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化学,会感到比较陌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听得懂、感兴趣、易理解。文章从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实验演示、巩固新知,习题讲解、查漏补缺等方面研究采用多元化教学提升化学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化学,会感到比较陌生。因此,在化学课堂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以“酸和碱”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采用有效的导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日常生活中,酸和碱无处不在,比如白醋里面有酸,皮蛋里面有碱。生活中是通过闻酸味判断其为酸,尝涩味判断其为碱,那么化学学科中通过什么方法分辨呢?此时,化学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拿到讲台上,并将盐酸、硫酸、氢氧化钠、蒸馏水分别倒入不同的试管,要求学生判断其中哪些是酸,哪些是碱。通过闻,只能判断出盐酸,不能判断硫酸和其他化学试剂。因此,通过生活中的方法是很难判断出化学中的酸和碱的。于是,教师顺势导入新课,给学生认真分析常见的酸和碱存在着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这些性质做好归纳和总结。
设置情景,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将生活和学习有效联系起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这样,可以顺利地导入新的章节进行学习,过渡平滑,学生容易接受,为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演示,巩固新知
当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化学实验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避免枯燥,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安全操作规则和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之后,开始进行“酸碱性质的实验”。先将上一阶段的四个试管都拿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一个试管的液体是黏稠状的,可以判断其为硫酸。然后,学生通过闻可以发现其中一个试管散发出刺激性气味,可以判断其为盐酸。为了分辨碱和蒸馏水,教师拿出另外两种试剂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先让学生观察这两种溶液,然后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分别滴入这两种溶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起初分辨出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而没有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有一个试管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判断其为氢氧化钠。此时,四种溶液全部分辨出来,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关于硫酸的性质。一是浓硫酸的腐蚀性:滴两滴浓硫酸到木棍上,学生发现木棍变黑了;二是如何稀释浓硫酸:在做该实验时,要向学生特别强调必须按照操作流程做。在将浓硫酸稀释完后,学生会发现烧杯是热的,这就验证稀释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实验演示能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记住一些理论知识。此外,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演示,会对化学学科更感兴趣,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习题讲解,查漏补缺
学生通过上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虽然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该类知识点的题目还不够熟悉。因此,要通过讲解例题,一方面让学生熟悉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题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习题发现自身有哪些不足,以便查漏补缺。例如:用NaOH、HCl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判断①②③分别是( ):、紫色石蕊溶液、HCl,、紫色石蕊溶液、NaOH,、无色酚酞溶液、HCl,、无色酚酞溶液、NaOH。
【解析】假设1:试剂①为HCl,试剂②为紫色石蕊溶液,根据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可得溶液为红色,符合条件。试剂③为NaOH,则实现酸碱中和,此时为无色溶液,符合条件。假设2:试剂①为NaOH,试剂②为无色酚酞溶液,根据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可得溶液为红色,符合条件。试剂③为HCl,则实现酸碱中和,此时为无色溶液,符合条件。两种假设都符合条件,是不是选择B、C呢?其实,假设1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如果试剂③加多了,则会使溶液变蓝,加少了则保持原状,加的碱要和酸完全中和是不可能的。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通过例题可知,在酸碱指示剂的实验中有易错点,学生不能只通过一个条件就给出答案。因此,通过例题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知道解题需要注意什么,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给出的例题要具有代表性,紧扣上课的重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努力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作者:符红梅 来源:成才之路 2016年3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