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属于经济学嘛(经济学包括会计)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2 16:40:37 归属于会计论文 本文已影响37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

  

  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密切依存于经济理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用货币来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定量描述是会计的重要特征。经济活动的定量描述不能离开定性分析。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对会计所依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环境具有正确而不是错误的认识,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

  

  作为会计学基础的经济学,首先指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正是他的伟大理论和光辉实践,把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在中国创造出经济腾飞的人间奇迹。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整套理论、方针和路线,永远是指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每一个会计理论工作者,一定要认真、深人学好邓小平理论包括他的经济理论。此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济理论,例如“资本论”。同时,也要有分析地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

  

  ―、关于学习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代表性经典着作。它的最大特点是以科学的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深人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凡是西方经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马克思阐明了隐藏在物与物的关系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反映了各种生产者之间的联系,而货币则把这种联系扩大到全部生产者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资本的出现进一步表明了:人的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揭示了西方经济学所不敢揭示的东西——剩余价值究竟由谁创造,而又由谁占有?

  

  因此,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和精髓。

  

  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体现在《资本论》第1卷中。我们应当反复精读第1卷,并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有些西方经济学家简单地把经济学说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会计学家也是如此,CLittlton:《StructureofAccountingTheory?1953)而马克思则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代表社会财富的“宠大商品堆积”中,抽出单个商品作为财富的元素来进行分析。

  

  这种经济分析方法是很科学的:它从具体到一般。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切矛盾已经孕育在商品和商品交换之中。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对生产者来说是非使用价值而是价值;而对非所有者来说则是使用价值而非价值,但商品在能否实现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实现其价值,因而必须全面转手——形成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乃是商品生产的前提。

  

  参商品交换有两种形式:

  

  a、W—G—W为买而卖。这是分工以后就产生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公式中两个W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前者为生产者所多余的商品,后者则为交换者交换他所需要的商品。

  

  b、G—W—G’为卖而买。这是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公式中G和G’都是货币,在这里,G1代表货币量的增加,如果G’不大于G.那么,这种交换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一个商品交换者(货币交换者),会做这种蠢事!

  

  问题在于G’>G表现为货币增值是从那里来的?

  

  马克思认为不是来自流通(交换),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G—G'.G-W—G'不可能是不等价的,因此,W应为W’.就是说价值的创造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

  这样,价值的增值即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只不过通过流通过程W'—G’来实现。那么剩余价值是谁创造的呢?马克思认为是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报酬只相当于购买劳动力的代价。这就是剩余价值的秘密。劳动创造价值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发现。马克思吸取了斯密的科学见解,加以发展。现在有几个问题是:

  

  ①创造价值的劳动包括哪些人的劳动?工人当然不用说的了,按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管理出效益的经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也是参加价值创造的。

  

  ②过去的劳动即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如何?过去的劳动是过去的活劳动的物质化(对象化)。现代高科技创造了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高度自动化(电脑集成控制)的现代生产中,正确评价作为过去劳动创造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在价值形成中的贡献,仍然是符合劳动价值学说的。

  

  ③企业的所有者或他们的代理人(经理)指挥生产的劳动是不是能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讲得并不是太明确,1995—1996年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参看《资本论》第3卷第23章PP.424—429)现在可以看出,只有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而不把它们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合理K置,根本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指挥生产的劳动显然属于生产劳动,参予价值和财富的创造。

  

  马克思关于G—G’的公式对于我们分析考察西方学者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例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里引用其第12版①)着重研究的是流通过程中的理论和保持流通渠道畅通的政策。它对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的问题,无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到生产领域,所以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比如,西方学者认为充分就业是西方经济理想的状态,“如果社会的全部企业在充分就业时的产值(W)能够被卖掉(换到G).那么它会用同等数量的G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全体居民)去换取等价的生产要素(W>.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包括企业家在内)卖掉生产要素(W>以后,如果它们能用相同数重的G去购买全部企业在充分就业时生产出来的W.那么企业在.充分就业时的产品(W>就会全部被实现,从而导致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相等——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高鸿业《经济学》第12版译者序)。

  

  但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不可能是简单的商品流通的过程,(W—G—W)而是G—W—G'.即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商品流通。认识这一点,对于研究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两个主要概念及其变化与相互作用的原理极为必要(《经济学》第12版第5章)。

  

  《资本论》第1卷关于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西方经济学所没有触及也不敢触及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复学习和领会。会计是对经济现象的定量描述,它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或能够定量的东西,《资本论》第1卷所分析的,从商品、货币到资本,都深人到本质,着重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质的分析。但是量的描述,不能离开质的分析。“我们在计算时,在记帐时,每时每刻把商品转化为价值符号,抛开商品材料和它们所具有的一切自然属性,只把它们当作交换价值登记下来。在帐簿上,在头脑中,这种形态变化是通过单纯的抽象而进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一分册第74页)。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记帐时,我们要把商品转化为价值,转化为货币一一商品的共同的等价形式。而会计所采用的乃是观念上的货币。会计中最莪本的工作簿记,几乎每大都离不幵把商品转化为货币这个价值独立的捉投?的形式。作为一个会计工作者,特别是会计研究工作者,不了解商品、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货币(包括现实的货币和观念上的货币)在企业经营循环中的重要性,往往很难作深人的会计理论分析。

