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既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高校开展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工作的宝贵教育资源。现阶段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提升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根本目标,增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应用比重,创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应用方式。利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思想内涵深刻、理论视域宽广、历史逻辑完整的理论优势,弥补当前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理论深度不够、现实说服力不强”的现实短板,推动新时代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内容应用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
教学中的内容应用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深化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源。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它既有关于一般社会发展问题的抽象结论,又有针对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具体论证。从理论内容上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社会有机体演进和发展思想、社会批判思想、世界历史理论、民族发展道路思想、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分析和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设想等理论构成部分。从理论特征上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马克思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阐释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整体与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实际关联。同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层次分明。既有对社会本质层次的理论分析,也有对社会运行层次的实践论证;既有对特定社会阶段和特定民族发展道路的具体阐述,也有对特定社会阶段和特定民族发展道路的理论抽象。这种理论上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活动中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它既能从理论应用上充实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内容,增加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的深度、难度、挑战性,又能从实践应用上增强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实效,提升相关教学活动的现实相关性。1.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是开展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发展理论是深化、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源[1]。二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一致的哲学基础,辩证统一于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研究全过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理论关联,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应用于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分为两个内容层次:一是一般的社会历史观思想,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具体的社会历史观思想,即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集中表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性认识,着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它系统阐述马克思对诸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社会运行的机制、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等问题的结论性观点。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则以特定社会形态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明某种社会形态的起源、发展和历史走向,对特定社会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提、发展环境、发展方法、发展途径、发展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发展意见。它具体阐述马克思对诸如古代东方社会“亚细亚所有制”形式的特殊性、俄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走向等问题的过程性分析。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使二者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为考察对象,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根据,是一种以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历史分析方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考察特定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得出的具体结论,它的出现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分析方法的科学运用为基本前提。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科学制定,就没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例如,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的出现,就是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资本主义特有发展过程而得出的有针对性的结论。其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批判、经济批判、政治批判,都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进行的,批判的对象以德国、英国、法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为主,专门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暂时性。另一方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它使历史唯物主义得以深化和完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对各种社会发展具体问题的思想阐释,它的出现使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新世界观初步探索,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唯物史观的创立[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无疑是思想史的重大“事件”,它使“历史”真正成为一门科学[3]。这一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进行一般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思想和观点也主要是对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一般性说明。此后,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展和思想的深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和非西方社会进行了更加深刻细致的考察。通过这一过程,马克思持续深化了对唯物史观原有问题的思想认识,使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内容深度和研究范围上得到新的拓展。例如,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关于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对一般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而言,既是一个有力的验证,又是一次重大的深化和发展。2.现实依据作为深化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应用,能够提升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过程的理论深度、学习难度和思维挑战性,以及相关教学活动的现实相关性。第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能够增加教学活动的理论深度、学习难度和思维挑战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教学偏于简单抽象的应用短板。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具有抽象性、一般性较强的理论特征,现阶段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活动普遍偏重于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结论性阐释,很少对这些思想观点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对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形成“概念化”的机械记忆,缺乏对相关理论知识内在“思想性”的逻辑把握,导致对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大量存在。学生往往能够熟练记忆历史唯物主义教材学习内容,具备应对一般理论考试的知识能力,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些一般原理的深层次内涵,也无法运用熟悉的一般原理解释简单的现实问题。从笔者的实际教学经历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每学期期末考试的通过率都保持在95%以上,也极少出现补考不通过的情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发现有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主动思考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考试和运用素养上的明显反差,是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具体表现。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广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深化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源,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恰好能够改善上述情况。第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能够增强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的现实相关性,使之更加充分地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更加全面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任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特殊性。一般而言,这种用历史唯物主义抽象原理说明中国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教学方法,非常便于学生知识理解,也易于避免思想观点偏差。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多以一般性的哲学思辨为论证手段,缺少针对具体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辨析,因而它的现实针对性不够强,理论深度浅显,现实说服力稍差。相比之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专注于具体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特定国家、民族实际发展进程的考察和说明。这种更具深度的现实考察和理论说明,既有马克思对具体社会形态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分析,又有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经济学探讨,因而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更强的现实解释力。例如,“东方社会理论”从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差异入手,分析东西方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差异,论证东方社会在文明进程中保持独有特征的合理性。这一理论观点很好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发展处境以及邓小平同志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历史根源。再如,“世界历史理论”从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指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空间范围上看,是一个从狭隘的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过程。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思想的提出,其实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化表述方式。所以,理解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深意,也就掌握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完整内涵。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现状
