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合是多种功能不同、性质不同的区域系统通过内外的协调机制,在不同纽带的连接下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大区域系统功能优化的协调过程,目标是追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综合效益,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际上对区域整合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自身理论发展和实践探讨方面都得到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国内理论在借鉴国际理论的基础上,从政府、制度与市场等方面对我国区域整合的特殊性进行了探讨。 一、国外区域整合理论的进展 区域整合理论是从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拉美和东南亚的区域整合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丰富。进入21世纪,区域整合理论研究视角及范围更加宽泛。松野秀孝(Yoshimatsu Hidetaka)研究“10+3”(东盟十国加中日韩)区域整合的发展演变进程时,从社会共同准则和政治领导的角度,探讨了东亚区域整合的轨迹,认为虽然亚洲金融危机是促成东亚区域整合的直接因素,但是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准则——非正式,成为影响东亚区域合作进程方式和速度的关键性中间变量,同时,中国和日本所展现出来的政治领导作用成为支持东亚区域整合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乌兹别克斯坦学者(Inomjon Bobokulov)认为区域整合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它的演变和最后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而不是一个一年或者特定十年的任务,它应该建立其存在于国际体系的残酷现实中的有效性。因此,区域整合是一项长期的计划,为了获得成功且有意义,它最终要迎合区域成员的利益。李察·吉布(Richard Gibb)通过比较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前后区域整合的情况,认为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区域一体化面临的许多关键挑战基本上仍然与在种族隔离时期是相同的;区内贸易仍不平衡和有限,区域的不平等等问题仍然很严重,区域一体化的体制结构复杂、混乱和充满了矛盾。安娜·玛格赫瑞提斯(Ana Margheritis)和马丁·马尔多纳多(Martin Maldonado)分析了欧洲一体化的经验,认为一体化进程的速度是不同的,并且由政策领域的一些重叠的(有时候是矛盾的)聚集机制起着促进推动的作用,也许这种一体化进程最强的根源来自于成员国间的承诺。他们认为在缺乏国家意愿的前提下,区域一体化可以凭借超前的内源性机制推动其一体化进程。区域整合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促进地区之间的FDI量、贸易量及合资项目活动,区域整合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因而各大经济组织追求更大范围的区域整合,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地区间的开放程度,反过来促进了区域整合,两者互为因果。Standaert Samuel,Agbetsiafa, Douglas研究了区域整合对区域福利的影响,指出以寻租为目的的区域整合会降低区域福利水平,阻碍区域间的贸易。 二、国内区域整合理论的进展 1、省际区域整合 省际区域整合主要指跨省的大城市群之间的区域合作,通过经济、交通、文化等的整合与联系形成的大经济圈,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对长三角的研究多从政府行为入手,李广斌认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应从矫正地方政府不合理行为入手,从行政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是长三角的破题之作,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职能回归也应受到重视。对珠三角的研究多从制度层面入手,杨爱平认为在珠三角一体化由“浅表一体化”向“深度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应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程永林认为泛珠三角区域整合的内在动力机制是谋求通过内部融通与制度安排以及利益协调来实现区域的整体战略利益;也有学者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马莉莉认为珠三角发展受政策变化的影响,产业升级是其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京津冀的研究多从区域整合模式方面展开,武剑等通过ESDA和CSDA技术对京津冀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找出京津冀发展症结,谋求京津冀一体化走出困境的路径;陈红霞综合考虑京津冀区域人口、经济、城镇和交通体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地区发展定位,认为“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是京津冀区域的空间整合发展的可行方向。 2、城市区域整合 城市区域整合是临近城市之间的区域联合,这些城市群或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或者具有互补的产业结构而进行的经济联合。如环北部湾城市群、长株潭、中原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冯年华通过对苏锡常区域整合的条件和障碍因素分析,指出苏锡常区域整合的市场、科技创新和管理机制协调机制。蒋团标认为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有必要进行跨国的区域整合,以促进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刘洋等认为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来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3、近域城市整合 近域城市整合指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城市之间通过区域合作来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成渝地区、广佛地区、合肥—芜湖地区、兰州—西宁地区。