某个阶段的主流产业。如,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电子信息产业、生命产业等,我国沿海地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始倾力发展的石化产业和汽车工业等。然而,长期以来我省在这方面的觉醒和把握是不足的,先后错过了诸如消费类电子工业、汽车工业、计算机通讯设备、软件创意产业高速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我省丰富的石油资源则长期成为邻省石化工业的原料,以至于在的国内产业演进及地区竞争中多处于下风。同时在我们大步迈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战略支撑产业也隐蕴其中、并大放光芒。
一、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判定
“十五”时期以来,河南省把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构调整等,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环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重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终高端产品,拉长产品链条,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多策并举,全省工业经济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十五”时期,全省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0%,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分别比“九五”时期提高7.0和1.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进入了全国第一方阵,并基本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
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反映工业化进程的衡量指标,在国际上常用的指标和方法有:(a)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15%以下;(b)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c)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增加值比重极不协调,这是由人口众多和农业生产率低下造成的,因此,在参照国际通用指标和方法确定我国所属的工业化阶段时,一定要考虑我国所具有的特殊性。
河南是一个由传统农业大省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大省。“十一五”时期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仍需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实现发展战略支撑产业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统一,目前我们首先要正确判断全省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方向。
第一,从产业结构看,河南省工业化进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早期(a)H·钱纳里提出的按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工业化阶段(人均收入按1970年美元价格计算),见下表1:
人均收入水平
工业化阶段
140--280美元
初级产品生产时期
280--560美元
工业化初期
560--1120美元
工业化中期
1120--2100美元
工业化成熟期
2100--3360美元
工业化发达期
3360--5040美元
发达经济阶段
据《2008河南统计年鉴》,河南人均收入水平达到20935元,全国平均水平达到24932元,河南在全国的排名是23位。从这个数据上按照H·钱纳里的划分标准来看,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
(b)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等专家经研究后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在农业与工业“二元结构”之间转化。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都相应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三产业。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表2:全国和河南省部分1978-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参照《2008河南统计年鉴》)
年 份
全 国
河 南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28.1
48.2
23.7
39.8
42.6
17.6
1980
30.1
48.5
21.4
40.7
41.2
18.1
1985
28.4
43.1
28.5
38.4
37.6
24.0
1990
27.1
41.6
31.3
34.9
35.5
29.6
1995
20.5
48.8
30.7
25.4
47.3
27.3
2000
15.9
50.9
33.2
22.6
47.0
30.4
2001
15.8
50.1
34.1
22.3
45.4
32.3
2002
15.3
50.4
34.3
21.3
45.9
32.8
2003
14.4
52.2
33.4
17.5
48.2
34.3
2004
15.2
52.9
31.9
19.3
48.9
31.8
2005
12.4
47.3
40.3
17.9
52.1
30.0
2006
11.7
48.9
40.4
16.4
53.8
29.8
2007
11.3
48.6
40.1
14.8
55.2
30.0
由表2看,河南省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4.8:55.2:30.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降到14.8%,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5.2%,超过全国水平,尤其是工业成为河南经济的主导产业,表明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早期。另外,从下表也可得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15%以下,符合工业化进程的国际标准。
第二,从就业结构看,河南省人口就业程度呈现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早期特征
表3:河南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例(参照《2008河南统计年鉴》)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
19
95
1997
2000
2002
2005
2006
2007
第一产业
62.4
60.3
64.0
61.5
55.4
53.3
50.6
第二产业
20.6
21.0
17.5
18.8
22.1
23.6
25.8
第三产业
17.0
18.7
18.5
19.7
22.5
23.1
23.6
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从1995到2007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下降近10%,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都明显增加。
第三,对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整体判定
根据工业化实现的标准及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我们给出评价河南省工业化实现程度的计算表4。
表4:河南省工业化实现程度分年表
年 份
非农人口比重
二、三产业
从业比重
二、三产业比重
工业化实现程度
1978
8.07
19.40
60.20
32.15
1985
11.48
27.00
61.60
36.70
1990
12.86
30.70
65.10
39.84
1995
16.24
37.60
74.60
47.09
2000
19.00
36.00
77.40
48.55
2002
25.80
38.50
79.20
52.62
2003
20.17
39.80
82.40
52.20
2005
21.75
44.56
82.10
54.42
2007
22.83
49.47
84.51
56.33