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历来以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性原理的普及为教学重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对具体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分析,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在内容上少有涉及,相关内容的教学应用方式也非常有限。这种状况的持续存在,导致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多以结论性观点的内容讲述为主,很多思想观点缺乏完整的论证过程支撑。1.内容应用比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比重较低,还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历史唯物论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高校教学中的长期普及不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内容运用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也没有以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在教材体系中。首先,当前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材都以阐述唯物史观的一般性原理为主,很少有专门阐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教材内容。在《历史唯物主义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国内权威教材中,均未出现阐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教材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仍然是以阐述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为主。对于社会批判思想、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等具体社会发展思想,上述教材均未在章节中具体涉及。其次,尽管各高校普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学习阶段上,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上,设置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系统教学专题课。由于受到课时量和研究方向的限制,相关内容的理论逻辑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完全展开,思想观点的阐发也很难形成体系。例如,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内容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这部著作的序言中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末对资本主义以前各种生产方式的集中探讨过程中逐渐分析得出的。而在实际的课堂授课和专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课堂教学完整重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核心概论的发生过程,只能简要介绍《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内容以及它的出现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般理论意义。因此,总的来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现有内容应用比重,无论是对于学生完整认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还是借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次内涵,都是远远不够的。2.内容应用方式作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批判理论、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在现阶段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已经有少部分内容得到实践应用,而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授课方式,出现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在历史唯物主义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授课方式,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接触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早期文献的学习机会。社会批判理论、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资源,都以经典著作节选的方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等包含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早期思想的理论文献,都被收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范围。通过授课教师的课上导读,初步改变了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概念化”“抽象化”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历史关联和逻辑关联。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设置了专门的实践课授课环节,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节选,让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阶段在校生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元理论”。例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共必修课,设置名为“品读经典”的实践课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十篇著作节选,供学生在课下集中阅读,在课上感想交流。第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以较为独立的理论形态,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阶段上。在这一学习阶段,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以一种专业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所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方向的研究生,都会在课上系统学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同时,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都会作为必读内容,安排学生在课下广泛阅读,课上深入交流。此外,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还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师生可以按照不同理论研究需要,开展系统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3.内容应用效果通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应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逐渐为在校大学生所认识和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深度也随之加强。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展开,特别是教育部关于“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总体要求提出以后,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在内容应用上的短板也日益明显,对相关教学活动进行内容优化的需要日益强烈。一方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无论是本科学习阶段的课程设置,还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理论专题,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教学目标。对本科生而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活动中的出现,使他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具体理论表述。这种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具体社会发展思想,使他们眼中原本抽象晦涩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变得更加立体、鲜活。也让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宏大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理论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还是研究,都需要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水平。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来说,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学习价值更大。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同于本科生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阶段,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理论知识研究阶段,即对以往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逻辑反思和理论拓展。对于专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生来说,尽可能多地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发掘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蕴藏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资源,无疑会给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带来极大帮助。另一方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因为相关内容应用比重不高、应用方式单一、应用结构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辅助作用的发挥。从现阶段的整体情况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仍然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学习内容。即便是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教学应用较多的经典著作选读和实践课教学环节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也没有以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它通常都是蕴含在某个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只有通过授课教师较长时间的内容分析和理论拓展,才有可能展现出它自身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风貌。同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应用结构不完整。一般来说,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应用比重和内容应用方式,多由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总体规定自行安排,或是由授课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需要随机设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系统、科学的内容应用总体规划,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往往难以形成推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效果提升的结构性合力。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优化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过程本身,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因[4]。推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实际效果提升,应该从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的教学内容优化入手,有目的地借鉴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内容。既提高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中的内容应用比重,也提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内容应用水平。1.提高内容应用比重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相关内容的教学应用显著不足。一方面,现阶段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主干教材,都没有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做直接的内容涉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多以结论性的观点出现在教材中,相关内容篇幅非常有限,缺乏对理论发生发展过程的完整阐述。例如,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用了一个大点、三个小点以及约一个页面的篇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立场和方法,结论性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实际教学效果看,由于教材内容既没有围绕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没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说明,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实现之间建立起清晰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主动运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由于教材内容和科研方向的实际限制,教师一般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讲解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课上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极少讲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包含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总体走向、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等问题的基本判断,体现着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完整思考过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增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思考逻辑,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形成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自觉在内心深处认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养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看待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思维规定性。