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范化学教学论课程思政与实践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07:27 归属于化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65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学科教学论与众多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影响着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从“课程思政”的视角,研究了学科教学论课程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三个根本问题,指出了面向产出的供给侧改革路向.并且,以《化学教学论》课程为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OBE)教育理念构建了“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课程思政;学科教学论;产出导向;化学

  面向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尤其是,自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以来,高等教育“课程思政”[1]受到各界关注和广泛研究[2-4],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期刊文章和硕/博士学位论文数目呈井喷式增长.然而,文献调研结果表明,基于“课程思政”改革学科教学论(不少师范院校改名为课程与教学论[5])课程教学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截稿时,知网检索结果为8354条,但其中仅体育学科教学论、化学教学论和语文学科教学论[6]各有1条相关研究.事实上,与众多专业课程一样,学科教学论课程及其实施长期以来普遍重知识体系传授轻育人价值引领[7-8].同时,其主流教材与各级精品示范课程也都还存在理论模块拼接有余课程教学系统融合不足,以及讲授一般原理方法有余关照学科育人特点不足等问题[9].从根本上讲,学界对学科教学论课程育人根本问题还含糊不清.新师范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尚且如此,这不禁令人对高师教育育人导向及其师范生培养质量担忧,甚至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担忧.“课程思政”给学科教学相关领域搭建了重构、重整和重塑的良好平台,以形成中国特色,建立学术话语体系.但是,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倡导呼吁和思辨层面,其理论建构和学科融合系统性研究明显滞后.因此,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视角,研究学科教学论课程育人根本问题和改革路向,并以“化学教学论”课程为例建构其“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学科教学论课程育人的根本问题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贯标、聚焦质量和育人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师范类专业认证明确提出“产出导向”(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理念[3].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生死存亡之际学科教学论被院系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新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课程也空前地被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对于师范生培养,甚至对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至关重要[10].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兼具师范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其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育人价值作用非其它课程能取代[6].然而,令人难过的是多年来其育人价值并未受到学界和业界应有重视.具体说,其育人功能发掘严重滞后,其育人特点和育人方式亦未得到充分研究[8].甚至,包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的根本问题同样摆在学科教学论领域广大同仁面前,其“课程思政”不容忽视.基于“课程思政”和“产出导向”理念及要求,不难梳理和回答学科教学论课程育人导向三个维度的根本问题,并给课程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表1).如表1所示,一般回答认为学科教学论课程就是通过学科教学理论方法传授和教学技能训练为基础教育培养能站住讲台的学科教师.然而,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学科教学论课程必须勇立潮头,坚定“四个自信”明确给出“课程思政”的回答,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从根本上致力于服务基础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须坚持教书育人和课程育人相统一,学科育人和综合育人相统一,言传育人和身教育人相统一,立师德,树人师,培养“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显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学科教学论课程育人根本问题回答更具有针对性,处处体现“育人”,为谁“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同时,凸显了面向“产出导向”的三个方面供给侧改革目标任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构课程教学育人目标体系和建构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2面向产出的教学论课程思政构建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和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育人能力.在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背景下,尤其是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高师院校严格对标贯标,贯彻落实“产出导向”的认证理念和育人机制[3].作为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课程,学科教学论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必须围绕立德树人从课程目标、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在此,以M师范学院“化学教学论”课程为例,面向新师范[11]人才培养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2.1重构课程教学育人的目标体系

  围绕师范生培养要求,针对学界和业界普遍存在的课程育人目标不准、教学内容偏颇和理论与实践割离等问题[1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铸魂,重构课程教学育人的目标体系[13],凸显其育人功能.如表2所示,通过设计“课程思政”目标内涵重塑课程的“魂”,构建起“课程思政”目标、知识素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突出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学习,师范生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在我国化学家爱党爱国爱教育伟大精神引领下,以明道育德为已任.熟悉化学学科发展史实中我国化学家的典型事迹,增强家国情怀,理解其化学科学创新和工匠精神在中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及其育人实践方法.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化学科学基础和批判武器典型案例学习,践行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理解化学学科中的宏微观念、变化观念、平衡观念和证据推理等在培养中学生唯物辩证思想中的价值及其育人方法.以人民教育家、师德楷模和道德模范为榜样,理解当代化学教育思想和综合育人要求,践行“德育为先”和“三全”育人理念,掌握化学学科课程育人要求及一般原理.融合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经典及传统教育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怀,理解学校“育人为本,服务地方”办学理念和“弘文励教,止于至善”师范精神,培育崇高职业理想和深厚教育情怀.

  2.2转变学科教学论教师角色观念

  教师是教书育人和课堂教学实施的责任主导,“课程思政”是其职责所在必然要求[14].教师在规范外显教学行为的同时,加强思想的指引、人性的通透、理想的充盈、真善的澄明,使师范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直面蕴涵其中的审美或艺术问题,并实现由对教学行为标准的认同到教师职业认同,进而实现对主流社会认同的转换[15].甚至,可有效避免抽象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理论说教带来的师范生厌恶学科教育理论、学习目标短视化与实用化等问题[7,15].因此,将名优中学老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和师德楷模“请进课堂”[9],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共建课程团队,转变学科教学论教师角色观念.同时,充分利用教工党支部活动和课程负责人做宣传思想工作,凝心聚力,提高专任教师团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提升团队“三全”育人能力.通过理论学习、教研活动、交流研讨、主题实践等,不断增强课程团队教师“双重角色”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建慕课、微课和自编教材作用,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强化“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化德育元素的多渠道浸润作用.如图1所示,通过建设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课程教师队伍,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与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同向同行,合力协同育人.

