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下的村庄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村发展问题)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18:38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63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村庄规划的忽视和缺失,不仅导致村庄环境的恶化和传统特色的消失,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本文以浙江海盐县为例,在分析海盐现状特征、产生背景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村庄发展改造的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从规划实施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探索。
  关键词:村庄;发展模式:实施策略
  
  一 村庄演变的背景
  
  海盐县(含8镇2区,总面积507.3平方公理,根据海盐县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现有农业人口28.817万人(2003年统计数据),行政村104个。
  海盐属于嘉兴地区,在历史上背负着“天下粮仓”的盛名,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粮为生,由此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性,大大小小的村庄是他们传统的生活聚居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及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城市用地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边缘地带大量的传统村落和耕地不断地被“圈”入城市范围以内,由此形成了以居住职能为主的、不同于一般城乡社区的“城中村”,另一方面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和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凌乱布局和无序发展导致农村污染严重,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规模扩大化、形式功能单一化及村庄配套设施的滞后导致村庄传统特色的消失和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由日照、通风、占地等问题引发的农村纠纷日益增多。
  造成村庄问题的实质在于: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大拓展时期,城市在缺乏资源和远见的背景下,城市为获取发展空间而采取的妥协性征地政策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却在减少,包括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等各方面,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开发各类工业园区,再加上村庄规划的滞后、政策之间的矛盾、管理的松懈、农村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农民建房的无序和混乱,耕地被蚕食,居住环境在不断恶化。从而使许许多多的村庄面临着历史转型的十字路口,现有的村庄将何去何从?
  
  二 村庄的现状特征
  
  平坦的地势和密集的水网使得海盐的农村村庄呈现匀质性的特征,或者形象一点可以说是满天星状。
   2.1 村庄规模小  根据海盐县村庄现状调查汇总,县辖行政村104个,自然村达3953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8个自然村,而且有一个共性就是。规模越小的村庄,户均占地面积越大(既有用地空间受制约小的原因,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县村庄分布之散,自然村平均规模之小,农村建房侵占土地资源之严重。
    2.2 土地粗放使用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50平方米,大大超过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根据总体规划,我县干200 5年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基本处于自由式的无序建设状态,村民住宅大多为2—3层独立式砖混结构建筑。大多数的农村居住点沿河分布,在远离城镇建成区的村庄,目前还保留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特点。
  
  2.3 公建设施滞后
  学校、医疗卫生、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村民的需求,缺乏公共活动场地,供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外部环境设施和绿地等更是无从谈起。
  
  2.4 基础设施缺乏,居住环境恶化
  村庄内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排水设施不合理或基本没有排水设施,导致内涝,环卫设施缺乏,存在不少卫生死角,脏、乱、差现象较严重。有些村庄内,居住用地,乡镇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互相交织,居住环境更差。
    2.5 住房形式单一,功能落后  村庄内住宅建筑形式单一.功能落后缺乏有效引导,村庄特色逐渐消失。由于农民房屋建设缺乏科学设计指导和地方政策对农民建房规定过分简单的划定,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到现在还在沿用功能明显不合理,建筑形式又十分单一的3—4层楼房。

  三 村庄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
  
  分散的村庄进一步固化了农业经营的分散化和土地经营的细碎化,使得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也增大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进而影响城市化进度,最终会影响到城市发展速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分别采取拆迁安置.撤并、迁移、就地发展等不同的措施,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农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海盐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针对目前“满天星”式的村庄分布状况,应根据《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县域用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在整体上对各类区域的性质和性质给予界定,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农业生产区等三大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村庄制定不同的村庄发展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整治措施。
  
  3.1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的公寓化模式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指武原镇城区、大桥新区等城市重点发展区,主要以城市建设用地及二、三产业发展用地为主。其村庄的发展模式采用公寓化模式,对区域内村庄按条件成熟状况逐步以整体形式进行改造.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城市住宅区标准统一建造公寓式小区。
  实施策略:(1)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参与改造。(2)统一建设,成片改造,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公寓化改造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实行统一建设、成片改造。同时改造项目应纳入垒县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以免造成土地供应失控,冲击房地产市场。(3)土地彻底国有化,完全消除改造的产权障碍。
  3.2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内公寓化与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主要指各建制镇的镇区及其工业功能融资区,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及第二产业发展用地。在该区域内采用公寓化和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农民新村是以集中联排式低层为主的住宅区。农民新村模式鼓励村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实施策略:1).规划城镇建成区以内,在有条件的村庄推广公寓化改造模式。一般村庄采用农民新村形式予以改造,农民新村以复合式公寓和联排别墅为主要住宅形式。2).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改造为主,允许其它单位参与改造。这种方式一可降低改造成本,二可筹集改造资金,三可保证新村的建筑质量和整体环境。3).各乡镇因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出台各种政策和办法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3.3 农业生产区内村庄的田园生态村庄模式
  本区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城市生态功能区及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农副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生态功能,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教育的需求也在增加。本区应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宜集中布置农村居住点和农业园区。即采用集中型的田园生态村庄模式。民房逐步向基层村、中心村集中。
  实施策略:1),依靠重点工程的模式。利用重点工程安排的拆迁补偿资金,进行新农村村庄建设。2)、依靠工业园区建设,企业与农村联姻的模式推动、支助新农村建设。3)、政府适当补贴模式。主要还是靠村、组集体经济和村民自身的参与。4)、土地问题可以通过宅基地整理、租用或对下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指标问题在一定区域内平衡。
  
  四 结束语
  
  上述的村庄发展模式及基本操作思路只是针对位于不同区域的村庄所采取的可持续的物质形态空间发展模式的探讨,它必须与可持续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政策发展模式相结合,特别是相关政策、资金的保障,并涉及农村传统习俗、思想观念的转变等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需要规划、建设、国土、农林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