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乡规划学科迅猛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的新要求,出现了城乡规划学科对“规划-生态”复合型人才的强烈渴求。在城乡规划事业面临转型的新时期,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展专业特色化教学,成为教育界将持续讨论的课题。基于此,结合自身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实践,同时结合国内众多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情况,构建了以城乡问题为导向,以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营造了地方专业特色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等专业建设思路,提出了构建科学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科交叉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化
1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优化存量”“复合生态空间”的提出,以往依赖“土地财政”催生出的低质低效城市空间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化带来了新形势和重要契机,城乡规划教学应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致力于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
2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下的城乡规划教育
特色化的社会需求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随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当前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具体分析如下。
2.1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变化
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更加强调城乡规划要注重各方利益、权益,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获得更大程度的社会认可与社会和谐。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和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同时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2011年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成立,与建筑学的学科不再是从属关系,城乡规划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2013年出台的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的更高要求,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原有教学体系框架进行新的改革。近年来美丽乡村规划等一系列生态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的开展,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2生态绿地空间布局与城乡融合要求
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城乡一体—城乡分离—城乡融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城乡和谐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城市污染、乡村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合理进行生态、绿地空间要素的布局,构建理想的城市与乡村关系,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成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理想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是什么呢?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理想的城乡融合发展不仅需要为人提供人性化、便捷、舒适的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高品质空间指有健康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优质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充裕的阳光),还有聚落共识并引以为豪的历史和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能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诠释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互为补充的科学发展理念。
2.3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要求
目前,城乡规划教育面临专业“站点”的错位、就业市场的限制、师资队伍的局限和专业教育的失位等诸多挑战。首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相对滞后,很多高等院校以建筑学学科为“站点”,狭隘的认为城乡规划专业为“扩大了的建筑学”,缺少一条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统筹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要求的主线。其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误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就业市场的制约,目前市场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定位为设计型人才为主,很多用人单位也把“快题设计”作为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存在就业渠道狭窄问题,与国外很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于政府、社区、设计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和开发公司不同,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员很多分布于建筑设计单位。再次,各高校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独立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更全面、更系统地展现给学生,这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存在的挑战和困境与目前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不相符,需要不断进行特色化改进。
3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高校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复杂的城市发展环境下,城乡规划学科要求学生对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空间有更全面认知,注重培养学生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能力,但是在现阶段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较多的问题。
3.1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中,虽然沿袭建筑、城市、园林一体化的认识,但许多环节都与建筑学专业教学联系密切,缺乏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虽然部分高校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增课程,但仍有教师对新增学科知识理解不足,无法实现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专项到综合的有效衔接,也导致了学生对大尺度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认知不足。
3.2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方法论认识不足
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需要新的城乡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与之衔接,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价值观与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回归专业的理想和本质,要求规划教育从哲学层面、科学层面到实施层面有其相对完整的体系。如从科学层面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上分析,目前很多高校,尤其工程设计类背景院校,在物质环境空间理论、精神文化空间理论和社会经济空间理论教育上相对弱化,对生态学、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都内容教学也浮于表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贯穿融会,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做到系统和全面,做到真正融入生态理念。
3.3教学安排不符合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专业的认知规律
很多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安排尊重从“建筑初步”到“建筑设计”、从小到大(规模)、从简单到复杂(功能)的规律。这与专业知识面广和系统性强的城乡规划学科不符合,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层面到低层面、由外而内、由上及下”的规律去认识城城乡,才有利于从系统的、整体去规划。目前的城乡规划教学安排让学生单纯的由“简单对象—复杂对象”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思维的冲突,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知,因此,在城乡规划的教学安排上需要结合城乡规划学科的认识规律进行有机整合。
4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色化策略
4.1教学领域特色化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改革。在课程体系上,强化教研室之间的协作,横向上注重建立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纵向上注重同一类型课程之间的衔接,实现综合知识的交叉,同时还要强化理论可与实践课的相互结合提升。(1)在结合生态景观学科设计上,教学的重点包括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规划三方面。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高等院校也需要将绿地系统规划作为特色化改革方向。同时,由于农林院校在农业、植物、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优势,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殊色化的方向和内容上应该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2)在结合土地利用布局上,可以加强城乡规划专业与国土空间布局、地理信息系统上的整合。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结合现在的“多规融合”背景,强化城乡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整合十分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其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多个功能优势,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对规划空间的整合力度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前景和作用越来越广阔。(3)在结合乡村规划上,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基层规划,有着社会需求多和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的特点。在教育特色化方向的确定上,一些高等院校可以借助自身在乡村规划领域的优势,推动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
4.2专业课程特色化
城乡规划中“城乡”一词的回归,是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掠取的警醒和反思,也是一种渴望生态和人文的回归的体现,因此,对于专业教学的理念和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形成教育特色。结合基础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方法论认识不足等问题。在课程调整优化中注重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学生就业反馈信息进行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广度的拓展和突出特色。如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拓展需求和依托学校原有的专业优势适当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传统民居概论创新、旅游资源学、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规划案例评析等课程。
4.3教学手段特色化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大多体现在课程本身,对于新技术新手段以及学生的即时反馈等方面没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的抑制。近些年慕课、翻转课堂、金课等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本之外再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建筑规划方向对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包括BIM技术、CIM技术、VR技术、3S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软件的研究应该持续加强,在理论授课时,也将雨课堂这类课堂教学真正有用的东西纳入教学的特色手段营造中来。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同步支撑。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才能提高自我效能,在学生的思维认知,职业规划、人生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5结语
结合国内外教学现状,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该如何实施特色化教学没有“理想”的模式,不同的地区在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上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综合应用型的学科,进行教育特色化一定要与当地(国家、地区)的发展程度和国家、地区人民的利益相符。特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新形势下,各个专业的知识都像被加入了催化剂,不仅自身学科的知识量需要逐渐完善膨胀,也需要不断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结合产生新的知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顺应了学科发展及国家政策,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现有城乡规划学科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多学科融合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覃盟琳.新常态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4~157.
[2]巫昊燕.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7~23.
[3]勾红叶,蒲黔辉,赵人达,等.发挥优势学科专业引领作用,深化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2):21~25.812
作者:谢军 李扬 刘平 王丹丹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