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质素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在学校“上善若水”校园文化的引领下,围绕“善水”学校文化主脉络,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出“润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建设。该文正是对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队伍建设、心理普查、德育教育、心理活动、团体辅导和心理宣传等方面进行总结,形成队伍护“心”,普查尽“心”,德育育“心”,活动润“心”,团辅走“心”和宣传用“心”的“润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润心品牌;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以更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1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高职学生的目标、需求和特征都和普通高校学生具有很大的不同,单纯照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学生。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也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培养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差异,不少高职院校注重紧抓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轻视或者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1]。当今时代所需要的高职人才,不仅要具备智力和能力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2]。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3]。
2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润心”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总结了近几年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在学校“上善若水”校园文化的引领下,围绕“善水”学校文化主脉络,倡导浸润式的水润德育模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了六“心”的“润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队伍护“心”,加强培训提升专业
面对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科学的、专业的心理教育的指导,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4]。学校有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但仅仅依靠学校心理教师开展工作,明显力量不足,覆盖不广,影响有限。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全员用心的工作,学校构建起“校—系—班”三级防护网络,积极与校外专业机构联系,逐步形成队伍护“心”的组织框架。这一支护心队伍包含了德育教师、心理教师、任课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管理教师和相关工委,特别注重对一线的班主任的培养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系统的教育工程,应该鼓励全体教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形成一个完备的心理辅导系统[5]。学校采用青蓝工程和互助小组的方式,鼓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推荐充满热情的“新教师”参加展示课活动,支持专兼职教师参加心理专业主题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重视教师们心理上岗证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使教师们具有护“心”的专业基础和能力。
2.2普查尽“心”,危机干预重在防护
学校每年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形成了“校—系—班”三级心理危机干预防护系统,适时跟踪和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情况的动态了解。特别是大投入使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使得心理普查工作变得更为科学有效,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并及时更新,把心理测试从最初心理健康教育普查,拓展为学生加深自我认识的工具。组织全校的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和能力,更好地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自己的在校学习生活,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方向,普查尽“心”,不仅是心理筛查和心理档案,更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对于心理普查资料进行集中保存,每年形成该年度的心理普查报告,直观呈现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清楚辨明各年级的不同心理需求,调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向,为开展更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奠定基础。注重对于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对于有需要的学生采用主动约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这种一对一的心理访谈活动,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切实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努力营造轻松的活动环境和文化氛围,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普查尽“心”,不只是整理分析普查后的各种数据,还是推行切实可行心理服务的依据。
2.3德育育“心”,德育结合提高实效
构建“德育、心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6]。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德育育人的理念相结合,在学校“上善若水,以文化人”校园文化的引领下,“水润德育”浸润式教育的倡导下,探索符合高等职业职业教育规律的德育育“心”模式。学校每学期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节,拟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月活动包括国旗下讲话开幕、心理专题知识讲座、教师心理主题培训、全校风铃寄语活动、禅绕画放松体验式活动、年度心理微视频大赛、心理微海报评选、成人礼仪式等系列活动,共同目标是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兼有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双重属性。系部每学期聘请心理教师们担任德育导师,采用一对一的帮助关心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在校学习和行为规范,也关注学生生活适应和人际沟通问题,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和正面引导。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融入日常德育管理和家校合作沟通中,采用按照实际问题约主题心理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班会,组织进行校级德育主题班会,不定期召开心理主题公开课,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深入学生。融合“校—系—班”三级德育力量,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4活动润“心”,贴合学生形式多样