  

  《资本论》第2卷从生产转到流通,分析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从资本的流通过程看,构成资本的本质的东西便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而单个企业的经营过程便能用下列表示:

  简单地说,上述公式G…G’是一个反复不停的循环过程(只耍企业能持续经背)。G-G’称为货币资本的循环,它是经济条件下产业资本循环的典型形式。

  

  我们还要认真学习《资本论》第2卷第一篇,特别是其中的第1章。这是因为:

  

  (1)会计的对象是从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中得到启发的。循环是一种运动,任何运动都有相对静止(静态)和显着变动(动态)两个方面。

  

  ①当g…g’处ri,i着变动时,我们着重计算企业在经营过程屮(某个期间)全部资本的流量的结果(增量),它是通过会计期间的收益和净流人来表不的。

  

  ②当G?G_处于相对静止时,我们着重计算企业在某个经营时点(会计期初或期末)资本的使用状况及对资本的要求权(产权),即企业的各项资产(资产的构成和总额)以及反映资产来源的产权——负侦与所有者的权益,它代表企业在某个会计时点资本的存量。

  

  于是借助资本的循环(资本的运动),企业的经营业绩,特别是现金净流动及财务状况都可以用会计加以计显。

  

  (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一篇第6章中研究了簿记(PP151—152,157).并把簿记的任务规定为“商品价值的计算”,和“记载这一过程”(应指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一精辟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3)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又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总是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循环,其公式是:G--W…P…W—G'即G—G’。从W’一G_即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从而收回更多的货币,这对企业来说,具苕至关重要的意义。

  

  (4)马克思关于G—G’的公式也反映了这一规律:取得更多的现金净流人,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和现实目的。马克思在当时已经科学地预见到:资本家垫付了货币资本,必须收回比垫付货币资本更多的货币资本,他把这一点当作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由于在当时,市场经济仅仅同资本主义相结合。所以,马克思把G—G‘当成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现在看来,这一特征,并非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而是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经营所共有)。尽管资本家的目的在于攫取剩余价值即利润,但利润不能是空的,它的可以捉摸的存在形式不是帐面上的数字,而是更多的货币(现金)。

  

  (5)当我们研究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时,必须注意资本在流通中的不同形态。W(它又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商品)和G不断更迭,又同时并存,按马克思的话说,是并列存在,又是相继进行的。

  

  并列存在——表现为资本在各个阶段以不同形式(形态)占用着(占用额是按特定的时点计算的)并执行不同的职能。

  

  相继进行一一表现为资本的不同形态形成周转。周转是不同形态的资本(即资产)最后转化为货币时向下一个阶段的过渡(过渡额即周转额是按期间积累计算的)。

  

  占用额与周转额之比反映周转的速度。在一个经营期间资金的周转速度越快,利润就多,设经营期为一年,每周转一次可带来利润或净现金流人为X.资金一年的周转次数为N.则一年的利润额J或现金净流人C(现金增量)应为NX=J(C)。研究经营资金周转,就是在保证再生产不间断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压缩资金的占用额(各个阶段的资^存量)和扩大资金的周转额。其手段之一是加速资金周转。

  

  (6)考察资本周转时,必须把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分幵。

  

  ①就流动资本而言,在G—G’的流通公式中,流动资本不仅在全部使用价值上可进行流通,而且可流通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全部流动资本的流通符合G—G’的公式。

  

  ②就固定资本而言,第一,固定资本并不流通使用价值,而只是流通其价值;第二,固定资本参加流通的也不是全部价值,而只是相当于耗损的那一部分价值。因而,其价值的流通是部分的,逐步的。

  

  这样,加人G—G_公式的固定资本CF).只是固定资本在生产中被耗用的那一部分价值(F’).它相当于通过会计所计算的折旧:

  

  《资本论》第3卷第一章阐述的成本价格和利润是会计经常要接触到的两个概念,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的成本和利润,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表面形式。可是,它们却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者时时刻刻所意识到,倍受到他们的关切。不论经济学家怎样解释,资本家和企业家争取利润(当然最终是他们的财富)的最大化,总是生产的主要目的。

  

  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认为:

  

  ①成本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即C+V.相当于生产商品由资本家(企业)所实际的耗费而应由产品价值(收人)中获得的补偿。所以成本是补偿价值。成本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

  

  ②在企业中,投人的资本是“所用资本”,而成本则只是所用资本中的一部分,称为“所费资本”。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为补偿价值,成本只是补偿所费资本。

  

  ③马克思认为往本质上,利润是剩余价值^在现象上,利润则表现为收入减成本后的余额。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却认为成本是企业所费的努力,代表资本家的投人,而得到的回报乃是企业的业绩或产出,它包括产品的全部收入,与所费资本比较(扣去有酬劳动,即所费于企业的资木,也就是成本。成本是补偿价值,扣去成本,使所费的资本得到保全)之后,余额为利润,应代表资本的报酬。

  

  “利润”最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会计中的“配比”(matching)程序,利润据以在帐户上确定,助长了这种假象。

