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zuocai.com
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或指出局限性。 提炼诗歌思想内容,方法多多。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记住古代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的分类,再根据自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去揣摩它属于哪一类,进而展开叙述。很多教科书都是这样阐述的。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很奏效的,但它先入为主的弊端也容易使自己的提炼“走眼”,出现偏差,以至于答题时“一棋不慎,满盘皆输”。其实每一首诗,不管如何晦涩难懂,诗人总会在诗中有所暗示。巧妙抓住这些暗示,或许是你开启诗歌思想内容破解之门的钥匙。 那么,诗歌的“暗示”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去抓住这些“暗示”? 题目暗示 赏诗先观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候标题能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打开一扇窗口,古诗词尤为明显。尽管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一般不会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应该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有不少诗歌鉴赏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而我们很多考生在拿到试题后,却常常忽视对诗题的分析,从而错失机会,丢掉快速提炼诗歌思想内容的机会。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笛”与“柳”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笛”所特有的表现力。所以,题目中“折柳”所蕴含的“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当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有的诗歌标题除了能点明作品的内容范畴,还能从中察知作品的情感主旨,像《赠别》、《淮上与友人别》、《送友人》这三个标题,含“送”“别”字,自然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江陵愁望有寄》、《书愤》、《静夜思》、《哭晁卿衡》、《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诗全的情感和内容。有些诗词的话言含蓄蕴藉,仅从诗歌内文很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了诗题,茅塞顿开。比如99年高考题《题李凝幽居》,通过题目中“幽居”二字的暗示我们就可推知作者在本诗要表述的是对闲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思想的向往;杜甫五律《倦夜》,就叫人感到蹊跷:疲倦只会在人们劳作之后,怎么会在应该是人们休息安眠的夜晚?这是怎样的—个夜晚呢?诗人为什么疲倦?这一系列问题紧密联系,是解题的钥匙之一。如果能从思考这些问题去解题,定将事半功倍。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题目《春夜洛城闻笛》,从标题中的“闻笛”(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古代,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可以看出作者是要表达思念之情。2003年高考全国卷诗歌标题《过香积寺》,从题目看,作者是去拜访寺庙,大致就可以知道作者决不是要表达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是试图去寻求一种避世的生活情趣。 注解暗示 赏读诗歌,别忘了看注释。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帮助考生准确理解诗歌,往往在诗后有一些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还有的更是有意无意的“泄漏”了本诗的主旨。对于这些注释,我们不能忽略不看或掉以轻心,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其中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绽放、傲然独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同是2007年全国卷Ⅲ卷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刘一止的《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琴棋的描述表现自己做方正之人的情怀。题目下有两个注释,其一是作者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这个注释中的“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是重要信息,暗示了诗人的性格特征——正直耿介,在理解诗歌“言志”的内涵上有着提示作用,考生回答第9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时心中就有了依据。 诗眼暗示 鉴赏诗词,千万要去寻找“诗眼”,这是提炼诗歌思想内容的最有效的办法。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暗示或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或句子。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诗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成了所谓的“诗眼”。这些“诗眼”,如果是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是句子,它常常是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找到了“诗眼”,就等于打开了诗歌思想内容的大门。 张继的《枫桥夜泊》题目中的“泊”和诗中的“客”字,都表明了作者是漂泊在外,是羁旅游子。而“客”与“对愁眠”中的“愁”结合,就成为了“客愁”,这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陆游的《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源头活水比喻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才能有进步,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此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诗中的主旨句。抓住主旨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中心内容。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画龙点睛,形象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心境氛围显得十分协调。所以,抓住了诗眼,可以更为明确地理解诗词的主旨与作者的感情倾向。 再比较下面这两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两首诗,是应和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迥异。如果我们分别抓住了它们的诗眼“我寄愁心与明月”“莫道弦歌愁远谪”,就可以明白李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王诗是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用典暗示 用典寓意,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方法。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中的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诗歌中运用这些材料,就叫“用典”。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宣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有时遇到不便直说的地方,或为了追求含蓄,往往运用典故,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的方式有“直引”“暗引”“化用”“反引”等。理解典故也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理解诗词的含义。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熟悉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揣摩作者用典的意图。我们必须明白:诗人用典必定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诗人用典也一定是针对现实而来的。 让我们看看谢枋得的另一首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花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初看此诗,似乎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如果我们知道了诗中的“桃源”“桃花”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不难理解本诗的主旨了。作者正是借“桃花”“鱼郎”等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村的眼前实景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结合,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强烈愿望,作家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再看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较长,要准确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必须注意它的典故。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等人的事迹,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韩胄的忠告——要吸取刘义隆的教训,不可草率从事;对自己老之将至而朝廷不再用自己的愤慨;老当益壮,忠贞报国的雄心。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意象暗示 借助意象暗示诗歌思想内容,也是古代诗词常见的手法。借助常见文化意象提炼诗歌思想内容,依然是诗歌鉴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常见文化意象”是指古代诗词作者采用的富有固定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的景或物。如浮云与游子,丁香与忧愁或情结,梅与高洁、傲视,梧桐与凄凉、悲伤,月与相思,香草美人与忠臣和道德理想等等。而这些意象的寓意历代相传,具有约定俗成的共识,为大众所熟知。在鉴赏诗词时,找到并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帮助我们提炼诗词的思想内容 考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要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就考查学生对“折柳”这一意象的寓意及其作用的理解;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也涉及对“大雁”、“月”等感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进行整理,并理解其中的含义。熟记古代诗词常见意象的寓意,才能准确提炼它的主旨,这点很重要。 又如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从表面看,是写菊花,但如果把它当成纯写菊花的诗,那就大错特错了。古人写菊花,常常另有所指。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诗人元稹正是以菊花自比,托物言志,借菊花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懂得了诗人用菊花暗示诗的主旨,才能提炼本诗的思想内容。 提炼诗歌思想内容,有很多方法。以上所提五种方法,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同学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可综合使用以上方法。一般情况下,能够比较准确地提炼出诗词的主要内容。当然,如果用了以上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只能用其它手段去感悟了。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