从表4结果看,从改革开放以来,即从1978年到2007年间,非农人口比重逐年提高,且第二、三产业从业比重和所占产业比重也在逐年提升,工业化实现程度由32.15%提高到56.33%,29年提高24.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表明河南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综合分析,整体上河南省目前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据此,虽然河南省总体趋势是向工业化逐年迈进,但将河南省放在全国的大环境中看,河南工业化进程还比较落后。2007年,河南省工业化实现程度为56.33%,远远落后于排在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天津。河南省工业化实现程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人口比重大:2005年河南省非农产业劳动者的比重和非农人口比重在全国分别排第27位和30位。这严重制约了河南工业化实现程度的提高。
二、发展战略支撑产业与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统一
1、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情况
“十一五”时期以来,河南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进行结构调整、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使工业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水平大幅提高,总量连年稳居全国前列,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工业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十一五”时期以来,是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既好又快的一个时期。此前三年,河南工业进入了全国第一方阵,从河南工业统计指标看,原油、原煤、发电量、成品钢材等,雄居中部六省工业“龙头”地位,在全国排名也不同层次的保持在前六位。
第二,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指数快速提高。到2007年河南省工业增加值高达7508.34,同比2000年提高了5463.19亿元,工业增加值指数提高了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一位。(单位:亿元)
表5:
年 份
2000
2002
2005
2006
2007
工业增加值
2045.15
2508.73
4896.01
6031.21
7508.34
工业增加值指数
111.6
112.3
118.7
118.7
119.6
资料来源:《2008河南统计年鉴》。
第三,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步增大。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提升,特别是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由1978年的42.6%上升到2007年的55.2%,快速拉动全省GDP的增长。
由此可见,河南省在调整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工业经济转型的步伐大大加快,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已基本确立,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发展战略支撑产业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统一
选定全省战略支撑项目,必须科学审慎:一是导向性强。必须适应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选择工业项目,特别是重化工业项目。二是竞争力强。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所选择项目应在资源、区位、技术水平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具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点。三是带动力强。从消费角度看,其产品应拥有很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容量,企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生产角度看,应当具有很强的产业延展性,能够创造出较长的产业链,从而真正发挥其在全省项目建设中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明确得出,发展战略支撑产业,必须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统一起来。正确发展战略支撑产业能更快促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也同时对发展战略支撑产业起了关键作用。以下是河南省“十一五”时期做大做强的六大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的单位数和工业增加值。
表6:
行 业
单位数(个)
工业增加值
合 计
7834
2790.51
食品
2238
747.93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88
384.87
食品制造业
419
160.18
饮料制造业
313
98.81
烟草制品业
18
104.08
有色金属
702
560.5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90
160.3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12
400.16
化工
1084
474.8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78
130.3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866
293.81
橡胶制品业
140
50.69
汽车及零部件
287
110.23
汽车制造
233
95.98
摩托车制造
54
14.25
装备制造业
2461
647.81
金属制品业
412
77.64
通用设备制造业
841
211.73
专用设备制造业
664
172.1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70
18.3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85
130.1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89
37.89
纺织服装
1062
249.24
纺织业
851
195.92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78
34.35
化学纤维制造业
33
18.97
据此表可以得出,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食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努力发展具有河南特色的战略支撑产业体系,如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农机制造企业,平顶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帘子布生产企业。按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起重大作用的164个标志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加快了优势工业品基地建设和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拉长了产品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麦、畜产品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提升了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努力发展战略支撑产业的规模效益。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相继成长壮大,“双汇”火腿肠、 “新飞”冰箱和冰柜、“金星”啤酒等相继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政新.河南战略支撑产业成长的条件与途径[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8,(12)
[2]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杜瑞平. 支柱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支撑分析[J]. 西部金融,2007,(12)
[3]章小军.关于我国及各省市自治区支柱产业的思考[J]. 新疆财经, 1999,(05)
[4]喻新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J]. 企业活力,2003,(01)
[5]邱恩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点思考[J]. 经济视角,2003,(05)
[6]曹献庆,杨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J]. 当代经济,2008,(10)
[7]《2008河南统计年鉴》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