  2.3协同构建课程思政的资源环境

  强化课程设计,力求润物无声[16-18].如图2所示,课程团队从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优秀传统师范文化和爱国化学家教育思想现代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化学论据等为师范生职前教育创设师德养成和学科育人素养教育环境.内容设计上,准确把握师范生思想动态,结合其所思所想,以参与体验的方式将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专业问题等融入课程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立德树人育人要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化学作为马克斯主义哲学重要论据和批判武器的经典案例深挖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素材,如恩格斯《反杜林论》、共产主义者化学家肖莱马的故事等.以我国古代化学家葛洪和近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陈裕光、戴安邦、蔡镏生、傅鹰、何炳林、徐光宪、唐敖庆等典型事迹凸显家国情怀,弘扬科学精神传承教育.以绿色化学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突出化学学科社会责任教育,用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塑造师范生职业品格、专业品行和师范品位,增强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好配套建设,建好《化学教学论》在线开放课程,自编特色教材《化学课程教学论》.采用图、文、音、视、动、色多元素“渗透”,既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育人质量.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师范精神,将“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利用好“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将固定式的素材与即兴式的素材结合.利用中学一线教师、教研员加强教育实习实践融合,增强场域化、情境化体验.采用“五点量表法”对学生实时考评,结合师范生学习体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以质量保障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系统.

  3课程思政育人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本课程是化学(师范)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直接引领师范生从教活动的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对师范生“系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顶天立德”,“以文化人”,培养了师范生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课程团队坚持立德树人为教育导向,思想政治价值引领和知识素养能力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促进“课程”与“思政”化学反应,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3.1立德树人示范辐射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强化了学科教学论课程传道授业的师者本色,又彰显了立德树人的课程底色,在师范生培养和下一代培育中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反过来,“课程思政”建设也起到了反哺课程教学的作用.通过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教育并重,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了学生教学反思和终身学习习惯.课程成为向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要渠道,培养造就了一批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立德树人价值观的优秀中学化学教师.师范生充分展现出文化自信、高尚师德修养和深厚教育情怀,具有强烈的学科育人、科学传承和社会责任意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近三年涌现出不少育人典型案例,数十名毕业生深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支教、顶岗和工作,多个国家级、省级竞赛项目实现一等奖零突破,积极考取学科教学硕士继续深造.

  3.2思政建设示范辐射

  作为自然科学类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充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根据化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科学精神传承教育、化学学科社会责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润物无声,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学科教学论示范带动下,其他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进一步明确了师德教育任务,营造了更加浓厚的“课程思政”教育氛围.同时,十分有利于提升自然科学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课程负责人同时也作为专业负责人,携手专业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带头以“课程思政”为主线,融通“思政课程”,推动“专业思政”,致力于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3.3创新教学示范辐射

  将明道育德和教书育人贯穿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所有环节.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突出了实践性和感染力.在教学理念上,切合化学师范生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素质要求,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思政与专业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重要载体.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持续改进教学,久久为功.先后获得相关慕课建设和信息化教学等教改项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和自编教材建设项目,被推荐为“课程思政”混合式一流课程.并且,本课程也作为建设省级一流专业和首批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建设的核心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研究,将其活动化、载体化,总结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起到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辐射作用.

  4结语

  笔者在“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环境重构和专业认证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凝炼形成这样一篇偏理论性的小作抛砖引玉,以期为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师范专业建设、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提供参考,并能对其学术本土化产生良性引导.学科教学论课程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该基于OBE理念,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持续改进,主动适应各方面需求.

  参考文献:

  [1]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1):124-127.

  [2]韩国志,刘睿,关建宁.“课程思政”背景下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化学,2019,34(11):56-60.

  [3]张树永.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实现途径刍议: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为例[J].大学化学,2019,34(11):4-9.

  [4]潘鹤林,黄婕,吴艳阳,等.理工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J].大学化学,2019,34(11):113-120.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课程开发漫议[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09):28-34.

  [6]吴子兴.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落地化研究:以《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01):65-68.

  [7]黄燕宁,陈康叔.对“化学教学论”课程定位的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46-49.

  [8]郑长龙.化学教学论学科的研究视域及其发展[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09):35-40.

  [9]李明高.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的重心及操作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108-112.

  [10]王后雄,王世存.新时期高师"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取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03):7-10.

  [11]王鉴.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8(05):10-16.

  [12]李明高.从松散到聚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6,30(17):10-13.

  [13]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40(11):43-46.

  [14]方洲,王玉珏.“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J].教师教育学报,2019,6(3):37-44.

  [15]张恩德.“学科教学论”教师的文化使命[J].教育学术月刊,2015,32(11):29-35.

  [16]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40(10):59-63.

  作者:王晓军 王后雄 刘树信 唐杰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化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