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创新应用为个案,结合对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阐述,论证了农村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本世纪头2o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村信息化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里将“信息化”与其他四化并列令人关注,该创新提法体现了党对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也反映出信息化建设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级政府的共同选择。成都是全国首批农村信息化试点城市,自2001年着力推进信息化以来,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7年,国家又将成都市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此前的几年里,成都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所缓解,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开始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成都已开始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尤其继续大力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并使之成为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1 加强农村信息化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农村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以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1.1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信息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要求的角度分析,农村信息化的含义应当既包括农业产业信息化,也包括农村(乡村)社区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一项综合工程,既要建设新农村,又要培养新农民,还得发展新产业。从信息化的意义和功能看,信息化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力措施和手段。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资源,两者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信息化新农村首先需要面向农村开发适用的信息资源,面向基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基本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更加完备作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信息鸿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1.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把握发展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建设信息化新农村,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1)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扶持弱势返哺农村的角度看,可以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内。(2)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3)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4)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5)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外,以政府为主导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2 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2.1建立农村公共信息产品制度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强渊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完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工作目标。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免除农业税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两项基本制度,已经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从当前新农村建没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失问题成为建设新农村面临的紧迫任务。如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信息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城乡差距大等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信息化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之一,是统筹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平台。进行农村信息化公共产品制度创新,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断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步缩小城乡信息化公共产品供给差别,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公共资源,为市民、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2农村公共信息产品供给体制的现状
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方式主要有三种: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私人提供。但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居住分散、消费难成规模等,限制了后瞬种方式的作用空间。冈此,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目前仍以政府供给为主。但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供给主体错位,供给职责不清。我国现行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规定,一级政府有一级财政,其中虽然详细划分了每级财政应有的财权,但对事权却没有科学清楚地划分。农村基层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承担着许多理应由上级政府承担的公共支出,一些纯公共产品受益范嗣超越了区域界限,本应由中央财政提供,却下放给基层政府,而基层政府要承担供给任务却没有对应的财权,只得在制度内财政之外获得一定的收入,以填补巨大的财政缺口,由此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第二,“自上而下”的公共信息产品供给决策程序。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品无论是由公共财政提供还是由农民自筹资金解决,决策权都应该掌握在农民手中。而现实情况是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的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公共信息产品供给的内容和数量大都由上级政府的指令而不是乡、村基层内部的需求来决定。承担地方公共信息产品供给的大部分成本的农民缺少实质性的参与,很少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这种决策程序和供给路径下,决策者往往只根据上级的考核指标以及任期内政绩的需要来安排供给,而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无效公共信息产品的数量和超越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公共产品供给,导致公共信息产品供给结构失衡,有限的公共资源浪费。第三,公共信息产品供给执行效率不高。税费改革后,尽管很多地方进行了乡镇合并和机构精简、人员调整,但当前的乡镇政府仍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财政,而且办事效率低下。
2.3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和保障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
农村公共信息产品是指满足农村信息化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即包括有形的信息实物产品和无形的信息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涉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公共信息事业、公共信息福利、公共信息服务等信息领域。。一般而言,农村信息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是公共财政,同时包括农业自身积累与其他社会资源的提供。农村信息化公共品供给的不足与缺失,已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素。因此,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创新农村信息化公共品供给制度,保障农村信息化公共产品供给就是解决农民最基本的信息化条件。农村基本信息化条件长时间没有得到很好改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有自然条件的原因,有农村自身的原因,更有政策方面的原因。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囿于传统发展观,对这些涉及农村的信息化问题,或者熟视无睹,或者用简单的、治标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结果城乡信息鸿沟更为严重。解决矛盾和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支撑农村信息化的“基础结构”。没有很好地改善这些基础结构,就不能保障农村的基本信息化条件,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就没有基础。改善保障农村基本信息化条件的这些“基础结构”,从性质上讲就是“农村信息化公共产品”。而要改善和保障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实际上就是要增加投入来解决目前农村信息化公共产品供给缺失而导致的城乡信息鸿沟问题。反过来,要实现国家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政策效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增加各级政府投入,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投入。改善与保障基本信息化条件以加大农村信息化公共产品供给。
3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创新应用
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成都市把政府主导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为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手段。采取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服务公益事业延伸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在部分扶贫村、经济发展不同水平的乡镇和龙头企业中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试点工作,使农村信息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成效。
3.1以市场化方式建设信息基础网络
成都市充分利用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政府可调控的频率资源、无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市场巨大的需求潜力,采取“政府引导和服务,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市场化方式,吸引各大运营商斥资上亿元建设信息基础网络。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开通了固定电话。如中国联通“天府农业网”在l14个乡(镇)和涉农企业建立了信息工作站。全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联网乡(镇1和涉农街道办事处269个,联网率100%,联网龙头企业241家,其中围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实现100%联网,网上农产品交易额从2003年的1,4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3,2亿元,两年网上招商引资额超过3,3亿元。成都都江堰市利用运营商资源,建成开通了“农业一点通”热线电话语音系统,为农户提供6000条农产品服务信息,为减轻农民负担,他们把每个问题回答时间都控制在2分45秒之内。成都郫县唐昌镇将“农村经济信息网”和“天府农业信息网”合二为一,搭建了镇农产品市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以手机短信、寻呼机信息等方式为农户提供市场、技术服务,2006年全镇网上蔬菜销量46万吨,比上年增加35.3%。
3.2以信息化手段延伸公益事业服务
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偏远山区农村小学为扶贫村建立了5o余个农民网络技术学校,形成“扶贫村+学校+网校”的模式,并且通过“电视户户通工程”,让农户收看到中央和省市电视台2o余套节目及县闭路电视系统“空中课堂”节目,使村民点击鼠标和按钮即可了解外面的信息,学到科技知识,农村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接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农民网上发布副产品信息,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都江堰市依托成都市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率先利用自主开发的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使全市28个乡镇医院和7个市级医疗机构全程联网,构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支付情况的动态管理,市乡两级医院门诊费和门诊报销比例动态调节,药品库房、药物配送及财政、药监管理等关键环节动态监控,实现了全市35万农村人口的医疗数据动态管理,有效地服务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
3.3以电子商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产业链的形成,直接推动力是龙头企业。成都市经过在新津伍田食品公司试点,形成了“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农户”的信息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内部局域网和电话等信息媒介构建了基础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了对上连接市场、对内连接管理、对下连接家禽联合社和养殖户的信息互动平台,搭建了上为企业提供农产品统计信息服务,下为农户提供市场、生产、技术服务的信息服务系统。试点成功后,成都市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示范推广,全市12家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照“新津伍田模式”实施信息技术改造,产品交易量平均增长2o%。
3.4成都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以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其一,必须发挥规划的基础和龙头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人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实现信息化与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其二,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以市场化方式,通过构建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行政服务环境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城乡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引导电信运营商等社会力量加大投资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其三,必须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支撑,通过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带动、改造、提升龙头企业,开发面向“三农”的信息内容及延伸服务,促进以通讯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引导软件企业、科研机构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应用软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其四,必须加快完善政策措施。通过加大财政投人和政策倾斜,集中力量支持区域重点乡镇的信息化网络应用基础建设,带动提升区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其五,必须以满足农民需求、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信息化媒介的延伸功能和服务手段,发挥城区和区域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
总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采取诸如完善农村通信网,搭建农村服务网,建设农村信息网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优质实惠的信息化服务,不仅可缩小城乡差别,也能使农业发展有更强大的信息支撑,提高广大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离不开信息化,农村管理离不开信息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子项内容,将拉近城乡距离,消除数字鸿沟,改善农民生活,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因此农村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