  

  ④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资、成本、利润这几个以相互联系的概念都是假象,但却是资本主义经济真实的现象形态,尽管它们不代表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工资——劳动力价格的转化形式(混淆了劳动力的价格和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即掩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属于列酬劳动)。

  

  成本一一所费的全部资本(混淆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区别)。

  

  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因此,在现象上,商品价值(销售收人)=成本+利润便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会计的记录、计量和报告,虽然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形态进行的定量描述,但是,它却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经济现实。

  

  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也着重阐明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他说:

  

  “产业的向前发展所造成的不变资本的这种节约,具有这样的特征:在这里,一个产业部门利润率的提高,要归功于另一个产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第3卷97页),“应当把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E别开来。二者都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并互相转化,但它们也有区别。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这种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第120页)。”

  

  二、关于学习西方经济学

  

  我们还应驾认真学习西方经济学,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有批判、有分析地而不是全盘照搬地学过来^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特点是不仅不触及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总是美化现代资本主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特别是经过了最彻底的一次修订,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新综合”的第12版,更是如此。正如我国经济学家高鸿业教授指出的:自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出现以来,曾经流行过三个经济学的教科书的版本:

  

  (1)1848—1890约翰?穆纳的《政治经济学原理》(MillJohnS《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withsomeApplicationtoSocialPhilosophy?)0

  

  (2)1890—1948(以前)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Marshall,Alfred《PrinciplesofEco-nomics?1980.1920第5版

  

  (3)1948—现在,为保罗?A?萨缪尔森的《经济学》(PaulAntonySamuelson?Economics?1948.1985第12版)。

  

  《经济学》第12版是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同时吸收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想预期学派的某些观点,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以总供给与总需求作为支柱。

  

  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下简称“经济学”)只“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经济学”的第2章指出,每一个社会都必须解决经济组织有关投人产出的三个基本问题:

  

  ①生产何种产出(商品或劳务),产量多少?

  

  ②如何生产它们——采用何种技术组合投人来生产所要的产出:分工协作的方式,生产组织的方式,生产所用的技术,以及资源如何分配?

  

  ③为谁生产和分配产出?

  

  “经济学”提出了儿个最根本的规律性的概念: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性;经济学的规律只是在平均意义上才是对的(它不是一精确的科学);科学研究是:观察、形成假说、检验、解释和综合。它是逻辑的,又是变动的,是精确的,又是直观的,且极难以预测。经济学之所以必要,是由于资源稀缺;讲求经济(节约)是因为资源有限,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无限制地满足人类的需耍,那么上述三个基本就不会存在。“经济学”在整个体系上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不等于它的内容都是不科学的,更非都是错误的。它围绕着上列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国际经济学等各方面的阐述,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有价值的分析。在第20章,“企业组织和收人”部分还有附录《会计学概要》,专门介绍了会计。此外,第21章“成本分析”中提出的可变成本、不变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概念,可以看成是对传统的成本——《资本论》第3卷所分析的产品成本(CPA).即产品的补偿价值的重要发展。新的成本概念对于资本家,甚至每个人作出经营和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学”毕竟是20世纪的产物,它不能回避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经济学”首先着重研究了宏观经济中的产出、就业、价格(含通货膨胀)和对外经济等四大领域,从而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人政策和外贸外汇政策进行了分析。总的目的是谋求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经济学”在研究了经济总量之后又转向微观经济作深人分析,比如,它试图说明如何利用供给与需求工具去解释价格在短期和中期的变动;如何预测税收对于竞争价格的影响;如何评价各种干扰、调节供求规律的政策;它还研究收人分配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了诸如投机、风险和保险等厉于“不确定经济学”的范畴。它最后研究企业的成本、收人与组织形式等问题。尽管会计(特别是财务会计)主要研究如何向国家和市场传输企业经营、理财和投资等活动所引起的资源存量与流量的信息,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与业绩。似乎与上述经济研究不相关,其实,一切企业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微观与宏观经济环境。一切会计研究工作者不能就会计论会计。我们应当通过会计数字看经济,并且密切联系经济去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会计学者必须着眼于经济全局,要懂得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理论;了解有关的财政、税收、货币和外汇政策;并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与工具。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西方经济学都是研究现代会计学的基石。研究经济问题,定量描述必须紧密结合定性分析。作为会计学的前身,现仍是会计学的基础的簿记学,曾经被列为数学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很快就同数学分离,而加人了经济学的行列并逐渐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门科学。会计是用货币表现的数字同文字相结合来反映人们最关切的各种经济现象的。会计数据说明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盛衰,它是微观经济信息,但真实、公允的会计数据,却是全社会若'干重要的宏观经济总量的基础。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活跃于市场上的企业定期并及时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信息,国家就不可能掌握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的配置;投人和产出就难以比较;最重要的收人分配数据如工资、利息、税收、股利也无从准确地取得。其结果,必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所以,每一个会计理论工作者都必须打好经济学的坚实基础,还要学会运用现代数学和统计方法,各种图表和数学模型,以便更好地进行经济和会计的定量分析。


作者葛家澎: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会计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