具体来说,提高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比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中的内容比重。首先,增加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比重。社会批判理论从伦理批判、政治批判、资本批判、文化批判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在道德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明层面的先天缺陷,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相较于我们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更加直接、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社会批判理论用“异化”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用劳动价值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经济剥削;用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说明资本主义文化对劳动者的思想欺骗。其次,增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比重。世界历史理论专门解释社会制度、地理区位、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差异巨大的国家之间,彼此进行开放交流,并趋同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世界历史理论表明,人类是一个完整的命运共同体,不同国家间应该开放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全人类开放发展、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最后,增加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比重。东方社会理论具体分析社会发展形态的多样性,系统说明了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东方大国,在国家发展道路上展现出自身民族特征的合理性。马克思认为,以“共同土地所有制”为代表的古代东方社会,与以“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为代表的古代西方社会,在土地所有制形式上存在根本差异。这种经济结构上的明显差异,是现代东方社会与现代西方社会选择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即古代东方社会在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上的独特性,导致现代东方国家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独特性。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方式的合理性,都可以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进行逻辑说明。例如,通过对东方社会理论的阐释,马克思明确表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仅限于西欧各国。那些具备特定条件的民族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5]。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我们论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第二,围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学习和教学运用,对高校政治理论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展开系统化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一方面普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思想,克服高校政治理论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分工和研究领域上的局限,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成为所有任课教师的理论常识;另一方面,强化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能力,促使他们掌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内容的课堂运用基本技法。2.提升内容应用水平对于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而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内容应用的价值大小,不仅取决于这一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应用比重,还取决于这一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最大,在操作上的难度也更大。因此,实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教学过程融入,才是当前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第一,摸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融入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材内容的科学方法。依据与教材主要内容的相关程度,我们可以把社会批判理论、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有侧重地加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教材中。开展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特别是对大多数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培养要比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中加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不能机械地把相关内容生硬地放入教材体系,而是要按照学生历史观培养的实际需要,把相关内容有层次、有详略、有目的地融入教材。首先,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展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逻辑,它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批判结构,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这种批判逻辑既具有一般原理的普遍性,也具有适用于特定社会形态的针对性;既能剖析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也能解释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现实。同时,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对于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也能进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社会批判理论加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中。其次,世界历史理论主要说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整体趋势的判断以及民族发展史转变为世界发展史的原因。世界历史理论深刻地说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模式的必然性。同时,也清楚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相较于现阶段教材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性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明显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更加具体的现实说服力。据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的教材中。最后,东方社会理论关注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在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上的差异。从古代东方社会与古代西方社会的经济差异、文化差异、政治差异出发,解释现代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合理性。而从本国经济、文化、政治背景出发,科学务实地解决本民族发展问题,恰恰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依据这一理论相关性,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材中。第二,创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途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的内容应用,不应只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上,还需积极摸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融入历史唯物主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历史唯物主义是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实际应用效果看,依托成熟的传统教学技法推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教法创新,是提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运用水平的有效办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情境化”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从现阶段的情况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用主要发生在两个实际教学环境中:一是本科生课堂教学;二是研究生课堂教学。本科生课堂教学包括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研究生课堂教学专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从实际教学效果看,通过采用“情境化”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能够更好地融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情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本科生而言,高校的政治理论公共课和政治理论专业课,除了普及一般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仍然是主要教学目标。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史实,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提出的具体社会发展思想。它本身就是生动鲜活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知识能力相对较弱的本科阶段学生而言,“情境化”教学带来的“体验式”感受,非常符合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实际需要。在“情境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马克思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作出具体说明,在课堂教学中重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发生场景,还原马克思思想的原本风貌。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的理论情境和文本情境,给学生提供“体验性”的课堂学习感受,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相关思想的历史内涵。其次,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广泛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相较于本科学习阶段,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已经普遍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他们已经从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阶段,来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并重的阶段。在这一学习阶段,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观点探讨,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和科研能力成长都有极大的帮助。从理论上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尊重历史、立足现实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逻辑。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从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出发,理论内容覆盖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社会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探讨价值。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反复思考辨析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授课教师充当课堂教学过程的“导演”角色。它可以灵活运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用科学设计的历史观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思维施加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问题、思考、解答、交流”的积极状态中,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知识研究的学习范式转换,从而实现“运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相关内容,提升高校历史唯物主义课堂教学水平”的优化目标。
参考文献:
[1]丰子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7.
[3]杨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3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0.
作者:周晓光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