于涛方指出应强化区域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区域性交通廊道的带动作用。李晓晖等指出应明确广佛一体的总体空间结构、以综合的功能区划引导和促进两市功能分工协调、重点对两市整体发展的关键空间载体进行规划协调。李恕宏指出应打破行政区界限的刚性约束、加强合肥芜湖轴线整体规划、扩大产业整合力度、发挥双核中间城市的比较优势、整体推进合肥—芜湖发展轴建设。王海飞等强调兰州西宁双核战略、产业联动与整合战略、城市群战略、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实施。 三、国内外区域整合理论评述 从上述国内外区域整合理论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国际上对区域整合的研究集中于国家之间大尺度的区域合作研究,研究方向侧重于从地方主义、国际经济联系、国际义务、社团联系等方面切入自由贸易、国际经济整合、社会整合、政府政策等议题,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最直接的表现。而从最新的区域整合理论研究进展看,案例研究的面逐渐扩大,已经由关注欧盟整合的发展,延伸到东盟、东北亚和南非,由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政策的协调与冲突的解决,关注整合动态的发展过程特征更为明显。 国内区域整合问题的研究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主,由于“京津冀”区域整合基础相对较低,近年来该地区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区域整合经验模式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研究多集中于中微观角度的省际整合及城市整合,研究方向侧重于从经济联系的市场作用和制度约束的政府作用入手,并借助于非政府组织机构的力量。随着区域整合问题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趋势,对于区域经济整合研究及其模式演进下的相关要素的变化,产业对接与政策整合、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的整合也有所涉及。 四、展望 1、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 文化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见解与态度,是人们普遍持有的观念。文化习俗相近不仅有助于整合的顺利开展,而且在整合过程中起着润滑作用和整合后期的保障作用。 2、关注“弱势群体” 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同时也是区域整合过程中的被动参与者,各级政府应针对区域整合过程中产生的农民土地问题、就业安置问题和拆迁安置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负起相应的责任。 3、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区域整合 区域整合不仅仅是经济的联合、产业的互补与交通设施的联通,还包括文化的碰撞、人口的流动、就业的结构性调整等,作为市场力与政府力之外的第三大力量,社会团体组织可以通过参与监督填补政府与市场的缺陷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4、建立区域整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区域整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整合的效果进行准确的测评与检验,根据测评与检验结果,分别处理区域整合过程中的重点与非重点,有利于抓住区域整合的关键因素,从而加速区域整合进程,提高区域整合质量。 (注:基金项目:基于区域整合理论创新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以京津冀为例(10YJA790269)。) 【参考文献】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8,No.1 2006. [2] Inomjon Bobokulov,Central Asia:is there an alternative to regional integration?[J].Central Asian Survey(March–June 2006) 25(1—2). .Tijdschrift c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07,Vol.98,No.4.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14:1 January 200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slamic and Middle Eastern Finance and Management,2008.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2010(10).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2011. [8] 李广斌、王勇、谷人旭、胡浩:由冲突到合作:长三角区域协调路径思考[J].江淮论坛,2008(4). .城市规划学刊,2008(2). [10] 杨爱平:从政治动员到制度建设:珠三角一体化中的政府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改革与战略,2008,24(10). [12] 马莉莉:珠三角的区域分化与协同[J].区域经济研究,2010,32(10). .中国软科学,2010(3). [14] 陈红霞、李国平: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与研究,2010,17(5). [15] 冯年华:苏锡常区域整合及其协调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 [16] 蒋团标:跨国区域整合视角下的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建构[J].城市与区域,2006(4). [17] 于涛方:成渝地区空间结构及其整合研究[J].规划师,2006,22(9). [18] 李晓晖、肖荣波、廖远涛、魏宗财:同城化下广佛区域发展的问题与规划对策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