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辅导员是管理学生的重要人员,必须具备细心、创新的意识,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可以规范学生思想行为,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质量,满足高校的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需求。本文基于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为主要内容,研究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精细化;模式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管理学生的重任,管理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高校的辅导员需要意识到目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必要性,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管理模式。
一、高校辅导员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提升管理模式的合理性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改革,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技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也涌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在时代发展、教育革新的背景下,需要大学辅导员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以往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革新管理方式,针对学生存在的新问题,应用更为完善的管理措施来解决,从而有效地更新自身对于管理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使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的辅导员有必要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二)更好地服务学生
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更为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精细化管理模式所强调的重点内容,也是每个辅导员在精细化管理中的基本准则。那么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辅导员需要意识到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强化服务学生的效能。[1]同时辅导员也要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的标准,革新教学理念,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使学生管理工作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让学生在更为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三)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新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倡导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师,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需要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之后才更有助于管理学生。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展开主题教育、班级学风建设等服务性的工作。学生也会积极地配合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之下,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学生也能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学习文化知识,参与课外活动,成为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班级管理缺乏公平性
部分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辅导员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认为某学生成绩不好,那么肯定在其他方面也不用心,某学生成绩比较好,回答问题比较积极,那么在其他方面可以适当地放宽要求。这本是人之常情,难以避免,但是辅导员是整个班级的管理者,身为管理者最为重要的便是做到公平和公正,只有采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学生们才会尊重、信任辅导员,自然也会愿意遵守辅导员制定的规章制度。那么,如果辅导员仍旧采用以往的管理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也难以融入班级生活当中,班级管理效率也会有所降低。
(二)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化
首先,传统化的课堂是以必修课为主,配合相应的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针对实践、自然科学的内容较少。学生在校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运用并不多,缺乏实践,也使得学生对于未来工作处于未知状态。其次,很多选修课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兴趣点也有所不同,那么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给学生与学校之间搭建桥梁,建立学生更为感兴趣的教学内容。[2]
(三)辅导员精细化管理意识不足
部分辅导员认为高校学生应该具备自主性,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对于精细管理模式的意识并不足。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将大部分的事情委派给班长,没有深入到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不足。高校在展开精细化管理模式之前,要先革新辅导员的教育理念,让辅导员能够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
三、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精细化管理原则
首先,辅导员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公正性。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方法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那么公正性就是辅导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原则,也是每个辅导员都应当注重的内容。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从学生行为习惯入手,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校风、校规等,建立一套普遍应用的学生管理规则。辅导员在建立基本的管理规则之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性,使学生能够信服辅导员,并积极、自觉地遵守辅导员制定的规则。比如,针对学生上课的出勤率问题,辅导员要做到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则进行奖惩,保证足够的公正性。其次,辅导员要坚持逻辑性原则。辅导员的工作要讲究逻辑性,按照合理的顺序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条理清晰,有逻辑、有准则。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每一个部分辅导员都应当想到对以后管理工作的影响。将逻辑性应用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使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够处于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升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效率。[3]
(二)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
随着教育的改革,精细化管理思想的优势不断地提出,精细化管理模式所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那么在高校校园管理工作中,首先学校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宣传,注重辅导员思想的转变,强化辅导员对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比如,可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会议上,加大精细化管理的宣传力度,让辅导员革新管理理念。其次,针对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制定,学校可以将辅导员召集在一起,针对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群体的特点,找到管理的切入点和管理重点,发现以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集思广益,注意到以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成为以后管理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最后,学校要对实际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后续的追踪,给完成度较好的辅导员一定的奖励,从而提升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学校也可以表彰从学生出发、将学生作为主体的精细化辅导员,提升辅导员的成就感,有利于推动精细化管理工作在高校中的实施。
(三)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
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能够帮助辅导员明确学生管理原则。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时,辅导员需要先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制度作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落实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辅导员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校内学生调查工作,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在辅导员的了解下,可以明确学生们的思想价值取向,结合调查结果,可以帮助辅导员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比如,辅导员在进行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没有考虑过,以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未来,没有详细的计划和规划,只知道盲目地学习。出现这一现象,其一,是学生思想观念没有得到转化,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除了学习其他方面很难接触到。其二,是学校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教育较少。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应当注重这一模块的缺漏,将了解各个专业视为工作任务,建立职业规划,将加强信念理念视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引导方面的活动和主题课程,并将其纳入管理制度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转变学生们的思想观念,更能让管理工作直接作用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思想的成长。[4]
(四)开展精细化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除了日常班级制度方面的管理,教学管理也是其中的重点内容。首先,针对个人教学,每个辅导员都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上付出足够的精力,认真负责,热爱自身教学岗位。同时,辅导员也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并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也要了解当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比如,针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实况信息,让学生分析事件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想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这也是精细化管理模式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最后,辅导员也要适当地调整课程设计,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依据学生的兴趣,将信息反馈给学校以及相关的部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也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总而言之,首先,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每一个辅导员都应当从自身做起,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其次,辅导员也要关注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地制定精细化管理规章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完善自我,同时也能让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培养更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淦晴.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分析[J].知识文库,2021(3):189-190.
[2]韩斌.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析[C]//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厦门: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529-532.
[3]郭宇琼.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285-286.
[4]李典.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44):1-2.
作者:金琴芳 单位:天门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