由于缺乏及时的、必要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对心理咨询采取比较冷漠的态度[7]。如何拉近心理健康教育和广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一直是学校在探索心育模式中的重难点。学校逐步发现,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活动,即提高活动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们,吸纳进心理和宣讲社团,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班级心理委员,组织学习互助小组,每月召开主题性培训,尽心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处在变化中的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对于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探索主题活动,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提升自己,活动润“心”。学校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提供心理辅导、情绪宣泄、放松辅导、团体辅导和心理电影的服务,已经成为一项常规工作。对于班级女生委员和心理委员的会议、培训、反馈及评优,已经成为一项特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节主题月活动,成人礼系列活动,座谈会、手抄报、宣誓仪式和成人礼演出是目前进行主推和不断创新的工作。每月的心理小知识公众号推送,每周的心理电影播放及解析等各项心理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是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活动参与者,让各种活动滋润学生的心田。
2.5团辅走“心”,主题明确体验成长
与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相比较,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对象范围更广,同时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团体辅导活动,不仅可以围绕某个具体问题去探讨,同时,充分利用团体内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去观察、学习和体验,从而更好地认识、探索和接纳自我。目前很多学生的厌学情况,与他在团体中没有归属感有关,在长期的学习不好的习得性无助中,学生感到对于学习没有热情,对于未来没有希望,对于人生充满绝望。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学生团体的建立,注重团体的同质性问题,让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进行表达,获得来自团体成员的支持,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肯定,团辅走“心”,学生安心。学校先是招募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团体进行探索性的团体辅导体验活动,通过学生对于连续团体活动的体验,邀请学生参与对于团体整体效果、分次团体活动、团体体验感受等的评价,帮助团队带领教师们不断调整和修改团体辅导方案,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团辅模式。还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主题、以自我认识主题、新生适应主题和健康成长主题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活动最初由心理教师作为团队带领者,逐渐组建以学生社团为带领者的宣讲团,组织各班级班长和心理委员进行培训,积极利用好朋辈辅导的力量,开展班级的团体辅导活动,努力做到助人自助,团辅走“心”,共促成长。
2.6宣传用“心”,多种方式普及知识
“互联网+”时代,“90后”“00后”生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都习惯用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发布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及心理状态,对于传统纸质媒体的关注度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宣传时,除了采用海报、橱窗、公告栏等常规宣传方法外,还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和QQ交流群两大主流线上交流工具开展宣传工作。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设有微信公众号专栏,逐步形成贴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兴趣,帮助家长教育的四大栏目板块,分别是心理电影推送、心理冷知识普及、家庭小课堂开讲、心理趣活动宣传,让学生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方式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平台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减少对于心理辅导的误解。这种线上的互动模式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进一步推广,线上的心理辅导、心理信箱、心理留言和心理课堂,在疫情期间无间断地为学生们提供着帮助,开启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模式。此外,学校通过对于每篇文章的点击率浏览量、学生留言点赞等,能够实时、动态地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及时调整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模式。以往的心理情况反馈机制,因为统计复杂,时间太长,不能达到及时有效的沟通。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同学、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8]。在进行知识普及时,注重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宣传环境,向教师和家长们介绍实用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9-10]。
3结语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整体起步较晚,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仍在摸索中。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的提高,更为严峻的社会现实以及就业竞争压力,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减少心理问题发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我校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学校的润“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建设,是在“上善若水”校园文化的引领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摸索、反思中提炼出来的。队伍护“心”,普查尽“心”,德育育“心”,活动润“心”,团辅走“心”和宣传用“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围绕“善水”学校文化主脉络,贴合学生实际成长需求,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不断继续完善“润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建设,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形成长效德育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小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高教高职研究,2019(47):164-165.
[2]徐建中.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观[J].教育与职业理论研究,2006(26):10-11.
[3]刘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管见[J].新课程研究,2019(1):174-175.
[4]于永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教育方法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42-45.
[5]孙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25-126.
[6]左春雨.高等职业教育“心育、德育一体化”[J].创新教育,2020(22):20.
[7]刘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9):256-258.
[8]刘旭刚,徐杏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十堰职业技术学校,2018(4):48-50.
[9]冯宝泉.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7(4):22-26.
[10]罗鸣春,邓梅.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7):68-74.
作者:陈小舟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